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对案

三头对案,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三头对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tóu duì àn
成语简拼
STDA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三頭對案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审问案件当场对质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三曹对案

成语接龙

1、三头对案→案堵如故→故宫禾黍→黍油麦秀→秀才造反→反身自问→问心无愧→愧天怍人→人言可畏→畏刀避箭→箭穿雁嘴→嘴快舌长→长揖不拜→拜倒辕门→门可张罗→罗纹结角→角立杰出→出没不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笔有神→神霄绛阙→阙一不可→可乘之隙→隙大墙坏

2、三头对案→案堵如故→故入人罪→罪加一等→等身著作→作善降祥→祥风时雨→雨旸时若→若合符节→节威反文→文从字顺→顺水人情→情深意重→重三叠四→四方之志→志满意得→得尺得寸→寸步千里→里勾外连→连里竟街→街头巷尾→尾大难掉→掉舌鼓唇→唇齿相须→须眉皓然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三头对案”几个大字。

(2)茗茗写不出成语“三头对案”,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

(3)万庄镇中学的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头对案”。

(4)小锐不会写成语“三头对案”的最后一个字。

(5)裔奶奶给她的孙囡讲解了“三头对案”的历史典故

(6)这件事情我们三头对案,一次弄清,从此毫无瓜葛。

(7)在去阿巴嘎旗的飞机上,怀玉姐姐给惠丛和顾然讲了『三头对案』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郭宝昌《大宅门》第二十八章:『白氏三兄弟「三头对案」,现场监督,明唱明记核查账簿,那情景很是庄重。』

分字解释

对案

对案:[duì àn] 反驳提议的某事。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头:、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对:duì 1、<动>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2、<动>并着;向着。《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动>敌对;对立。《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4、<名>配偶。《后汉书·梁鸿传》:『择对不嫁。』5、<名>对偶的词句。如『对联』、『对句』。[对薄] 受审问。薄,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薄。[对策] (1)古代科举考试取士的一种方法。用政治、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考者对答。明清时在殿试时进行。(2)对付的策略或办法。

案:àn 1、<名>盛食物短腿不把盘.《长亭送别》:『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2、<名>几案,矮长桌.《赤壁之战》:『因拔刀斫前奏案。』《熟读精思》:『凡读书,需整顿几案。』3、<名>文书;案卷.《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动>通『按』.用手压或摁.《订鬼》:『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5、<动>通『按』.察看;考察.《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6、<动>按照,依照.《荀子·不苟》:『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7、<连>于是;就.《荀子·臣道》:『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

对:《寅集上·寸字部》《唐韵》都队切《集韵》《韵会》《正韵》都内切,□音碓。《说文》应无方也。本作□。《尔雅·释言》对,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辞。《广韵》答也。《增韵》扬也。《诗·大雅》以对于天下。〈注〉答天下仰望之心也。《书·说命》敢对扬天子之休命。又《礼·曲礼》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又〉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注〉离席对也。又次对,转对。《王球贻谋录》唐百官入合,有待制次对官。后唐天成中,废待制次对官,五日一次,内殿百官转对。又当也,配也。《诗·大雅》帝作邦作对。〈注〉言择其可当此国者而君之也。又对簿。《史记·李将军传》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又敌也。《吴陆逊曰》刘备今在境界,此疆对也。又凡物□峙曰对。《杜甫·万丈潭诗》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考证:(《礼·曲礼》侍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谨照原文侍下增坐字。

案:《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乌旰切《集韵》《韵会》於旰切《正韵》於干切,□音按。《说文》几属。《徐曰》案,所凭也。《周礼·天官》王大旅上帝,则张氊案。朝日祀五帝,设重帟重案。又食器。《周礼·冬官考工记》夫人享诸侯,案十有二寸。〈注〉玉案十有二列也。又□气之法有木案。《后汉·正志》为室三重,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又界也。《齐语》参国起案。又次第也。《史记·高帝纪》吏民皆案堵如故。又作按,考也。《前汉·贾谊传》案之当今之务。《丙吉传》无所案验。又抚也。《史记·孟尝君传》案刃以前。又《正字通》凡官府兴除成例及狱讼论定者皆曰案。又着书起义亦曰案。又《集韵》一曰木名。又叶伊甸切,音宴。《欧阳修·读书诗》初如两军交,乗[音chéng]胜方酣战。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