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穿枯砚

磨穿枯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磨穿枯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ó chuān kū yàn
成语简拼
MCKY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磨穿枯硯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磨穿枯砚”几个大字。

(2)可儿写不出成语“磨穿枯砚”的拼音。

(3)龙背初中的百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磨穿枯砚”。

(4)小点不会写成语“磨穿枯砚”的最后一个字。

(5)哲圣大哥哥给君如和丹珊介绍了“磨穿枯砚”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赵长卿《贺新郎》词:『对残编,磨穿枯砚,生涯微薄。』

分字解释

磨:mó 1、<动>物体相磨擦。《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切磋,如琢如磨。』2、<动>遇到困难或阻碍。白居易《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少处兼遭病折磨。』3、<动>消失;磨灭。《后汉书·南匈奴传》:『百世不磨矣。』mò<名>辗粉的用具。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作牛便推磨。』[磨莹] (1)磨治玉石。(2)磨物,使光洁。

穿

穿:chuān 1、<动>穿透,突破。《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2、<动>凿,掘。《察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3、<动>通过,经过。《登泰山记》:『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动>贯串。《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5、<形>破,破损。《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6、<动>穿戴。《[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7、<名>洞,孔。《宋书·刘秀之传》:『柱有一穿。』[穿鼻] 1.听命于人,如牛鼻之穿绳而不能自主。2.古代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梁书·武帝纪上》:『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穿穴] 1.洞穴。2.强求其通。[穿杨] 《战国策·西周策》载:『楚国的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够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后人以『穿杨』比喻文章技艺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唐彦谦《送樊琯司业还朝》:『惬心频拾芥,应手屡穿。』[穿逾] 穿壁翻墙。[穿凿] 1.凿通。王充《论衡·答佞》:『穿垣墙,狸步鼠窃,莫知谓谁。』2.牵强附会。任意牵合意义,强求其通。《论衡·奇怪》:『儒生穿,因造禹、契逆生之说。』

枯:kū 1、<动>枯萎;蔫。《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形>干枯;干燥。《赤壁之战》:『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3、<动>干涸;枯竭。《荀子·致士》:『川渊枯则鱼龙去之。』4、<形>憔悴;枯瘦。《荀子·修身》:『劳倦而容貌不枯。』

砚:yàn(1)砚台:笔砚。(2)旧时指有同学关系的(因同学常共笔砚,同学也称『同砚』)。如:砚兄;砚弟;砚友。

磨:《午集下·石字部》《广韵》莫婆切《集韵》《韵会》《正韵》眉波切,□音摩。《说文》本作□。《尔雅·释器》石谓之磨。《诗·卫风》如琢如磨。又去声。《唐韵》模卧切《集韵》莫卧切,□音塺。《说文》石磑也。《正字通》俗谓磑曰磨,以磑合两石,中琢纵横齿,能旋转碎物成屑也。《天文志》如蚁旋磨。又《韵会》通作摩。《左传·昭十二年》摩厉以须。《前汉·董仲舒传》摩民以谊。《梅福传》厉世摩钝。又地名。《水经注》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

穿

穿:《午集下·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缘切,音川。《说文》通也,穴也。《诗·召南》谁谓□无牙,何以穿我屋。《前汉·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注〉本皆荒梗,始开通之,故言穿。又《增韵》委曲入也,钻也,凿也。《前汉·沟洫志》穿渠漑田。又《广韵》孔也。《史记·邓通传》孝文梦欲上天,有一黄头郞从后推之,上顾见其衣裻带后穿。《后汉·耿恭传》衣履穿决。又国名。《尔雅·释地八狄疏》六曰穿胷。又《本草》百穿,蜂房也。又《拾遗记》江东谓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用红缕系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又《广韵》尺绢切《集韵》《韵会》《正韵》枢绢切,□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又叶枢伦切,音春。《扬雄·长杨赋》逮至圣文,随风乗[音chéng]流,方垂意於至宁,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大厦不居,木器无文。〈注〉宁,读近寅。穿,枢伦切。又《韵会小补》於权切,音渊。火起貌。

枯:《辰集中·木字部》《唐韵》苦胡切《集韵》《韵会》《正韵》空胡切,□音刳。《说文》槀木也。《史记·诸侯表》摧枯朽者易为力。又《周礼·天官·郑注》童枯不税。〈疏〉山林不茂为童,山泽无水为枯。又《集韵》后五切,音户。竹名。通作楛。详楛字注。又叶苦禾切,音科。《黄庭经》金铃朱带坐婆娑,调血理命身不枯。

砚:《午集下·石字部》《唐韵》吾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倪甸切,□音□。《释名》砚,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说文》石滑也。《长笺》滑训利,利犹厉也,与硏摩同义。《文房四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篆,曰帝鸿氏之砚。《周武王·砚铭》石墨相着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又姓。《元文类国子监司业砚弥坚。又《字汇补》古典切,音蹇。濡石也。《正字通》说文硏砚音义俱分,今俗合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