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袍之义

绨袍之义,绨袍:粗绨做的袍子。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绨袍之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í páo zhī yì
成语简拼
TPZY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綈袍之義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绨袍:粗绨做的袍子。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不忘旧恩

相关成语

近义词

绨袍恋恋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彼行虽贱,而祖德朱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

(2)…养。彼行虽贱而祖德未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郑然之,易其败絮,留以数日。夜分欲寝,有婢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

成语造句

(1)贝爷爷给外甥和孙子讲述了“绨袍之义”的历史故事。

(2)笔笔写不出成语“绨袍之义”的拼音。

(3)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绨袍之义”几个大字。

(4)冬冬不会写成语“绨袍之义”的最后一个字。

(5)宏图中学校的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绨袍之义”。

(6)彼行虽贱,而祖德朱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分字解释

绨:tí <名>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扬雄《长杨赋》:『躬服节俭,绨衣不弊。』左思《魏都赋》:『士无绨锦。』

袍:páo(袍儿)中式的长衣服: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也叫袍子。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义:yì 1、<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动>坚持正义。《公输》:『吾义固不杀人。』3、<形>合道义的;适宜的;公正合理的。《鸿门宴》:『亡去不义,不可不语。』4、<名>情义;恩情。《孙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5、<名>意义;意思。《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6、<副>本着道义。《祭妹文》:『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

绨:《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杜奚切《集韵》田黎切,□音题。《说文》厚缯。《释名》似□虫之色,绿而泽。《急就篇注》绨,今谓之平紬。《史记·范睢传》取一绨袍以赐之。〈注〉索隐曰:今之絁也。正义曰:今之麄袍。《前汉·文帝纪》身衣弋绨。

袍:《申集下·衣字部》《唐韵》薄褎切《集韵》《韵会》蒲褎切,□音軳。《广韵》长襦也。《释名》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绦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后汉·舆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又《尔雅·释言》襺也。《礼·玉藻》纩为襺,縕为袍。《论语》衣敝縕袍。又衣前襟。《公羊传·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又《礼·丧大记》袍必有表。〈注〉亵衣。又《韵补》蒲侯切,叶音抔。《诗·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又《集韵》薄报切,音暴。《类篇》同袌。或作□、□。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义:《未集中·羊字部》《广韵》《集韵》《韵会》□宜寄切,音议。《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衆[音zhòng]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又义渠,戎国地。《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主。〈注〉宁广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也。又姓。《前汉·酷吏传》义纵,何东人。又与谊同。《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又与宜同。《韵补》周官凡杀人而义者,史记君义嗣,□鱼羁切。又《韵补》叶牛何切。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古文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陂音坡。◎按说文在我部。今从正字通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