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弧之志

桑弧之志,旧时指男儿在四方干一番事业的志向。

桑弧之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g hú zhī zhì
成语简拼
SHZZ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桑弧之志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旧时指男儿在四方干一番事业的志向。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城城不会写成语“桑弧之志”的最后一个字。

(2)大宝写不出成语“桑弧之志”,因此语文考试仅仅考了98分。

(3)福州高级中学的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桑弧之志”。

(4)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桑弧之志”几个大字。

(5)烨涵叔叔给亚萍和髓茗讲了“桑弧之志”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

分字解释

桑:sāng 1、<名>桑树。《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名>桑叶。《陌上桑》:『采桑成南隅。』3、<名>采桑养蚕纺织一类的工作。《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桑榆] 夕阳余辉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梢上,代称日落的地方。常比喻老年时光。[桑梓] 桑树梓树是古代家宅边常栽的树的树木,用作故乡的代称。

弧:hú 1、<名>木弓。《左传·僖公十五年》:『寇张之弧。』《周易·系辞下》:『弦木为弧。』2、<形>弯曲。《周礼·考工记·辀人》:『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3、<动>歪曲。《楚辞·七谏·谬谏》:『正法弧而不公。』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志:zhì 1、<名>心意;志向。《观沧海》:『歌以咏志。』《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动>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动>记忆;记;记住。《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名>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5、<动>做标志。《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6、<名>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7、<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桑:《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息郞切《集韵》《韵会》《正韵》苏郞切,□颡平声。《说文》蚕食叶。《徐曰》叒音若。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搏桑叒木也。蚕所食神叶,故加木叒下以别之。《典术》桑箕,星之精。《诗·豳风·注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蚕月条桑,枝落采其叶也。《礼·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爱蚕食也。《史记·货殖传》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侯等。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夏取桑柘之火。又檿桑,山桑也,丝中琴瑟弦。《书·禹贡》厥篚檿丝。又其材中弓干。《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又台桑,地名。启所生处。《楚辞·天问》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又空桑,山名。《吕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又桑林,乐名。《左传·襄十年》宋公享鲁侯于楚丘,请以桑林。又桑扈,鸟名。《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又姓。《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后,汉桑弘羊、桑楚。又复姓。桑丘、庚桑。□,籀文桑。考证:(《礼·月令》季夏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谨照原文夏改春。(《书·禹贡》厥贡檿丝。)谨照原文贡改篚。(《周礼·冬官考工记》工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谨照原文工人改弓人。(《左传·襄四年》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谨按此系昭十七年传注非襄四年传文,今据改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

弧:《寅集下·弓字部》《唐韵》户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狐。《说文》木弓也。从弓,瓜声。一曰往体寡来体多曰弧。《吴录》挥观弧星始制弧。《易·系辞》弦木为弧。又张旗弓也。《礼·明堂位》乗[音chéng]大辂,载弧韣旗。〈注〉弧,旌旗所以张幅也。〈疏〉弧以竹为之,其形为弓。《周礼·冬官考工记》弧旌枉矢。〈注〉弧,以张縿之幅。〈疏〉弧旌者,弧弓也。旌旗有弓,所以张縿幅,故曰弧旌也。又星名。《礼·月令》季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史记·天官书》狼下四星曰弧。〈注〉弧九星在狼东南,天之弓也,以伐叛怀远。又主备盗贼之知奸邪者。又《后汉·东夷传》辰韩国,名弓为弧。又蝥弧,旗名。《左传·隐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又短弧,虫名。《前汉·五行志》蜮在水旁,能射人,南方谓之短弧。〈注〉即射工也,亦呼水弩。又《类篇》汪胡切,音污。曲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凡揉輈,欲其逊而无弧深。〈注〉弧读为污。考证:(《史记·天官书》狼下四星曰弧。〈注〉弧九星在狼东北,天之弓也。)谨照史记注原文东北改东南。(《后汉·东夷传》辰韩国,名马为弧。)谨照原文马改弓。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志:《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职吏切《正韵》支义切,□音鋕。《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论语》志於道。《诗序》在心为志。又《广韵》意慕也。《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注〉志者,意所拟度也。《礼·少仪》问卜筮曰:义欤,志欤。义则可问,志则否。〈注〉义,正事也。志,私意也。又准志也。《书·盘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又章志也。《礼·檀弓》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疏〉故为盛礼,以章明志识也。又本志也。《左传·襄元年》谓之宋志。〈注〉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又记也。与志同。或作识。《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前汉书》有十志。《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后汉·刘骏传》博见强志。又《集韵》昌志切。与帜通。旗也。《史记·张丞相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又箭镞也。《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骨镞不翦羽谓之志。〈注〉镞,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又叶真而切,音支。《楚辞·九章》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