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溜穿石

山溜穿石,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山溜穿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liù chuān shí
成语简拼
SLC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山溜穿石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水滴石穿

成语接龙

1、山溜穿石→石沉大海→海屋筹添→添油加醋→醋海翻波→波委云集→集矢之的→的一确二→二竖为虐→虐老兽心→心贯白日→日转千街→街谈巷说→说嘴郎中→中馈乏人→人亡政息→息怒停瞋→瞋目切齿→齿少气锐→锐挫气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息奄奄→奄奄一息→息事宁人

2、山溜穿石→石城汤池→池鱼幕燕→燕安鸩毒→毒手尊拳→拳打脚踢→踢天弄井→井中求火→火然泉达→达人知命→命世之才→才短思涩→涩于言论→论短道长→长命百岁→岁月如梭→梭天摸地→地棘天荆→荆棘铜驼→驼瓮俱失→失魂丧魄→魄散魂飞→飞沙走石→石火电光→光天化日

3、山溜穿石→石城汤池→池鱼堂燕→燕安鸩毒→毒魔狠怪→怪诞诡奇→奇文瑰句→句栉字比→比物属事→事捷功倍→倍道而行→行不逾方→方寸万重→重纸累札→札手舞脚→脚不沾地→地久天长→长命百岁→岁比不登→登山涉水→水母目虾→虾兵蟹将→将功折罪→罪恶昭著→著述等身

4、山溜穿石→石城汤池→池鱼堂燕→燕雀处堂→堂堂一表→表里一致→致之度外→外简内明→明珠暗投→投桃之报→报效万一→一朝之忿→忿火中烧→烧琴煮鹤→鹤骨松筋→筋疲力敝→敝衣枵腹→腹热肠慌→慌手忙脚→脚高步低→低头耷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山流水→水母目虾

5、山溜穿石→石赤不夺→夺席谈经→经济之才→才蔽识浅→浅斟低唱→唱筹量沙→沙里淘金→金戈铁马→马足龙沙→沙鸥翔集→集腋为裘→裘马轻狂→狂风怒号→号咷大哭→哭哭啼啼→啼天哭地→地旷人稀→稀奇古怪→怪力乱神→神哗鬼叫→叫苦连天→天付良缘→缘悭一面→面命耳提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山溜穿石”几个大字。

(2)诚诚写不出成语“山溜穿石”,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3)传品大哥哥给绍芬和骁催介绍了“山溜穿石”的历史典故

(4)垫江县裴兴学校的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山溜穿石”。

(5)可儿不会写成语“山溜穿石”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分字解释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溜:[liù] (1)<动>屋顶上的水往下流。《礼记·月令》:『其祀中溜。』[引] 往下滴流的水。枚乘《谏吴王书》:『泰山之溜穿石。』(2)<名>屋中央。《公羊传·哀公六年》:『使国士举巨囊于中溜。』(3)<名>屋檐下接水的沟槽。《左传·定公九年》:『先登,求自门出,死于溜下。』[引] 屋檐。左思《魏都赋》:『上累栋而重溜。』

穿

穿:chuān 1、<动>穿透,突破。《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2、<动>凿,掘。《察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3、<动>通过,经过。《登泰山记》:『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动>贯串。《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5、<形>破,破损。《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6、<动>穿戴。《[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7、<名>洞,孔。《宋书·刘秀之传》:『柱有一穿。』[穿鼻] 1.听命于人,如牛鼻之穿绳而不能自主。2.古代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梁书·武帝纪上》:『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穿穴] 1.洞穴。2.强求其通。[穿杨] 《战国策·西周策》载:『楚国的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够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后人以『穿杨』比喻文章技艺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唐彦谦《送樊琯司业还朝》:『惬心频拾芥,应手屡穿。』[穿逾] 穿壁翻墙。[穿凿] 1.凿通。王充《论衡·答佞》:『穿垣墙,狸步鼠窃,莫知谓谁。』2.牵强附会。任意牵合意义,强求其通。《论衡·奇怪》:『儒生穿,因造禹、契逆生之说。』

石:shí 1、<名>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名>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3、<名>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名>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5、<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 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 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溜:《戌集中·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救切,音溜。《说文》屋水流也。从雨留声。《礼·玉藻》端行,颐溜如矢。〈注〉行既疾,身乃小折,而头直俯临前,颐如屋溜之垂也。《仪礼·乡饮酒礼》磬,阶间缩溜,北面□之。《礼·亲记》檖者降受爵,弁服於门内溜。《左思·吴都赋》玉堂对溜。〈注〉礼记注曰:堂前有承溜。又《礼·月令》其祀中溜。〈注〉中溜,犹中室也。土主中央,而神在室,古者复穴,是以名室为溜。〈疏〉土,五行之主,故其神在室之中央。中溜,所祭土神也。杜注:春秋,在家则祀中溜,在野则为社。又郊特牲云: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社神亦中溜神也。古者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溜之,后因名室为中溜。又《礼·祭法》中溜。〈注〉中溜,主堂室居处。又《韵会》与溜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泰山之溜穿石。又叶音留。《何晏·瑞颂》交交黄鸟,信我中溜。儵儵嘉苗,吐颖田畴。

穿

穿:《午集下·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缘切,音川。《说文》通也,穴也。《诗·召南》谁谓□无牙,何以穿我屋。《前汉·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注〉本皆荒梗,始开通之,故言穿。又《增韵》委曲入也,钻也,凿也。《前汉·沟洫志》穿渠漑田。又《广韵》孔也。《史记·邓通传》孝文梦欲上天,有一黄头郞从后推之,上顾见其衣裻带后穿。《后汉·耿恭传》衣履穿决。又国名。《尔雅·释地八狄疏》六曰穿胷。又《本草》百穿,蜂房也。又《拾遗记》江东谓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用红缕系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又《广韵》尺绢切《集韵》《韵会》《正韵》枢绢切,□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又叶枢伦切,音春。《扬雄·长杨赋》逮至圣文,随风乗[音chéng]流,方垂意於至宁,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大厦不居,木器无文。〈注〉宁,读近寅。穿,枢伦切。又《韵会小补》於权切,音渊。火起貌。

石:《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补阳,故山含石。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正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传》卫大夫石碏。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殻。一面附石,细孔亲亲,或七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