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肤水豢

山肤水豢,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山肤水豢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fū shuǐ huàn
成语注音
ㄕㄢ ㄈㄨ ㄕㄨㄟˇ ㄏㄨㄢˋ
成语简拼
SFSH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山膚水豢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山肴海错、山珍海味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明·王志坚《表异录·饮食》:『食之美曰山肤水豢。』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山肤水豢”几个大字。

(2)琮琮不会写成语“山肤水豢”的最后一个字。

(3)虎仔写不出成语“山肤水豢”,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4)蕉溪乡中心学校的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山肤水豢”。

(5)明佳叔叔给灵聪和彤语讲了“山肤水豢”的历史故事。

(6)明·王志坚《表异录·饮食》:『食之美曰山肤水豢。』。

(7)在去往陶公洞之前,陆哥哥给舒仁和卉仲讲述了『山肤水豢』的历史典故

(8)许杰先生等到敬灶之日,一定摆上海鲜美味山肤水豢,让玉皇先生笑得合不拢嘴巴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

分字解释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肤:fū 1、<名>皮肤。[又] 肤浅,浅薄。《东京赋》:『所谓末学肤受。』2、<名>较短的距离。古代以四指的宽度为肤,以一指的宽度为寸。《占国策·秦策三》:『齐人伐楚……肤寸之地无得。』3、<名>禽兽的肉。4、<名>切细的肉。5、<形>浮浅;浅薄。6、<形>大。《诗经·小雅·六月》:『薄伐俨狁,以奏肤公。』7、<形>美。《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睱。』[辨] 皮,革,肤。皮、革,均指兽皮,带毛为『皮』,去掉毛为『革』。肤,是人皮的专称。

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豢:huàn 1、<动>喂养;饲养。《礼记·乐记》:『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又] 用谷物喂养的狗豬等牲畜或它们的肉。《货殖列传序》:『口欲穷刍豢之味。』2、<动>以利引诱;收买。《左传·哀公十一年》:『唯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3、<动>安养;生活。《教战守策》:『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肤:《未集下·肉字部》《广韵》甫无切。与肤同。(肤)《广韵》甫无切《集韵》《韵会》风无切《正韵》方无切,□音跗。《说文》籀文作胪。《玉篇》皮也。《广韵》皮肤。《释名》肤,布也,布在表也。《诗·卫风》肤如凝脂。《易·噬嗑》六二噬肤。〈注〉肤者,柔脆之物也。又豕肉为肤。《仪礼·聘礼》肤鲜鱼鲜腊。〈注〉肤,豕肉也。又切肉为肤。《礼·内则》脯羹,兔醢,麋肤。〈注〉肤,切肉也。又《博雅》美也。《诗·豳风》公孙硕肤。〈传〉肤,美也。又《博雅》传也。〈又〉离也。〈又〉剥也。又大也。《诗·小雅》以奏肤公。〈传〉肤,大也。又《韵会》肤浅,喻在皮肤,不深也。又《正韵》四指为肤。《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肤寸而合。〈注〉侧手为肤。又肤受。《论语》肤受之愬。《书·盘庚》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传〉起信险伪肤受之言也。又地名。《前汉·郊祀志》凡四祠于肤施。〈注〉肤施,上郡之县也。又人名。《前汉·古今人表》阳肤。又《集韵》凌如切,音胪。义同。又《韵补》叶音浮。《易林》范子妙材,戮辱伤肤。后相秦国,封为应侯。

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豢:《酉集中·豕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胡惯切,音宦。《说文》以谷圈养豕也。《广韵》谷养畜也。《礼·月令》仲秋按刍豢。〈注〉养牛马曰刍,犬豕曰豢。〈疏〉食草曰刍,食谷曰豢。又饵之以利,一曰豢。《左传·哀十一年》吴将伐齐,越子率其衆[音zhòng]以朝,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注〉豢,养也。又官名。《左传·昭二十九年》董父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注〉豢龙,官名。以官为氏。又《集韵》通作圂。《礼·少仪》君子不食圂腴。〈注〉圂,同豢。又《韵会》亦作□。《庄子·达生篇》祝宗人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汝。又《集韵》户管切,音缓。义同。又叶胡玩切,音换。《曹植·孔甲赞》行有顺天,龙有河汉。雌雄各一,是扰是豢。又叶荧绢切,缘去声。《欧阳修·读书诗》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庶几垂后世,不默死刍豢。《说文》本从豕□,手执米以养之,指事也。隷省作豢。《说文》本从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