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授魂与

色授魂与,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色授魂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è shòu hún yǔ
成语注音
ㄙㄜˋ ㄕㄡˋ ㄏㄨㄣˊ ㄧㄩˇ
成语简拼
SSHY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色授魂與
成语英文
show appearance and give soul to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见到美色而神魂颠倒

相关成语

近义词

神魂颠倒

成语接龙

1、色授魂与→与狐谋皮→皮肤之见→见财起意→意出望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冲斗牛→牛衣岁月→月明千里→里外夹攻→攻玉以石→石火风灯→灯火万家→家道从容→容光焕发→发愤展布→布衣蔬食→食而不化→化及豚鱼→鱼跃鸢飞→飞檐走壁→壁间蛇影→影形不离→离鸾别凤

2、色授魂与→与狐谋皮→皮里抽肉→肉飞眉舞→舞文玩法→法外施仁→仁言利博→博采众长→长驱直进→进退无门→门不停宾→宾入如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机勃勃→勃然奋励→励志竭精→精金良玉→玉关人老→老实巴交→交浅言深→深切著白→白首北面→面如凝脂→脂膏莫润

3、色授魂与→与狐谋皮→皮里阳秋→秋雨绵绵→绵绵不断→断鹤继凫→凫胫鹤膝→膝痒搔背→背公向私→私情密语→语出月胁→胁肩累足→足茧手胝→胝肩茧足→足不出门→门生故旧→旧仇宿怨→怨天忧人→人面桃花→花样新翻→翻然改图→图作不轨→轨物范世→世扰俗乱→乱七八遭

4、色授魂与→与狐谋皮→皮破肉烂→烂漫天真→真知灼见→见微知著→著作等身→身轻言微→微察秋毫→毫毛不犯→犯言直谏→谏尸谤屠→屠毒笔墨→墨汁未干→干城之将→将顺其美→美言不信→信笔涂鸦→鸦没鹊静→静极思动→动荡不安→安生服业→业业兢兢→兢兢翼翼→翼翼飞鸾

5、色授魂与→与狐谋皮→皮破血流→流口常谈→谈笑封侯→侯服玉食→食古不化→化整为零→零丁孤苦→苦不可言→言清行浊→浊泾清渭→渭浊泾清→清尘浊水→水秀山明→明如指掌→掌上观文→文章经济→济世安人→人强胜天→天年不齐→齐心合力→力敌千钧→钧天广乐→乐善好施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

(2)…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色授魂与”几个大字。

(2)菲菲不会写成语“色授魂与”的最后一个字。

(3)奎奎写不出成语“色授魂与”的拼音。

(4)立福山国中的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色授魂与”。

(5)祥键大哥哥讲述了“色授魂与”的典故。

(6)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一侧。

(7)正所谓床笫之私,目挑心招,色授魂与,好不缠绵。

(8)色授魂与颠倒荣华,兀自不肯相对照蜡,说爱折花不爱青梅竹马。

(9)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一侧。』

分字解释

色:sè 1、<名>脸色;表情。《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2、<名>女色;美貌的妇女。《货殖列传序》:『耳目极声色之好。』《柳毅传》:『毅怪视之,乃殊色也。』3、<名>容貌。《琵琶行》:『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4、<名>色彩;颜色。《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5、<名>天色;景色。《游黄山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6、<名>种这类。《北史·长孙道生传》:『客内无此色人。』

授:shòu 1、<动>授予;传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动>授予;给予。《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3、<动>任命;被任命。《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如今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

魂:hún 1、<名>迷信指能离开身体而存在的人的精神。《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孔雀东南飞》:『魂去尸长留。』2、<名>泛指物类的精灵;精神。范成大《风止》:『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作好春。』3、<名>心灵;心神。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与:yǔ 1、<动>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2、<动>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4、<动>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5、<连>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6、<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7、<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8、<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yù 1、<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2、<动>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yú<助>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与国] 友好的国家。[与手] 施毒手杀之。

色:《未集下·色字部》《广韵》所力切《集韵》《韵会》杀测切,□音啬。《说文》颜气也。人之忧喜,皆着於颜,故谓色为颜气。《礼·玉藻》色容庄。《汲冢周书》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后汉·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注〉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书·臯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注〉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左传·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传〉色,女色。《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又物景亦曰色。《庄子·盗跖篇》车马有行色。《潘岳·关中诗》重围克解,危城载色。岂曰无过,功亦不测。〈注〉载色,犹言有生气起色也。又《公羊传·哀六年》色然而骇。〈注〉惊貌。又《诗·鲁颂》载色载笑。〈传〉色,温润也。又《战国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又秘色。《高斋漫录》世言秘色,磁器。钱氏有国时,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又《博雅》色,缝也。

授:《卯集中·手字部》《唐韵》殖酉切《集韵》《韵会》《正韵》是酉切,□受上声。《说文》予也。《广韵》付也。又《集韵》承呪切,音寿。义同。《诗·郑风》还,予授子之粲兮。《礼·曲礼》男女不亲授。《史记·留侯世家》沛公殆天授。《前汉·翟方进传》当大都授时。〈注〉总集诸生,大讲授也。又姓。汉有授异众。《集韵》或作□。唐武后改作□。武后造授字,以□为正,□、□、□□伪。

魂:《亥集上·鬼字部》《唐韵》户昆切《集韵》《韵会》《正韵》胡昆切,□音浑。《说文》阳气也。《易·系辞》游魂为变。《礼·檀弓》魂气则无不之也。《左传·昭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疏〉魂魄,神灵之名。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淮南子·说山训》魄问於魂。〈注〉魄,人阴神。魂,人阳神。《白虎通》魂,犹伝伝也,行不休於外也,主於情。〈又〉魂者,芸也,情以除秽。又《扬子·太□经》魂魂万物。〈注〉魂魂,多貌。又《韵补》叶胡匀切,音芸。《曹大家·东征赋》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正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艰,音勤。又叶胡勬切,音弦。《黄庭经》赤帝黄老与我魂,三真扶胥共房津。津,音煎。

与:《子集上·一字部》《广韵》《集韵》《正韵》□同与。《说文》赐予也。一勺为与。《六书正伪》寡则均,故从一勺。(与)(古文)《广韵》弋诸切《正韵》弋渚切《集韵》《韵会》演女切,□音予。《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又《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又《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又待也。《论语》岁不我与。又《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又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又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又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又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又和也。《战国策》内□不与,外敌不可拒。〈注〉□犹乱,与犹和也。又用也。《诗·唐风》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又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又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又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间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又《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又不与,国名。《山海经》有不与之国,烈姓黍食。又姓。又《广韵》羊洳切《集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参与也。《正韵》干也。《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又县名。《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注〉索隐曰:地理志,二县皆属山阳。正义曰:与,音预。又《正字通》疑虑未决也。通作豫。《前汉·昌邑王传》杨敞犹与无决。又《陈汤传》士卒犹与。通作豫。又《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语辞。《论语》其为仁之本与。《礼·檀弓》曾子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疏〉微,无也。与,语助。又《诗·小雅》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笺〉与与,翼翼,蕃庑貌。又《论语》与与如也。〈注〉威仪中适貌。又舒也。《前汉·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注〉师古曰:敷与,言开舒也。与,弋於反。又人名。《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传〉殳斨,伯与,二臣名。《释文》与,音余。又山名。同舆。《山海经》敦与之山。〈注〉按名胜志作敦舆山。〈又〉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注〉与或作舆。又《集韵》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说文与训赐予也,一勺为与。与训党与也。今俗与字通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