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投水

以水投水,把一条河里的水倒到另一条河里。比喻事物相似,很难辨别。

以水投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ǐ shuǐ tóu shuǐ
成语注音
ㄧˇ ㄕㄨㄟˇ ㄊㄡˊ ㄕㄨㄟˇ
成语简拼
YST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以水投水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把一条河里的水倒到另一条河里。比喻事物相似,很难辨别。

成语用法

作谓语;指同类事物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以水投水”几个大字。

(2)虎虎写不出成语“以水投水”,所以昨天考试只有99分。

(3)琦芸叔叔给邀月和紫真讲了“以水投水”的历史故事。

(4)瑞阳中学的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水投水”。

(5)小乐不会写成语“以水投水”的最后一个字。

(6)后之贤者,有如以水投水者乎?有如得兔忘蹄者乎?见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石水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

分字解释

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投:tóu 1、<动>投掷;抛。《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2、<动>投入;扔进。《屈原列传》:『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3、<动>抛弃;扔掉。《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4、<动>投奔;投靠。《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5、<动>投宿。《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6、<动>投交;递交。《陈州粜米》:『投词院直至省,将冤屈叫几声。』7、<动>投合;相合。元好问《赠答刘御史云卿》:『户牖徒自开,胶漆本易投。』8、<动>到;临。王安石《观明州图》:『投老心情非复旧,当时山水故依然。』[投缳] 上吊自杀。[投契] 性情、见解相合。

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投:《卯集中·手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头。《说文》擿也。○按擿,即掷也。《广韵》弃也。《礼·曲礼》无投与狗骨。〈疏〉投,致也。弃其骨与犬也。又赠也。《诗·卫风》投我以木瓜。又《增韵》纳也。《礼·乐记》投殷之后於宋。〈注〉举徙之词也。又适也,托也。《后汉·张俭传》俭得亡命,望门投止。又掩也。《诗·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笺〉视彼人将掩兔,尚有先驱走之者。又姓。周郇伯之后。桓王伐郑,投先驱以策。其后氏焉。汉有光禄投调。又《集韵》《韵会》《正韵》□大透切,音豆。句读之读通作投。《马融·长笛赋》聆曲引者,观法於节奏,察度於句投。又与逗同。止也。又物相逗合也。《杜甫诗》远投锦江波。又酒再酿曰酘。亦通作投。《字林》重酝也。《梁元帝·乐府》宜城投酒今行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