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治小儿急性阑尾炎

浏览

【摘要】 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医称阑尾炎为“肠痈”。小儿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的急腹症,应予重视。由于小儿受形态和发育的限制。其表现不典型,临床采集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均不全面、不准确,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从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机制、病理、尤其是不同年龄的小儿临床表现特点和中医征象入手,深刻研究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根据病理分型,总结出非手术和手术疗法的适应证。提出了非手术疗法如何使用中药方剂、针刺和西医的抗生素的治疗方案,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措施。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诊治;小儿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中医称为“肠痈”。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对它的病因、症状有很多记载。两千年来,祖国医学对“肠痈”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汉代学者在《金匮要略》中对肠痈就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如用大黄牡丹皮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阑尾炎等方法仍延用至今。

1 病因机理

1.1 内因(解剖生理特点) (1)小儿阑尾相对长,易摆动和扭曲。(2)小儿阑尾根部有类似括约肌结构,异物易进不易出。(3)小儿阑尾血运差、感染后易坏死。(4)小儿阑尾壁薄、通透性强、易感染、中毒、穿孔。(5)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分布于阑尾的内脏神经末梢不丰富,定位不准确、可误诊。(6)小儿大网膜短,很难包裹炎性阑尾,阑尾穿孔后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1.2 外因

1.2.1 细菌感染 一般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多见于大肠杆菌,偶有厌氧菌。

1.2.2 阑尾腔梗阻 阑尾扭曲、粘连、粪石、异物、寄生虫等。

1.2.3 神经反射 由于胃肠功能紊乱,使阑尾痉挛,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使细菌易于侵入。

2 病理变化

分三类。

2.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发炎的阑尾黏膜充血、水肿、伴有炎细胞浸润。

2.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 阑尾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大量的脓性渗出物。

2.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黏膜坏死、变黑,有腥臭味。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易穿孔,由于小儿大网膜短,炎症不易局限。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3 临床表现

3.1 腹痛 腹痛是小儿急性阑尾炎主要症状之一,多起自上腹或脐周,6~8h后转移至右下腹。少数一开始即右下腹痛,腹痛的性质为持续性钝痛。当阑尾腔有梗阻时,可表现为阵发性绞痛。阑尾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则全腹有持续性疼痛。

年龄较大儿童,可以诉说腹痛,并指出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婴幼儿往往呻吟、拒食和哭闹不安,或者只会以手指脐部来表示腹痛。在急性阑尾炎时,很多小儿喜欢右侧卧位,双腿稍屈曲,采取保护性体位,以减轻疼痛。

3.2 胃肠道症状 小儿急性阑尾炎时,恶心、呕吐是常见的症状,并且比成人多见。呕吐多在腹痛后数小时内发生,次数不多,约1~2次。当阑尾穿孔,形成腹膜炎或产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可有频繁的呕吐。

3.3 全身症状 发热比成人早,早期体温37.5℃~38℃之间,如果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体温可高达39℃以上,甚至惊厥。婴幼儿体温在炎症初期就高达39℃以上(因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一般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成正比。晚期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脉搏可变为快速而微弱,但体温可不升。舌苔早期为白苔,晚期出现黄腻苔或黄燥苔,舌质也因内热转深红色,水电解质紊乱一般不严重,个别呕吐、高热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等,年龄越小越严重。

3.4 腹部体征 腹部压痛与腹肌紧张,右下腹固定性压痛或伴腹肌紧张是比较可靠的体征。小儿阑尾炎的腹肌紧张多不及成人明显,发病初期一般没有腹肌紧张。阑尾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腹肌紧张比较显著,但比成人轻。年龄越小,腹肌紧张越不明显。由于小儿多不能合作,须多次反复检查及进行腹部左右、上下侧对比。如果每次检查都有固定的压痛点或限局性腹肌紧张,对诊断的意义最大。婴幼儿阑尾炎常并发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所以一般情况多较重。如盲肠后位的阑尾炎,除右下腹压痛外,右腰部可有压痛,右下肢可在病初就显屈曲状态。

3.5 直肠指诊 如阑尾位置较低,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当阑尾穿孔,盆腔有积液时,直肠指诊能感到直肠内温度增高和触痛显著。

3.6 化验检查 末梢血液中白细胞增高,(15~20)×109/L之间,合并腹膜炎时更高,并且有核左移。尿常规:常发生脱水和酸中毒,尿检查可发现含有酮体或乙酰乙酸。

3.7 B超检查 可发现肿胀,增大的阑尾或其周围积液、脓肿等。

3.8 X线检查 有液平面可考虑肠梗阻;有游离气体可能阑尾穿孔。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诊断 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腹膜刺激征阳性,白细胞增高等,容易诊断。

4.2 鉴别诊断

4.2.1 肠蛔虫症 阵发性腹痛,脐周围无固定压痛点,无肌紧张,偶有包块。白细胞正常等。

4.2.2 右侧大叶肺炎 高热、咳嗽、鼻翼扇动、三凹征、肺内有湿罗音,白细胞增高,可达20×109/L。X线检查双肺底有弥漫性局灶状阴影。

4.2.3 坏死性小肠炎 起病急,高热,剧烈腹痛和呕吐,多有腹泻,便血呈洗肉水样,有腥臭味。并发中毒性休克,白细胞显著的增高。

4.2.4 原发性腹膜炎 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呕吐,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体温可高达40℃,腹部弥漫性压痛和肌紧张,白细胞显著的增高。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

5.1 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

5.1.1 中药疗法 使用有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抗菌抑菌等作用汤剂。常用方剂为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大黄,丹皮,桃仁各10g;双花、冬瓜子、败酱草、生薏米各25g。枳壳、桔梗、生甘草各5g(适用于6岁以上量)。药味可根据病情加减,高热时加黄柏、赤芍各15g,脓肿明显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5g,腹痛明显可加元胡25g,乳香没药各5g。

5.1.2 针刺疗法 有增强阑尾蠕动,促进阑尾腔内容排空和阑尾血循环等功效。主穴为阑尾点(麦氏点)和阑尾穴。结合临床症状,腹痛剧烈者配足三里、天枢;恶心呕吐者配内关、上脘;高热者配曲池。也可同时配耳针治疗,常用穴为阑尾、交感、大肠、神门等穴。

5.1.3 广谱抗生素 同时配合中药使用,常用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

5.1.4 一般疗法 适当休息,控制饮食,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的紊乱和酸碱失衡。病情好转有以下表现:自觉腹痛缓解,或渐安静入睡;体温渐下降或无改变;脉搏减慢;腹部压痛、肌紧张减轻;白细胞计数下降。

如经非手术治疗12h左右,病情不见好转,腹痛加重,体温上升,脉搏加快,应准备手术。

5.2 手术治疗

5.2.1 手术原则 诊断确立,多以压痛点最明显处为中心,作右下腹斜切口。如诊断怀疑或阑尾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病例,可经右侧腹直肌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或并用腹腔引流术。腹腔引流指征(烟卷引流):阑尾脓肿、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阑尾切除后残留水肿、炎症较重、包埋不理想、有可能发生粪瘘者、手术分离时出血较多或有出血可能者。

5.2.2 术后处理 术后12h开始饮水,第2天进食,第3天进半流食,病情重进食要晚些。也可根据排便、排气、肠鸣音恢复情况考虑进食时间及种类。同时给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中药及针灸治疗,能促进肠道机能早日恢复和预防肠粘连的发生,要细心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 术后并发症

6.1 切口感染 术后3~4天,患儿感到局部跳痛,并有体温升高,应检查切口,如有感染及时拆线引流。

6.2 残余脓肿 盆腔脓肿,肠间脓肿多见,少数可发生膈下脓肿。脓肿多在术后5~10天形成。临床表现体温下降后又增高,白细胞增多。盆腔脓肿有直肠刺激症状。诊断明显需在局麻下穿刺,经直肠作切开引流术。膈下脓肿,常出现在右肝下间隙及右肝上间隙,临床表现肋间隙饱满,水肿,局部有触痛。X线:可见膈肌上升,运动受限,患侧肋膈角闭锁,膈下可见气泡和液平面。非手术疗法无效,可手术排脓。

6.3 粘连性肠梗阻 与阑尾残端感染有关,可保守治疗。无效可采取手术疗法。

总之,小儿急性阑尾炎,虽说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差,所以表现较重。很值得外科和儿科的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确切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使小儿早日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