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雀之报

蛇雀之报,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蛇雀之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é què zhī bào
成语简拼
SQZB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蛇雀之報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蛇珠雀环

成语接龙

1、蛇雀之报→报本反始→始终若一→一日三覆→覆雨翻云→云屯鸟散→散灰扃户→户枢不朽→朽棘不彫→彫章镂句→句比字栉→栉风酾雨→雨恨云愁→愁红惨緑→緑鬓红颜→颜丹鬓绿→绿林豪客→客死他乡→乡书难寄→寄人篱下→下笔成文→文修武偃→偃旗卧鼓→鼓乐喧天→天台路迷

2、蛇雀之报→报冰公事→事不师古→古调不弹→弹冠相庆→庆吊不行→行古志今→今昔之感→感激不尽→尽付东流→流言飞语→语不投机→机关算尽→尽欢而散→散灰扃户→户枢不朽→朽木难彫→彫章镂句→句斟字酌→酌盈剂虚→虚己以听→听天由命→命若悬丝→丝来线去→去伪存真

3、蛇雀之报→报仇雪耻→耻言人过→过为已甚→甚嚣尘上→上根大器→器满将覆→覆车之戒→戒奢宁俭→俭可养廉→廉明公正→正直无邪→邪不干正→正经八板→板上砸钉→钉嘴铁舌→舌锋如火→火上加油→油干灯尽→尽多尽少→少安无躁→躁言丑句→句斟字酌→酌盈剂虚→虚张声势

4、蛇雀之报→报仇雪恨→恨海难填→填坑满谷→谷马砺兵→兵不污刃→刃迎缕解→解发佯狂→狂妄自大→大红大紫→紫绶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离琐尾→尾大难掉→掉三寸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贤下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饥→饥渴交攻→攻苦食啖

5、蛇雀之报→报仇雪恨→恨之入骨→骨肉至亲→亲冒矢石→石火电光→光彩溢目→目击道存→存亡絶续→续凫截鹤→鹤子梅妻→妻离子散→散马休牛→牛农对泣→泣下沾襟→襟江带湖→湖光山色→色丝虀臼→臼杵之交→交口赞誉→誉不绝口→口血未干→干净利落→落魄不偶→偶烛施明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宋·欧阳修《〈归田录〉序》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蛇雀之报”几个大字。

(2)成语蛇雀之报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杰杰写不出成语“蛇雀之报”,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

(4)刘祺哥哥给织休和关艾介绍了“蛇雀之报”的成语典故。

(5)莫旗巴彦中学的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蛇雀之报”。

(6)小瓜不会写成语“蛇雀之报”的最后一个字。

(7)乃召郭崇威、曹威及诸将,告以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见宋·欧阳修《〈归田录〉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据载: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另载:杨宝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博,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环。

成语故事

传说隋侯外出时,看见一条大蛇受伤从中间断开,他给蛇上药救了蛇一命。第二年大蛇衔一颗明珠来报答他。杨宝幼年时,看见一只黄雀被猫头鹰击伤,杨宝将黄雀带回家疗伤,伤好后就飞走了。第二天有一个黄衣童子拿四枚白玉环来报答他

分字解释

蛇:shé <名>一种爬行动物。《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雀:1、[qiāo] 。2、[qiǎo] 义同『雀(què)』。方言。用于『家雀儿』(jiāqiǎor)、『雀盲眼』(qiǎomángyǎn)。3、[què] 〈名〉(1)(会意。从小隹。『隹』是短尾鸟的泛称,上加三点表示小。本义:麻雀)(2)同本义。雀,依人小乌也。――《说文》;从雀嗷嗷。――宋玉《高唐赋》;雀跃而游。――《庄子·在宥》;小者至于燕雀。――《礼记·月令》;青雀白鹄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雀盲症;雀舌牙茶(嫩芽茶);雀子(麻雀);雀爪(像麻雀的爪形,为绘画法中的一种名称);雀立(跳跃。一说:竦身而立);雀豹(指勇猛的雀);雀钗(雀形的钗头);雀罗(捕捉麻雀的网子);雀儿肠肚(比喻气量小);雀喜(早晨雀噪是喜庆之兆);雀儿(麻雀,小鸟)(3)泛指小鸟,鸟。二人雀弁执惠。――《书·顾命》。郑注:『赤黑曰雀。』。(4)如:雀舫(古代鸟形游船);雀翎(孔雀或鶡的羽毛);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雀金泥(用孔雀毛织成的毛料)。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报:bào 1、<动>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2、<动>报恩;报答。《陈情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3、<动>报仇;报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动>答复;回信。《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西门豹治邺》:『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5、<动>到……去,前往。《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蛇:《申集中·虫字部》《唐韵》食遮切,音茶。《集韵》《韵会》□时遮切,音闍。毒虫也。《左传·庄十四年》内蛇与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阳亲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种。《尔雅翼》蛇,草居,常饥,每得食稍饱,辄复蜕殻,冬辄含土入蛰,及春出蛰则吐之。《埤雅》牛以鼻听,蛇以眼听。又《庄子·达生篇》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注〉委蛇,泥鰌。又星名。《左传·襄二十八年》蛇乗[音chéng]龙。〈注〉蛇,□武之宿,虚、危之星。《晋书·天文志》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也。又地名。《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随西有断蛇丘。〈注〉即衔珠之蛇。又姓。《通志·氏族略》姚苌,蛇后,南安人。又有建武将军蛇元,望出鴈门。又《广韵》弋支切,音移。《诗·召南》委蛇委蛇。〈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庄子·庚桑楚》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韵补》龙蛇之蛇,亦读为移。《诗·小雅》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罴字、下之字韵。又徒河切,音驼。《张衡·西京赋》感河冯,怀湘娥,惊蛧蜽,惮蛟蛇。又委蛇之蛇,亦叶音驼。《古音考》《陆机·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兖服委蛇。又《集韵》陈知切,音驰。地名。《春秋传》盟于殴蛇,《公羊传》作殴虵,与曲池同。又《字汇补》以遮切,音耶。《集韵》关中谓毒虫曰蛇。《韵会》本作它,汤河切。《说文》它,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从也,误。

雀:《戌集中·隹字部》《唐韵》即略切《集韵》《韵会》《正韵》即约切,□音爵。《说文》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古今注》雀,一名家賔。《埤雅》雀,物之淫者。《诗·召南》谁谓雀无角。《左传·襄二十五年》如鹰鸇之逐鸟雀也。又《书·顾命》二人雀弁。〈传〉雀韦弁。〈疏〉雀,言如雀头色也。又《周礼·春官·巾车》漆车藩蔽豻□雀饰。又《战国策》雀立不转。〈注〉雀立,踊也。又《扬子·方言》鹂黄,或谓之楚雀。《尔雅·释鸟》鵹黄,楚雀。〈注〉即仓庚也。又《尔雅·释鸟》鷣,负雀。〈注〉鷣,鹞也。善捉雀,因名。又《尔雅·释鸟·桑鳸窃脂注》俗谓之青雀。又《尔雅·释鸟·桃虫鹪注》鹪□,桃雀也。俗呼为巧妇。〈疏〉方言说,巧妇之名,自关而东谓之工爵,自关而西或谓之韈雀。又《扬雄·羽猎赋》□鸾,孔雀。又《临海异物志》南海有黄雀鱼,六月化为黄雀,十月入海为鱼。又《尔雅·释草》蘥,雀麦。〈注〉即燕麦也。又朱雀,南方宿名。《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考证:(《扬雄·校猎赋》□鸾,孔雀。)谨照原文校猎赋改羽猎赋。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报:《丑集中·土字部》《唐韵》博耗切《集韵》《韵会》博号切,□保去声。复也,酬也,答也。《诗·郑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礼·郊特牲》报本反始。〈注〉谢其恩之谓报,归其功之谓反。《史记·范睢传》睚睚之怨必报。又告也。《前汉·吴王传》无文书,口报。《天宝遗事》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又犹合也。《礼·丧服小记》下殇小功带澡麻,不绝本,诎而反以报之。又论囚曰报。《前汉·张汤传》爰书论讯鞫报。又下婬上曰报。《左传·宣三年》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嬀。〈注〉郑子,文公叔父子仪也。《汉律》婬季父之妻曰报。又与赴通。《礼·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注〉报,读为赴,急疾之义。虞以安神,不可缓也。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