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大音希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 yīn xī shēng
成语注音
ㄉㄚˋ ㄧㄣ ㄒㄧ ㄕㄥ
成语简拼
DYX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大音希聲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大音希声→声气相投→投河觅井→井井有方→方桃譬李→李白桃红→红男緑女→女貌郎才→才高行厚→厚往薄来→来者可追→追奔逐北→北鄙之声→声威大震→震古铄今→今来古往→往古来今→今月古月→月盈则食→食味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庭大众→众目共视→视若路人→人多手杂→杂七杂八→八百孤寒→寒心消志→志在四海→海沸河翻→翻江倒海→海涸石烂→烂若披掌→掌上明珠→珠光寳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仪表堂堂→堂堂正正→正明公道→道长争短→短褐不全→全知全能→能上能下→下落不明→明火执仗→仗义疎财→财运亨通→通元识微→微不足道→道路以目→目睹耳闻→闻融敦厚→厚德载物→物极则反→反间之计→计功受赏→赏善罚否→否往泰来→来日大难→难舍难分→分甘同苦→苦大仇深→深藏若虚→虚往实归→归根到底→底死谩生→生拉活扯→扯鼓夺旗→旗帜鲜明→明婚正配→配套成龙→龙蟠虎绕→绕梁三日→日甚一日→日久岁深→深切著明

2、大音希声→声希味淡→淡饭黄齑→齑身粉骨→骨瘦如柴→柴立不阿→阿其所好→好为事端→端倪可察→察见渊鱼→鱼游濠上→上援下推→推亡固存→存亡安危→危言竦论→论甘忌辛→辛壬癸甲→甲第连天→天崩地裂→裂石穿云→云窗霞户→户限为穿→穿壁引光→光采夺目→目乱精迷

3、大音希声→声价十倍→倍日并行→行若无事→事在人为→为小失大→大呼小叫→叫苦连天→天造草昧→昧地瞒天

4、大音希声→声泪俱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骨仙风→风流罪犯→犯言直谏→谏尸谤屠→屠门大嚼→嚼墨喷纸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大音希声”几个大字。

(2)瑾萱姐姐给莺月和嘉蒙讲解了“大音希声”的故事。

(3)下五屯中学的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大音希声”。

(4)小芳写不出成语“大音希声”,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

(5)小航不会写成语“大音希声”的最后一个字。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8)古哲有言,大音希声,也许这便是历史的声音?

(9)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10)大音希声,大爱无声,太上忘情,极致于情,方能入情,绝情,无情,忘情。

(11)而且单飞也曾经说过几句很有道理的话,他说,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音希声。

(12)看完博主的文章,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13)不知东海深处几万里,杳无人烟地,大象无形处,大音希声时,只见碧海琉璃飘摇无涯,如龙行凤卷,紫气蜃楼。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分字解释

大:dà 1、<形>与『小』相对。《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2、<形>重要的;重大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3、<形>年长的;排列第一的。《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副>表示范围广,数量多。《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副>表示程度深。《董宣执法》:『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tài 1、通『太』,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大方] 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大成] 1.太平,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2.大有成就。《老子·四十五章》:『大若缺,其用不敝。』3.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这谓集大。』

音:yīn 1、<名>声音。《琵琶行并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2、<名>音乐。《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3、<名>音律。《庖丁解牛》:『奏刀騞騞然,莫不中音。』4、<名>口音。《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5、<名>字的读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6、<名>通『荫』。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音翰] (1)诗文;文辞。(2)书信。

希:xī 1、<形>同『稀』。稀少;稀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2、<动>希望;希求。《答李翊书》:『加其膏而希其光。』3、<动>迎合。《旧唐书·废太子瑛传》:『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希惠妃之旨。』

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大:《丑集下·大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正韵》度柰切,□音汏。小之对。《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经》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庄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谓大。《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阴阳者,气之大。又初也。《礼·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注〉日初明,击鼓徵召学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礼·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又肥美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宾。〈注〉大,以肥美者特为脔,所以祭也。又过也。《战国策》无大大王。又长也。《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疏〉大,长也。又都大,官名。宋制有两都大,一提举茶马,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序官。又措大,士也。《书·言故事》穷措大,眼孔小,与钱十万贯,塞破屋子矣。又唐大,弓名,见《周礼·夏官》。又四大,地、水、火、风也,见《梵书·圆觉经》。又姓大。廷氏之后,见《风俗通》。又《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忲。易:大和大极。书、诗:大王大师。礼:大羹大牢。□音泰。又《广韵》《集韵》《韵会》□唐佐切,音□。《杜甫·天狗赋》不爱力以许人兮,能绝目以为大。又《集韵》《韵会》《正韵》□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礼·童子不衣裘裳注》郑康成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又叶徒计切,音第。《诗·大雅》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叶厉泄愒败。《正字通》杨慎曰:大无音一驾切者,韵书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考证:(《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治宾。)谨照原文治宾改授宾。”

音:《戌集中·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今切,音阴。《说文》声也。生於心,有节於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书·舜典》八音克谐。《礼·乐记》变成方谓之音。〈疏〉方谓文章,声既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音则今之歌曲也。《周礼·春官·大师》以六律为之音。〈疏〉以大师吹律为声,又使其人作声而合之,听人声与律吕之声合,谓之为音。《诗序》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乐记注:亲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别为三名。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季札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公羊传曰:十一而税颂声作,声即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即乐也。是声与音乐各得相通也。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礼·曲礼》鸡曰翰音。又姓。见《姓苑》。又《正韵》於禁切。与□通。《左传·文十七年》鹿死不择音。《杜预注》音,所茠□之处。古字借用。○按注借用,是古字声同,皆相假借,且释文作於鸣反,□不作去声读,正韵非。考证:(《诗序》声成文,谓之音。〈疏〉季扎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谨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希:《寅集中·巾字部》《广韵》香衣切《集韵》《韵会》香依切,□音曦。《集韵》寡也。《尔雅·释诂》罕也。〈疏〉□少之称也。《书·尧典》鸟兽希革。〈传〉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论语》希不失矣。又《广韵》望也。《后汉·党锢传》海内希世之流,遂共相标榜。〈注〉希,望也。又《广韵》止也,散也,施也。又《扬子·方言》希,铄摩也。燕齐摩铝谓之希。又《史记·三皇纪》女娲氏有神圣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又姓。《三辅决录》有希海,字子江。又《正韵》与黹同。《周礼·春官·司服》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疏〉郑读希为黹。

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