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有哪些风险?

浏览

溶栓治疗正在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治疗,但溶栓治疗也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尤其是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出血:溶栓治疗易并发出血,特别是非选择性溶栓剂SK、UK,由于纤维蛋白溶解过多,同时也与水解因子Ⅴ及Ⅶ导致消耗性低凝状态有关。rt-pA虽对血凝块有选择性纤溶作用,但由于常与肝素合用,故出血发生率并不低。颅内出血最严重,总发生率0.2%~1.0%,rt~pA高于SK,分别为1.3%和1%。出血常发生在穿刺部位,牙龈、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高龄、女性、瘦弱者、有高血压病史者出血危险性增加2~6倍。

  (2)低血压:所有低血压反应均发生在下后壁合并或不合并右室梗死者,一般均在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0.5~1小时内发生,多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可能与右室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有关,也不排除溶栓剂本身作用。若发生低血压,可抬高下肢,适当补容,静注阿托品或短暂使用多巴胺后通常能很快恢复。

  (3)过敏反应:发生率0.2%常见于SK、APSAC,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罕见。轻度过敏反应不必中断治疗,重度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使用,出现过敏反应可用抗组胺类药物或激素处理。

  (4)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常发生于疼痛缓解,ST段回降或正常后,常出现于再灌注后1.5~3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可呈缓慢型或快速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可用阿托品、人工心脏起搏、异丙肾上腺素纠正;加速型室性心动过速通常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不必干预,严密观察。

  (5)心脏破裂:为AMI严重并发症,症状出现后1周内发生率高。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测可呈电机械分离,迅速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急性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可在辅助循环支持下外科治疗。

  (6)血栓栓塞:有报道溶栓治疗后,心内血栓溶解和胆固醇栓子脱落引起栓塞。左心室血栓及瓣膜病是溶栓禁忌证,要严格掌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