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头摸耳

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搔头摸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o tóu mō ěr
成语注音
ㄙㄠ ㄊㄡˊ ㄇㄛ ㄦˇ
成语简拼
STME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搔頭摸耳
成语英文
scratch one's head and stroke one's ear
成语法文
indécis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焦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搔头抓耳、抓耳挠腮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成语「搔头摸耳」是一个联合式成语。

(2)独孤大爷给朦朦和爱爱讲述了“搔头摸耳”的典故。

(3)肥西小庙中学的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搔头摸耳”。

(4)关关写不出成语“搔头摸耳”,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

(5)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搔头摸耳”几个大字。

(6)小淙不会写成语“搔头摸耳”的最后一个字。

(7)去玛曲草原的车上,竺老师给若嘉和瑜辰讲了『搔头摸耳』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分字解释

搔头

搔头:[sāotóu] (1)挠头,心绪烦乱或有所思的动作。(2)古代指簪子。玉搔头。

搔:sāo 1、<动>挠,用手指甲轻抓。《盐铁论·利议》:『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2、<动>通『骚』,动乱;扰乱。《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搔扰,更为烦苛。』

头:、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摸:、mō(1)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我摸了摸他的脸,觉得有点儿发烧。(2)用手探取;寻找:摸鱼;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一张纸条来。(3)试着了解;通过试探而了解:摸底;逐渐摸出一套种水稻的经验来。(4)暗中行进;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摸黑儿;摸了半夜才到家。、mó同『摹』。

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搔:《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苏曹切,音骚。《说文》刮也。《增韵》手爬也。《诗·邶风》搔首踟蹰。《礼·内则》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注〉抑按搔摩也。《前汉·枚乗[音chéng]传》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注〉搔,谓抓也。又与骚通。《吴志·陆凯传》所在搔扰,更为烦苛。《集韵》或作□。又侧绞切,音爪。手足甲也。与蚤同。《仪礼·士虞礼》沐浴栉搔翦。通作爪。又先到切,音噪。与□同。攫搏也。互见前八画增字。

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

摸:《卯集中·手字部》《唐韵》慕各切《集韵》《韵会》《正韵》末各切,□音莫。摸索也扪也,手捉也。又《唐韵》《正韵》莫胡切《集韵》《韵会》蒙逋切,□音模。与摹同。《唐书·李靖传》靖五代孙彦芳,家故藏高祖太宗赐靖诏书数函,上之文宗,敕摸诏本,还赐彦芳。

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