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治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

浏览

中药外治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 (pdf)

【摘要】 按随机、对照、单盲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其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改善程度,旨在表明中药外治对糖尿病足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尤其是对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关键词】 糖尿病足;中药外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成因多为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皮肤病变和持续高血糖状态等多种因素使皮肤保护能力减弱,导致感染、溃疡和坏疽[1]。并常常成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一侧作了截肢,对侧肢体的预后也不佳。治疗上仅用抗感染、控制血糖的方法疗效不理想。本研究通过中药外治的干预,观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和指标改善。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0年3月~2005年12月住院病人共56例,符合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2]为2型糖尿病坏疽型。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80(平均60±7)岁;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2(平均64±8)岁。诱发原因:烫伤6例,外伤、挤压30例,甲沟炎2例,电伤2例,足癣1例,无明显诱因15例;溃疡部位:足趾30例,足掌10例,足跟16例;均为踝关节以下部位的溃疡,溃疡面积为(1.5~11)cm×(1.5~11)cm大小不等,深度由深筋膜至骨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足部症状。采用单盲、区组随机化的方法使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首先,控制血糖,住院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本研究所选病例均有溃疡、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坏疽,入院时感染较重,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值通常较高,故必须及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早达标。其次,控制感染,根据培养结果选择疗效确切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在细菌培养结果未回报前可根据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

2.2 药物制备 由医院制剂室统一生产,生肌膏(散)组成:人参、三七粉、冰片、麝香、珍珠粉、煅炉甘石滑石粉等。制作方法:冰片、麝香、珍珠粉、人参、三七粉混合,经乳钵研磨数百次成粉状,过100目筛;然后将炉甘石粉徐徐对入研磨均匀,用套色混合法将滑石粉兑入,使色泽一致,含量均匀,应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及成生肌膏;使用前一般微加热。

2.3 治疗组 趾间溃疡及糖尿病大疱破溃感染用1/5000呋喃西林外洗,外涂生肌膏;干性坏疽用1/5000呋喃西林清洗,每次剪除少量坏死皮肤、肌肉,不可1次清除过多,以免出血多及感染扩散,然后用咬骨钳分别清除腐骨,外涂生肌膏;湿性坏疽和化脓性感染用3%双氧水清洗,再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或浸泡,加强全身抗感染,使坏死组织与未坏死组织分界明显后,每次清除少量坏死皮肤、肌肉、腐骨,外涂生肌膏。

2.4 对照组 在控制血糖、感染的基础上予每天换药一次,并清洗溃口及坏死物质。

3 疗效标准及指标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溃疡愈合,化脓性感染完全控制,伤口愈合,坏疽组织清除后,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残端,并有新生皮肤覆盖,血糖控制优良,能从事一般工作。显效:溃疡缩小1/2以上,化脓性感染基本控制,伤口缩小1/2以上,坏疽组织清除后,新生的肉芽组织及皮肤未能完全包裹残端,血糖控制中等。有效:溃疡缩小<1/2,化脓性感染减轻,伤口缩小<1/2,坏疽组织清除后,有新生肉芽但长势不是很好,血糖有所改善。无效:溃疡、感染、坏疽病灶及血糖无改善[3]。

3.2 生化指标 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4]。血流流变学:LBY-N6A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检测[5]。

3.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表示为(x±s),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定设计的方差分析。

4 结果

对其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列表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3。表1 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疗效注: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生肌膏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表现表2 糖尿病足患者生化指标变化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生肌膏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有利于糖尿病足的康复表3 糖尿病足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表明生肌膏对血流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可促进糖尿病足患者的康复

5 讨论

近年糖尿病足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有:(1)高胰岛素血症、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动脉血管阻塞;(2)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及糖化血红蛋白增多,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植物神经);(4)感染因素有密切关系。上述4大原因导致微循环发生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导致残端的缺血、缺氧、营养障碍,局部失去活力。加之神经病变致抵抗力下降,痛、温感觉下降或消失,因此容易发生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对其治疗,除了常规的控制血糖和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外,西医也试用许多方法提高疗效,但有些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要求。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在《灵枢·痈疽》中即有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临症所见,本病多发于老年患者,易因轻微外伤而诱发,如足癣感染、冻伤、穿鞋不当压迫所致等。正气虚损,外邪影响,致人体阴阳失调,或阴虚火旺,肉腐而成脓;或筋骨皮肉失去气血津液濡养,逐渐干黑。但大多数呈现湿性坏疽,细菌感染,坏疽向周围蔓延,反复发作。

本组病例用药重在局部施药,意为“直达病所”之意。重用人参、三七化瘀止痛。麝香、珍珠用于此处,古人多有介绍,如《本草汇言》用“油蜡膏”,讲珍珠“治一切诸毒疽疮,穿筋溃络,烂肌损骨,破关通节,脓血淋漓,溃久不收之证”。《千金方》记载麝香能“去恶肉”。《本草纲目》[6]介绍铅丹能“长肉祛瘀,故治恶疮肿毒……为外科必用之物”。炉甘石《本草纲目》上记载有“止血、消肿毒、生肌、收湿、除烂作用。”煅后另含有铁、锰、钙等多种元素,具有解毒、收敛祛腐等功能。朱砂消肿止痛、收敛;滑石、冰片清热收湿、防腐止痒。外敷创面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和吸收分泌物的作用;诸药合用,有祛腐生肌之功能。生肌膏上药前,清理疮面尤为重要。要充分清创、引流,将坏死组织及脓液清除,没有明显坏死的肌腱不要轻易处理,以免影响行走功能。不得已截肢时,遵循截小趾保下肢、截下肢保生命的原则。糖尿病足为本虚标实证,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史轶繁.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0.

2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

3 陈茂仁,张俊尧.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糖尿病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

4 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5 李益明.糖尿病及血液流变学.实用医学杂志,2002,18(5):452.

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6.

2 510405 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04级研究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