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干姜的处方(五十四)

浏览

干姜,辛、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小编整理出含有干姜的处方共408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181~3240共60个。

处方1、五加皮酒

处方五加皮 枳刺(炒)猪椒皮根 丹参各250克 川芎 干姜(炮)各150克 白鲜皮 秦椒(去目、合口者,炒出汗)木通 天雄(炮,去皮、脐)甘草(炙)各120克 薏苡仁240克 火麻仁2.25千克 官桂(去粗皮)当归(切,焙)各90克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以夹绢袋盛,用酒浸之,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

功能主治治筋痹。情绪悲哀,面色苍白,四肢筋脉拘挛,腹中转痛。

用法用量温服适量,渐加之,以知为度。

摘录《奇效良方》卷三十八

处方2、丁香煮散

处方丁香15克 赤茯苓(去黑皮)桔梗 白术 白芷 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生姜作曲,焙)甘草(炙,锉)人参各30克 干姜(炮裂)15克 槟榔(锉)高良姜 肉豆寇(去壳)各7.5克

制法上药13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主噫醋吞酸,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9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3、回阳汤

别名托里回阳汤、回阳酒

处方干姜(炮)2钱,附子(炮)2钱,人参3钱,白术3钱,黄耆3钱,当归2钱,陈皮2钱,甘草(炙)2钱,柴胡5分,升麻5分。

功能主治脾肾虚寒,疮属纯阴,或药损元气,不肿痛,不腐溃;或腹痛泄泻,呕吐厥逆,或阳脱陷。

用法用量托里回阳汤(《保婴撮要》卷十五)、回阳酒(《疡科选粹》卷二)。

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处方4、青橘皮丸

别名青橘丹(《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处方青橘皮(去白,焙)当归(净)黄连须 干姜(炮)各30克 厚朴(姜制)肉豆蔻各1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曲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赤白痢,脓血相杂,肚痛。

用法用量每服10粒,乳食前用米饮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七

处方5、加味理中汤

处方大附子(童便制)1钱,干姜(炒黑)8分,甘草8分,槟榔8分,白术(生炒)8分,人参8分,肉桂6分,川椒6分。

功能主治蛔厥。

用法用量水1钟,加乌梅3个,水煎服。

摘录《玉案》卷二

处方6、六神散

处方御米壳(蜜炒)1两,青皮(去白)半两,乌梅肉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痢,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乳香1粒,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1日2次。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

处方7、理中丸

处方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蓬莪术(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陈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 白术各30克

制法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博济方》卷二

处方8、正元丹

处方附子 干姜 良姜 乌头各120克 胡椒 荜澄茄 人参 红豆蔻 白术 桂各30克(一方有赤石脂、诃子、川椒各30克,无桂枝)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寒湿久滞,心腹胀满,胁肋牵疼,吞酸气逆,呕吐清涎;症瘕积聚,上下奔冲;腹胀肠鸣,泄泻滑肠,里急后重,手足厥冷,口中气寒;及膈间停水,胁下饮癖,眩晕恶心,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处方9、理中安蛔散

别名理中安蛔汤(《类证治裁》卷三)。

处方人参9克 白术 白茯苓 干姜各4.5克 川椒14粒 乌梅3枚

功能主治治胃中虚冷,吐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服。吐蛔未止,加黄连、黄柏各1.5克,川椒加至28粒;冷甚,加附子1.5~9克。

备注《成方便读》卷四将干姜改作炮姜,制成丸剂,名“理中安蛔丸”。

摘录《证治准绳·伤寒》卷四

处方10、桂附理中汤

处方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温中祛寒。主脾胃寒湿。妊娠腹泻。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21克,水煎,去滓,温服。

摘录《产科发蒙》卷二

处方11、舒络解痉汤

处方吴茱萸12克,党参12克,大枣2枚,干姜9克,半夏9克,橘红9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益气通络。主肝经虚寒,脉络受阻。(闪辉性暗点)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庞赞襄方

处方12、冷秘汤

处方肉苁蓉45克 肉桂末3克(冲)硫黄末3克(冲)干姜9克 半夏9克 大黄9克(后下)火麻仁12克

功能主治温补脾肾,润肠通便。治脾肾阳衰,浊阴凝聚,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冷柏枝方

处方13、枳实半夏汤

处方枳实(去瓤,麸炒)半夏(为末,生姜汁制作饼,焙)木香 干姜(炮)各15克 五味子22克人参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甘草(炙,锉)各30克

制法上八味药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产后短气不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14、温清丸

别名温六丸(《医学正传》卷二)。

处方干姜30克 滑石 甘草各60克

制法上为末,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温散寒湿,止呕止泻。治寒湿阻于脾胃,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温开水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五

处方15、圆明内障升麻汤

别名冲和养胃汤(《东垣试效方》卷五)。

处方干姜3克 五味子6克 白葆苓9克 防风15克 白芍药18克 柴胡21克 人参 炙甘草 当归身(酒洗)白术 升麻 葛根各30克 黄耆 羌活各4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内障初觉,视觉微昏,眼前有黑花,神水变淡绿色;继则视物为二,神水变淡白色;日久则失明,神水变纯白色。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用水450毫升,煎至300毫升,入黄芩、黄连各6克,同煎数沸,去滓,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16、开郁导气汤

处方苍术(米泔浸、炒)3克 陈皮15克 香附(童便浸,炒)3克 白芷3克 川芎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干姜(炒黑)1.5克 滑石3克 山栀(炒黑)3克 神曲(炒)3克 甘草少许

制法上药锉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处方17、和胃二陈煎

处方干姜(炒)3~6克 砂仁1.2~1.5克 陈皮 半夏 茯苓各4.5克 炙甘草2.1克

功能主治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嗳气时作。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8、镇心汤

处方防风 当归 大黄各10克 泽泻8克 白蔹8克 菖蒲 人参 桔梗各6克 白术 甘草各20克 紫菀 茯苓各4克 秦艽12克 桂心 远志 薯蓣 石膏各6克 大豆卷8克 麦门冬10克 粳米30克 大枣15枚 干姜4克 附子 茯神各6克

制法上药二十四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

用法用量以水1.2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津纳药,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三夜一。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处方19、正元散

别名正元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正阳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处方麻黄(去节)陈皮(去白,炙)大黄(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 官桂(去粗皮)芍药(生)附子(炮,去皮、脐)半夏(汤洗七遍)

制法上十味,唯麻黄多于众药一倍,余药减用一半,同捣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痛头昏,周身骨节疼痛;或伤冷食,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热服。如出汗须候汗干,可去盖履。

摘录《博济方》卷一

处方20、滋阴降火汤

处方生地黄(酒洗)甘草(炙)干姜(炮)各1.5克 川芎 熟地各3克 白芍药(炒)3.9克 陈皮2.1克 当归 白术各3.9克 黄柏(蜜水浸,炙)2.1克 知母(蜜水浸,拌炒)天门冬(去心、皮)各3克

功能主治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咳嗽,甚则痰涎带血,倦怠无力,饮食少进,脉沉数。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温服。若咳嗽甚,加桑白皮、马兜铃、瓜蒌仁各2.1克;若痰盛,加姜制半夏、贝母、瓜蒌仁各3克;若潮热盛,加桑白皮、沙参、地骨皮各2.1克;若梦遗、精滑,加牡蛎、龙骨、山茱萸各2.1克;若盗汗多,加牡蛎、酸枣仁各2.1克,浮小麦1撮;若赤白浊,加白茯苓3克,黄连0.9克(炒)。

摘录《明医杂着》卷一

处方21、木香三棱丸

处方木香30克 三棱(炮)60克 蓬莪术(炮)60克 大麦芽(炒)120克 神曲(炒)120克 白术120克 陈皮(去白)60克 干姜(炮)60克 黑牵牛(微炒)180克(一方用黑牵牛头末,取18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胁肋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后生姜汤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三

处方22、羊肉当归汤

处方当归30克 干姜 橘皮 黄耆 芍药 芎藭 桂心 独活 防风 人参 吴茱萸 甘草 干地黄 茯苓各7.5克 生姜45克 大枣10枚 羊肉100克

制法上十七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腹冷绞痛。

用法用量用水3升,煮肉,取2.4升,出肉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服,一日服完,服后覆取温暖。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处方23、乌梅丸

处方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制法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排胆及驱蛔等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

功能主治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备注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24、消血散

处方蒲黄10克 当归 干姜 桂心各8克 大黄12克 虻虫4克(去足、翅,熬)

制法上六味,捣为散。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治从高坠下,内损瘀血。

用法用量空腹时以酒服2克,一日二次,渐渐加至3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葱、猪、犬肉。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引《广济方》

处方25、复老还童丸

处方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巴戟天(酒浸,去心)牛膝(去芦,酒浸)各30克 山药 川楝子(盐炒)蛇床子(炒)茯神 八角茴香 黄芩 五味子 续断 人参 枳实 槟榔 干姜各30克 丁香(母者佳)乳香 木香 沉香 白檀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先入井花水150毫升和药,杵一千余下,再人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下元,乌须发。治下元亏虚,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二一引《德生堂方》

处方26、千金当归汤

处方当归3克 干姜(炮)1.5克 芍药 阿胶 黄芩各4.5克

功能主治治衄血、吐血。

用法用量水煎,日服二次。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27、旋复花汤

处方旋复花(去根)半夏(汤泡七次)橘红 干姜(炮)各30克 槟榔 人参 甘草 白术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28、真珠散

处方真珠末 丹砂(研)各22克 贝齿5枚(灰火中烧,为末)干姜末22克

功能主治治肝虚,眼目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上四味,合研匀细,用熟绢帛罗三遍,每仰卧点少许于眼中,合眼少时。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29、大续命汤

处方麻黄 芎藭各90克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30克 杏仁40枚

制法上九味,唆咀。

功能主治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30、小青龙加石膏汤

处方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

功能主治温化水饮,开郁清降。主寒饮郁肺,失其肃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熊永厚方

处方31、乌犀角丸

处方乌犀角屑15克 羚羊角屑15克 天麻22克 防风15克(去芦头)人参7.5克(去芦、头)细辛15克 蔓荆子15克 肉桂15克(去皱皮)白芷7.5克 酸枣仁15克(微炒)独活15克 干姜15克(炮裂,锉)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赤芍药15克 藁本15克 赤茯苓22克 麻黄15克(去根、节)当归15克(锉,微炒)芎藭15克 乌蛇60克(酒浸,去骨、皮,炙微黄)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风。筋脉拘挛急痛,举体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下,不计时候。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鸡、猪、鱼、蒜等。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

处方32、十补丸

别名大补丸(《普济方》卷二一七)。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巴戟(去心)破故纸(炒)干姜(炮)远志(去心,姜汁浸,炒)菟丝子(酒浸,别研)赤石脂(煅)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30克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6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阳补肾,益精髓,进饮食。治肾阳亏损,下焦虚寒,脐腹强急,腰脚疼痛,遗泄白浊,大便滑泻,小便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33、摩腰膏

别名摩腰丹(《医学正传》卷四)。

处方附子尖 乌头尖 南星各7.5克 雄黄3克 樟脑 丁香 干姜 吴茱萸各4.5克 朱砂3克 麝香五粒(大者)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龙眼大。

功能主治治老人、虚人腰痛,及妇人白带。

用法用量每用1丸,姜汁化开如粥厚,火上炖热,置掌中,摩腰上,候药尽粘腰上,烘绵衣包缚定,随即觉热如火,日易一次。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处方34、虚脾丸

处方干姜 附子 桂 厚朴 丁香各75克 白茯苓 肉豆蔻 诃子皮各6克 白术7.5克

制法上为细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脾止泻。治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替济方》卷十二

处方35、加味健步虎潜丸

处方龟胶(蛤粉炒成珠)鹿角胶(蛤粉炒成珠)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黑豆拌,蒸晒各丸次)川牛膝(酒洗,炒干)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 当归(酒洗,炒干)各60克 威灵仙(酒洗)黄柏(酒洗,晒干,小盐少许、酒炒)人参(去芦)羌活 干姜 白芍药(微炒)云白术(土炒)各30克 熟地黄90克 大川附子(童便、盐水各250毫升,生姜片60克,同煮一整日,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薄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15克、甘草15克,同煮三小时,取出晒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45克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活血补气,舒筋止痛。治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送下;冬日淡黄酒送下。

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九

处方36、调中丸

处方干姜(炮)橘红 白术 茯苓(去皮)木香 缩砂仁 官桂(去粗皮,不见火)良姜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细末,糊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主小儿久伤脾胃,腹胀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下。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十

处方37、大已寒丸

处方荜茇 肉桂各2千克 干姜(炮)高良姜3千克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疴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

用法用量每服20粒,食后用米饮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38、熟艾丸

处方熟艾(炒)120克 附子(炮裂,去皮、脐)陈橘皮(去白,切,炒)干姜(炮)各30克

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后冷泻,日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处方39、理脾汤

处方苍术(米泔浸,炒)陈皮各)克 厚朴(姜炒)4.5克 砂仁2克(炒)神曲3克(炒)山楂(去核)3克 麦芽(炒)3克 干姜(炒黑)2.5克 甘草(炙)1克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产后停食,胸膈饱闷,身发寒热,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泄泻,加白术、茯苓;大便闭,加桃仁、红花;小便闭涩,加大腹皮。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

处方40、消饮丸

处方干姜 茯苓各60克 白术160克 枳实4枚(炙)

制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利水消饮。治饮酒过多,损伤脾胃,致成酒澼,痰水不消,腹中有水声,满逆呕吐,目视疏疏,耳聋

用法用量每服5丸,一日三次。稍加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桃、李、雀肉、生冷之类。

摘录《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

处方41、大薯蓣丸

处方薯蓣37.5克 大黄45克 前胡23克 茯苓15克 人参15克 杏仁23克(熬,、去皮,尖)当归75克 桔梗15克 防风15克 黄芩60克 麦门冬60克 甘草37.5克(炙加15克)五味子30克 干地黄75克 枣100枚 芍药30克 石膏30克(研)泽泻60克 阿胶30克(炙)白术15克。干姜30克 桂心30克 干漆23克 黄耆37.5克

制法上二十四味,捣末过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男子五劳七伤,早晚气喘,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僵痛引腹内,身体羸瘦,不能饮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病。(不孕)

用法用量每次3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一日二次。

注意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42、振颓汤

处方生黄耆18克 知母12克 野台参9克 于术9克 当归9克 生明乳香9克 生明没药9克 威灵仙4.5克 干姜6克 牛膝12克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活血祛风。治痿废。

用法用量水煎服。热者,加生石膏10~30克;寒者,去知母,加乌附子;筋骨受风者,加明天麻;脉弦硬而大者,加龙骨、牡蛎,或更加山萸肉亦佳;骨痿废者,加鹿角胶、虎骨胶各6克(另炖同服),如无二胶,可用续断、菟丝子各9克代之,手足皆痿者,加桂枝尖6克。

备注方中黄耆以补大气;白术以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以流通血脉;灵仙以祛风消痰,恐其性偏走泄,而以人参之气血兼补者佐之;干姜以开气血之痹;知母以解干姜、人参之热。十味相配,药性和平,可久服而无弊。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43、五辛宽膈汤

处方丁香 檀香 胡椒各15克 桔梗(去芦头)60克 干姜(炮)105克 缩砂仁60克 甘草(炙)120克 陈橘皮(去白)1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久寒积冷,心腹刺痛,胁肋胀满,呕吐恶心,噫气吞酸,困乏食减。

用法用量每服6克,入盐1捻,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五

处方44、牡蛎丸

处方牡蛎粉30克 阿胶22.5克(捣碎,炒令黄燥)当归22.5克(锉,微炒)芎藭22.5克 续断22.5克 鹿茸22.5克(去毛,涂酥,炙令微黄)干姜22.5克(炮裂,锉)代赭30克 赤石脂30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锉)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养血,敛血固冲。治妇人血海虚损,月水不断。

用法用量空腹时,以温酒送下30丸。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

处方45、天麻散

处方天麻30克 干蝎30克(微炒)乌蛇60克(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22.5克(炮裂)白附子7.5克(炮裂)天雄15克(炮裂,去皮、脐)白僵蚕7.5克(微炒)干姜7.5克(炮裂,锉)槟榔1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芎藭15克 麻黄30克(去根、节)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中风不能言语,四肢强直。

用法用量每服3克,不计时候,用热酒调下,一日三次,以厚衣盖,汗出为度。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处方46、青盐散

处方蝎梢 胡椒各3克 干姜6克 青盐3克(别研)

制法上药为细末,入瓷器内。

功能主治治牙齿疼痛,时时浮动。(牙痛牙疼)

用法用量用时取少许揩齿间,良久用盐汤漱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处方47、痞气丸

处方大乌头7.5克(炮,去皮、尖)附子15克(炮,去皮、脐)赤石脂(煅,醋淬)川椒(炒出汗)干姜(炮)各60克 桂心15克

制法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脾积。胃脘有块,覆大如盘,久久不愈,四肢不收,黄疽消瘦,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浮大而长者。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用米汤送下,渐加至10丸。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处方48、丁附汤

处方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陈皮 丁香 附子

功能主治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饮食暮热者。

用法用量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49、远志丸

处方远志(去心,姜汁炒)牡蛎(煅,取粉)各60克 白茯苓(去皮)人参 干姜(炮)辰砂(别研)各30克 肉苁蓉(净洗,切片,焙干)12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养心,定志安神。治心肾两虚,精神恍惚,健忘多惊,睡卧不宁,遗精淋浊,虚汗盗汗,耳聋耳鸣。

用法用量每服30粒,空腹时煎灯心、盐汤下,或温酒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50、驱疟饮子

处方前胡 柴胡各120克 桂心 桔梗 厚朴(姜制)半夏(汤洗去滑)各90克 黄耆 干姜(炮)甘草各60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疟疾。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处方51、多皮饮

处方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功能主治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主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赵炳南方

处方52、新制阴阳攻积丸

别名攻积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

处方吴茱萸(炮)干姜(炒)官桂(去皮)川乌(炮)各30克 黄连(炒)半夏(洗)橘红 茯苓 槟榔 厚朴(炒)枳实(炒)菖蒲(忌铁)玄胡索(炒)人参(去芦)沉香 琥珀(另研)桔梗各2.4克 巴霜(另研)15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皂角180克,煎汁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化痰导滞,破症散积。治五积六聚,七症八瘕,痃癖虫积,痰食。

用法用量每服2.4克,渐加至4.5克,生姜汤送下。

摘录《医宗必读》卷七

处方53、麻黄方

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赵炳南方

处方54、醒脾饮子

处方草豆蔻(以湿纸裹,灰火中煨令纸千,取出,去皮用)厚朴(制)各15克 干姜23克 甘草37.5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恶阻,呕逆不食,甚者中满,口中无味,或作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350毫升,枣2个、生姜3片,煎至250毫升,去滓呷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

处方55、大岩蜜汤

处方栀子15枚 甘草 干地黄 细辛 羊脂(青羊角亦可)茯苓 吴茱萸 芍药 干姜 当归 桂心各3克

制法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贼风,腹中绞痛,并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刀刺,并治少阴伤寒。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脂令烊,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一至二小时。若痛甚者,加羊脂9克,当归、芍药、人参各3克;心腹胀满坚急者,加大黄9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56、天南星丸

处方天南星 白矾 寒水石 半夏 白附子 干姜各60克(生用)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实搏结,咽嗌不利,咳嗽痰多,久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食后用生姜汤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57、理苓汤

处方干姜(炮)1.5~3克 人参3~9克 白术(炒焦)3~6克 甘草(炙)1.5~3克 茯苓 猪苓各6克 泽泻9克 桂3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化气利水。治胃虚食滞,喘胀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58、磨脾散

处方木香 人参 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 草豆蔻(去皮)干姜(炮)各7.5克 陈曲(炒)麦蘖(炒)各30克

制法上九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脾消食。治膈气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6克,入盐点服,不拘时。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处方59、三建膏

处方天雄 附于 川乌各1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60克

制法上药切片,麻油1千克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滤净再熬,徐下黄丹,不住手搅,滴水不散为度。

功能主治治阴疽,歹肉不化。

用法用量阴疽以葱汤洗净,摊成加银粉少许,贴患处;腹痛少食泄泻,摊成加丁香末少许,贴脐中及中脘;阳衰精冷,摊成加阿芙蓉少许,贴脐中及丹田;冷哮喘嗽,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中膻;症瘕冷积,摊成加麝香、阿魏少许,贴患处。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60、温胃化痰丸

处方半夏90克 橘皮(去白)干姜(炮)白术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胃化痰。治寒饮停留脾胃,胸膈不快,痰涎不尽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温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