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江口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江口镇是一个有史记载长达2000余年的文化古镇。它在公元前201年的年汉朝就是霞萌县的治所,相继在东晋的安帝,南北朝的宋、齐、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晋安县的治所,南宋设霞萌县至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隶入昭化,江口紧依嘉陵江自秦汉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千多年间,都是嘉陵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它在嘉陵江流域设置县最早,故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场镇中除保宁(阆中)顺庆(南充)外,它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东自马道院大沟边,西至新禾村一组大沟边,有学校、庙宇、会馆、寨子门、烽火台、兵器库、店铺民居等,由于嘉陵江通航早,流域长,将中原、黄河的先进文化带进了江口带进了西蜀,从上世纪的90年代至本世纪2003年在本地及嘉陵江故河道中出土的秦砖及船骸,王莽时期的钱币,70年代炸掉的烽火台等就足以证明江口的历史岁月。嘉陵江是一条内陆通江通海的水上丝绸之路,也是唯一一条避开难于上青天的旱蜀道,自阳平关至重庆的水上蜀道。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幸蜀就是从阳平关弃车马乘船至江口经木马、剑阁、梓漳、绵阳至天回镇,再经剑门走旱蜀道返回长安,并在剑门时留下墨宝。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镇党委政府迅速反应,救助遇难群众,疏散安置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单位人群,确保全镇近15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发生后,江口镇党委政府一般人“更新观念、转变思路、调整结构、抢抓重建”。通过全镇人民两年的艰辛努力,已顺利完成全镇740户的重建任务和所有的维修加固任务 ,确保了江口镇灾后重建工作提前按质按量完成。

江口镇位于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原场镇即将被淹没,即将实施整体搬迁。新场镇已纳入剑阁县“一城八镇”规划,属该县重点建设的“八镇”之一,场镇总体规划人口1万人。

江口镇场镇搬迁选址位于长江村三组﹑清明村二组﹑三组﹑四组。地名:清明嘴,蒲家坪。按移民搬迁规划2010年6月应启动场平建设。由于江口集镇原规划街道长3.6公里,布局规划不合理,现根据《剑阁县江口集镇发展总体规划》调整布局,作《剑阁县江口集镇搬迁详细搬迁规划》规划为两台建设,街道长度2.2公里。计划搬迁建设时间推延至2011年。

2012年2月16日下午,剑阁县江口集镇新址移民迁建集镇场平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剑阁县江口镇是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整体搬迁最大的集镇,新址占地335.7亩,基础设施人口规模4447人。江口新集镇建设正式开工,标志着亭子口水利枢纽库区所有移民迁建集镇全面启动,为集镇移民顺利搬迁打下了基础,向2013下闸蓄水目标的实现迈进了一大步。

2013年在4月底前,江口镇已完成所有淹没区的拆迁户全部搬进新居。” 郭子清介绍,新集镇全长3000米,位于老集镇对岸山体中下部清明嘴(清明村),距老县城39千米,新县城40千米,集镇定位为生态旅游集镇。地貌形态总体为多级台地,沿山体走向东西延伸,多级台阶,为狭长带状。集镇主要由道路、场平、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构成,布局为上下两个平台,内设8条道路连接。集镇建设自2012年2月16日场平工程开工以来, 截至目前,农村移民总共227户,已完成协议签订227户,入住227户。集镇489户,已经完成协议签订489户,场镇住房完成一楼建设的470余户,该镇建房工作正加快进行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