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肝膏

浏览

益肝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

益肝膏的基本资料

益肝膏(现代标准)

名称益肝膏

拼音Yigan Gao

成份仙茅 桑椹 淫羊藿(羊油炙)白芍 党参 黄芪 麦芽 稻芽 当归 荷叶 水红花叶 贯众

性状本品为黑棕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健脾开胃,活血化瘀。用于慢性肝炎引起的面色萎黄或晦暗,肝脾增大,胁肋疼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倦怠乏力,腰酸腿软,大便糟杂

规格每瓶装100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g,一日2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执行标准WS3-B-1619-93

益肝膏相关中药材

1、淫羊藿

别名刚前,仙灵脾,仙灵毗,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牛角花,铜丝草,铁打杵,三叉骨,肺经草,铁菱角,刚前,三叉风,桂鱼风,铁铧口,铁耙头,鲫鱼风,羊藿叶,羊角风,三角莲,乏力草,鸡爪莲。

来源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夏、秋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产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性状①淫羊藿(又名:大叶淫羊藿)干燥茎细长圆柱形,中空,长20~30厘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叶生茎顶.多为一茎生三枝,一枝生三叶。叶片呈卵状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刺状锯齿,上面黄绿色,光滑,下面灰绿色,中脉及细脉均突出。叶薄如纸而有弹性。有青草气,味苦。②心叶淫羊藿(又名:小叶淫羊藿)叶片为圆心形,先端微尖。其他与淫羊藿同。③箭叶淫羊藿 叶片为箭状长卵形,革质;叶端渐尖呈刺状,叶基箭形。其他与淫羊藿同。以上药材均以梗少、叶多、色黄绿、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2、贯众

别名萹苻,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伯萍,乐藻,草鸱头,伯药,药藻,凤尾草,蕨薇菜根,黑狗脊,贯仲,管仲,止泺,扁苻,绵马贯仲。

来源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春、秋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性状①东北贯众 为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叶,并有弯曲线状的细根。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质硬,折断面略平坦;棕色,维管束5~7个,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圆环,河面一对稍大,每一叶柄基部外侧常生出3条须根。剥去叶柄残基,可见根茎,直径1~2厘米,质坚硬而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深绿色至棕色。气特殊;味初淡而微带涩,渐苦而辛。主产东北地区。②蛾眉蕨贯众 为植物蛾眉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长10~16厘米,直径6~10厘米;黑褐色。叶柄残基上部较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方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维管束中间,常有-个暗色点或已成空洞。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或3条须根,常扁压,有分支。气微而特异,味涩或苦辛。产北京、河南、甘肃等地。③荚果蕨贯众 为植物荚果蕨的根茎。呈倒卵形或长卵圃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常有呈尖嘴状突出的根茎;全体长10~16厘米,直径4~7厘米;棕褐色;周围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条明显的纵棱脊,近上端可见呈“V”或“M”形的突起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出1~3条弯曲的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产吉林、河北、河南、北京、陕西等地。④紫萁贯众,又名:薇贯众。为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茎。呈圆锥状或三角圆锥状,稍弯曲,顶端有时分支;长10~20厘米,直径4~8厘米;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边缘钝圆,具耳状托叶翅,但翅易剥落,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状;质硬,折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多中空,可见“U”形维管束,托叶翅的厚壁组织连成-片,断面呈一条黑线。叶柄基部生出弯曲的须根,常扁压,多分支。气微弱而特异,味淡微涩。产华中、华东等地。⑤乌毛蕨贯众 为植物乌毛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状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厘米,直径5~6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内面的两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十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产湖南、广东、广西等地。⑥苏铁蕨贯众 为植物苏铁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已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层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十数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切面近圆形,直径5~8毫米,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排列成环,鳞片呈棕黄色毛茸状,松软。气微弱,味涩。产广东、广西。⑦狗脊蕨贯众 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下端较尖;长6~26厘米,直径2~7厘米;红棕色至黑褐色。粗壮的根茎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质坚硬,折断面可见维管束2~4个,内面的一对大,成“八”字形或“ε3”形排列。叶柄基部常生出1条弯曲的须根。鳞片靠近顶端较多,棕红色,片状,全缘。气微弱,味微苦涩。产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功能主治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①《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②《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③《本草图经》:“止鼻衄。”④《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⑤《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⑥《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⑦《奉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⑧《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驱虫,止血,清热解毒。治蛔虫,绦虫,虫积腹痛;子宫功能牲出血,白带。贯众放在水缸中,饮用其水,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⑨《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经过多、蛔虫症、蛲虫症。”⑩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祛风活血,补肝肾。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遗尿。”

备注贯众的品种,历来就很复杂,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作贯众使用。如辽东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河南、山东、湖南;单芽狗脊蕨的根茎使用于甘肃、湖南、云南、贵州;多鳞耳蕨的根茎使用于西藏地区;欧洲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新疆。另外,鳞毛蕨科植物山地贯众习称贯众,与《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贯众相符,但这种植物的根茎,目前很少作贯众入药,仅在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及江苏南京等地民间使用。参见“昏鸡头”条。

3、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4、红花

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5、仙茅

别名独脚丝茅,山棕,地棕,千年棕,番龙草,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蟠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天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蟋龙草,山棕皮,尖刀草。

来源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或蒸后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平原荒草地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此外,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为圆柱形,略弯曲,两端平,长3~1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皱缩不平,有细密而不连续的横纹,并散布有不甚明显的细小圆点状皮孔。未去须根者,在根茎的一端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的须根,长约3~6厘米,有极密的环状横纹,质轻而疏松,柔软而不易折断。根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带颗粒性(经蒸过者略呈透明角质状),皮部浅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红棕色,靠近中心处色较深。微有辛香气,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质坚脆、表面黑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阳,壮筋骨。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其配方及服法如下: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冷痛、老年遗尿及胃腹冷痛、食欲不振。①《海药本草》:“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宣而复补,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③《开宝本草》:“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④《滇南本草》:“治妇人红崩下血,攻痈疽,排脓”⑤《生草药性备要》:“补肾,止痛,治白浊,理痰火,煲肉食。十蒸九晒,用沙糖藏好,早晨茶送,能壮精神,乌须发”⑥《玉楸药解》:“治皮肤风癞”

6、麦芽

别名大麦蘖,麦蘖,大麦毛,大麦芽,大麦糵,麦糵。

来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生境分布各地均产。

性状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长0.2~2.0厘米,少数无须根。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有腹沟1条。剥除内外稃后,即为果皮。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与果皮难分离,背面基部有长椭圆形的胚,淡黄白色,长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纵沟1条。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质。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下气。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①《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③《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癥结,能催生落胎”④《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⑤《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7、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8、黄芪

别名绵黄芪,绵芪,绵黄芪。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性状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9、桑椹

别名桑实,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果,桑粒,桑藨。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果穗。4~6月当桑椹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果穗呈长圆形,长1~2厘米,直径6~10毫米。基部具柄,长1~1.5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个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圆形,稍扁,长2~5毫米,外具膜质苞片4枚。胚乳白色。质油润,富有糖性。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②《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③《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④《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⑤《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⑥《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10、荷叶

来源睡莲科植物莲的叶。6~9月收采,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四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叶通常折叠成半圆形或扇形,完整或稍破碎。叶片展开后呈圆盾形,直径30余厘米。正面青绿色或棕绿色,有白色短粗腺毛:背面灰黄色或淡灰绿色,平滑有光泽;中心有一突起的叶柄残基;全缘;叶脉明显,粗脉21~22条,由中心向外放射,并分生多数细脉。质脆,易碎。微有消香气,味淡微涩。以叶大、完整、色绿、无斑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①盂诜:“破血”②《本草拾遗》:“主血胀腹痛,产后胞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④《日用本草》:“治呕血、吐血”⑤《滇南本草》:“上清头目之凤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⑥《品汇精要》:“治食蟹中毒”⑦《纲目》:“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⑧《本草通玄》:“开胃消食,止血固精”⑨《本草备要》:“洗肾囊风”⑩《生草药性备要》:“舂汁,治白浊,(煅)存性,治莲蓬疮”⑾《太苹再新,:“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⑿《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慢性子宫炎,赤白带下,男子遗精或夜尿证;又为解毒药”

11、党参

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上党人参,防风党参,黄参,防党参,上党参,狮头参,中灵草。

来源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至半干,用手或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质部贴紧,饱满柔软,然后再晒再搓,反复3~4次,最后晒干即成。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

性状党参药材由于产地不同,有西党、东党、潞党等三种。①西党 根部类圆柱形,末端较细,长8~20厘米,直径约5~13毫米。根头部有许多疣状突起的茎痕,俗称“狮子盘头”,每个茎痕呈凹下点状。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明显纵沟,近根头处有紧密的环状皱纹,逐渐稀疏约占全体之半。皮孔横长、明显,略突出,长约0.3~0.8厘米。支根脱落处常见黑褐色胶状物,系内部乳汁溢出干燥所成。质稍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特殊,味微甜。以根条肥大、粗实、皮紧、横纹多、味甜者为佳。主产陕西、甘肃。②东党 根类圆柱形,常分歧。长12~25厘米,直径约5~22毫米。根头大而明显,根外皮黄色及灰黄色,粗糙,有明显纵皱。皮孔短而突出,呈点状突起。质疏松,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占本部之1/3,皮部有横向裂隙,木部射线亦成裂隙。以根条肥大、外皮黄色、皮紧肉实、皱纹多者为佳。主产东北等地。③潞党 根类扁圆柱形,单一,长约8~22厘米,直径约7~10毫米,亦有较长大者。根头部无明显“狮子盘头”。根表面浅灰棕色,有深而不规则的纵皱沟,近根头处有较稀横纹。质较轻,易折断,断面不规则。气微,无香气,味甜。以独支不分叉、色白、肥壮粗长者为佳。主产山西,多为栽培品。野生于山西五台山等地者称“台党”。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①《本经逢原》:“清肺”②《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③《纲目拾遗》:“治肺虚,益肺气”④《科学的民间药草》:“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⑤《中药材手册》:“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

备注同属植物川党参的根,亦同等使用,商品称“川党”。根类圆柱形,末端稍细,很少有分歧,长约15~35厘米,直径约5~25毫米。根头部呈“狮子盘头”状。表面灰黄色,有明显纵皱沟,遍体或只顶端有较稀的横纹。支根脱落处有溢出乳汁而凝成的黑褐色类胶状物。质较坚实,易折断,断面裂隙少,木部黄色,其外围有一圈浅棕色环。皮部淡黄色。气香味甜。产四川、湖北等地。此外,同属植物中供党参药用的尚有:管花党参(又名甜党、叙党,产四川、贵州);绿花党参(产四川);秦岭党参(又名大头党参,产陕西、甘肃);新疆党参(产新疆);柴党(产四川、甘肃)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