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致志

三致志,致:向对方表示(情意、礼节等)。志:意向。再三表达某种意愿。

三致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zhì zhì
成语简拼
SZZ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三致志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礼节等)。志:意向。再三表达某种意愿。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三致志”几个大字。

(2)成县广化初中的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致志”。

(3)点点不会写成语“三致志”的最后一个字。

(4)瓜瓜写不出成语“三致志”,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

(5)朴叔叔给岩岩和他的同学讲了“三致志”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分字解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致:zhì 1、<动>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2、<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3、<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6、<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7、<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8、<动>致使;使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9、<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10、<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11、<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2、<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13、<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致力] 把力量集中用在某个方面。[致命] (1)舍弃生命。(2)要害的。[致意] (1)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2)表达问候之意。

志:zhì 1、<名>心意;志向。《观沧海》:『歌以咏志。』《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动>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动>记忆;记;记住。《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名>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5、<动>做标志。《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6、<名>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7、<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致:《未集下·至字部》《广韵》《集韵》□陟利切,音踬。《说文》送诣也。《春秋·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注〉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随加聘问,谓之致女。《礼·曲礼》献田宅者操书致。〈注〉详书其多寡之数,致之于人也。又招致也。《杨升庵外集》致有取意。《易·系辞》备物致用。〈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甿。〈注〉致,犹会也。民虽受上田中田下田,及会之。以下剂为率。又纳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注〉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疏〉不云置,而云致者,置是废绝,致是与人,明朝廷必有贤代己也。又传致也。《诗·小雅》工祝致告。〈笺〉祝於是致孝孙之意,告尸以利成。又极也。《书·盘庚》凡尔衆[音zhòng],其惟致告。〈传〉致我诚,告汝衆[音zhòng]。《礼·礼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极也。又《礼·乐记》致乐以治心。〈注〉致,犹□审也。又委也。《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论语》事君能致其身。《朱注》致,犹委也。又诚也。《老子·道德经》其致之。〈注〉致,诚也。又挑战曰致师。《左传·宣十二年》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疏〉致师,致其必战之志。又态也。《水经注》茂竹便媚,致可翫也。《六帖》崔远风致整峻。《王缙诗》自然成高致。又至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灋。一曰致梦。〈疏〉训致为至,梦之所至也。又制也。《管子·白心篇》以致为仪。〈注〉致者,所以节制其事,故为仪。又《易·系辞》一致而百虑。〈疏〉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又就也。《老子·道德经》故致数车无车。〈注〉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各为车者。又《诗·大雅》是致是附。〈传〉致,致其社稷羣神。〈疏〉致者,运转之词。又密也。《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注〉致,致密也。《前汉·严延年传》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齐。又与致通。《礼·月令》孟冬,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必功致为上。〈注〉谓功力密致也。致至同。

志:《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职吏切《正韵》支义切,□音鋕。《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论语》志於道。《诗序》在心为志。又《广韵》意慕也。《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注〉志者,意所拟度也。《礼·少仪》问卜筮曰:义欤,志欤。义则可问,志则否。〈注〉义,正事也。志,私意也。又准志也。《书·盘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又章志也。《礼·檀弓》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疏〉故为盛礼,以章明志识也。又本志也。《左传·襄元年》谓之宋志。〈注〉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又记也。与志同。或作识。《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前汉书》有十志。《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后汉·刘骏传》博见强志。又《集韵》昌志切。与帜通。旗也。《史记·张丞相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又箭镞也。《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骨镞不翦羽谓之志。〈注〉镞,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又叶真而切,音支。《楚辞·九章》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