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小麦的处方(三)

浏览

小麦(别名来、麳),味甘;性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小编整理出含有小麦的处方共150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21~150共30个。

处方1、移山过海丹

别名移山过海散(《理瀹骈文》)。

处方雄黄 小麦麸 新鲜蚓粪

功能主治治痘疮后,痈疽生在致命处。

用法用量临用醋调,从致命处半边渐渐涂遍,则自移过不致命处。

摘录《治疹全书》卷下

处方2、竹叶汤

处方竹叶15克 甘草 茯苓 人参各3克 小麦15克 生姜9克 大枣14枚 半夏9克 麦门冬15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产后虚渴,少气力。

用法用量用水900毫升,煮竹叶、小麦,取700毫升,去滓,纳诸药更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备怠千金要方》卷三

处方3、羊肉面棋子

处方小麦面120克 肉豆蔻(去壳,为末)荜茇(为末)胡椒(为末)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各3克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气癖积,腹痛泄泻。

用法用量上药为末,拌匀,以水和作棋子,用精羊肉120克,细切,炒令干,加水1升,入葱、薤白各5茎,细切,依常法煮肉,以盐、醋调和,候熟,滤去肉,将汁煮棋子,空腹时热食。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处方4、清热固表汤

处方生石膏30克 地骨皮12克 浮小麦30克 糯稻根30克 知母1.0克

功能主治清热固表。治内热而表不和所致之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生石膏、知母、地骨皮以清内热;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固表。五药合用,共奏清热固表之功。

摘录《温病刍宫》

处方5、甘麦大枣粥

处方小麦50克 大枣10克 甘草15克

制法先煎甘草,去渣,后入小麦及大枣,煮为粥。

功能主治益气宁心安神。适用于妇女脏躁,症见精神恍惚,时常悲伤欲哭,不能自持或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用法用量空腹食,每日2次。

摘录《金匮要略》

处方6、脑乐静

处方甘草浸膏35.4g 大枣125g 小麦416g

性状为淡棕色的黏稠液体;气微,味甜。

炮制以上三味,取甘草浸膏,加水适量,加热溶化,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取大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冷却后加等量的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取小麦,加水煮沸10分钟后,于70~80℃温浸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等量的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述大枣和小麦的上清液,合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750g、甘草浸膏浓缩液及防腐剂适量,煮沸使溶解,滤过,加水至1000ml,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养心,健脑,安神。用于精神忧郁,易惊失眠,烦躁及小儿夜不安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7、厚朴麻黄汤

别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厚朴9克 麻黄12克 石膏9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干姜6克 细辛6克 小麦30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治咳而脉浮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8、夜宁糖浆

处方合欢皮105g 灵芝50g 首乌藤105g 大枣75g 女贞子105g 甘草30g 浮小麦300g

性状为棕褐色的黏稠液体;气微,味甜、微苦。

炮制上七味,浮小麦加水煮沸后,于80~90℃温浸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温浸液;灵芝粉碎成粗粉,用适量的乙醇浸泡7天,压榨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备用;药渣与其余合欢皮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两种溶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830g与适量的防腐剂,煮沸使溶解,滤过,加水至1000ml,搅匀,即得。

功能主治安神养心。用于神经衰弱,头昏失眠,血虚多梦。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0ml,一日2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9、消食圆

处方乌梅(去核.焙干)、干姜(炮),各四两。小麦蘖(炒黄)三两,神僸(捣末.炒)六两二钱。

炮制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加至二十圆,米饮下,日二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0、更年安片

处方地黄、泽泻、麦冬、熟地黄、玄参、茯苓、仙茅酒、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乌藤、制何首乌、浮小麦、钩藤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黑灰色;味甘。

炮制上十五味,浮小麦、磁石、珍珠母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地黄、熟地黄、玄参、茯苓、仙茅、麦冬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五味子、首乌藤、制何首乌、泽泻、牡丹皮、钩藤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0%乙醇作溶剂进行渗漉,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与上述细粉混匀,制成粗颗粒,干燥,粉碎,过筛。制成颗粒,低温干燥,过筛,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制成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用于更年期出现的潮热汗出,眩晕,耳鸣,失眠,烦燥不安,血压不稳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2~3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1、黄耆汤

处方黄耆(去芦,蜜水炙)45克 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去心)麻黄根 龙骨各30克 五味子 小麦(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12、归芍甘麦汤

处方当归6克 杭芍12克 白术9克 柴胡6克 茯神9克 甘草3克 小麦30克(或麦芽18克)大枣3枚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治产后肝经郁热,乳汁自出,面色苍黄,间有潮红,心烦易怒,头晕胁胀,苔黄,脉弦数。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不拘时。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13、除热饮子

别名除渴饮子(《普济方》卷一二○)。

处方甘草(炙)陈小麦 麦门冬 赤茯苓(去皮)于葛 灯心 木通 人参各等分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口燥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入竹叶数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三

处方14、止汗散

处方人参6克 当归6克 熟地5克 麻黄根1.5克 黄连1.5克(酒炒)浮小麦1大撮 枣1枚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固表止汗。治产后盗汗。

用法用量每用一剂,水煎,温服。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处方15、甘草小麦大枣汤

别名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卷下)、大枣汤(《普济本事方》卷十)、枣麦甘草汤(《会约医镜》卷十四)。

处方甘草9克 小麦9~15克 大枣10枚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补脾益气。治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燥,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频作,甚则言行失常。现用于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小麦味甘微寒,养心安神为君;甘草甘平,补脾益气而养心气为臣;大枣性味甘温,补中益气,并润脏燥为佐。配合同用,共奏养心安神,补脾益气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处方16、淡竹叶汤

处方淡竹叶 麦门冬(去心,焙)小麦 白茯苓(去黑皮)各30克 甘草(炙,锉)人参各15克

制法上六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中午、临卧空腹时各一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17、淡竹茹汤

处方生淡竹茹9克 麦门冬12克 甘草3克 小麦12克 生姜9克 大枣14个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竹茹、小麦,取800毫升,去滓,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体虚者分三次服。若有人参,入3克,若无,纳茯苓4.5克;气逆者,加半夏6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处方18、小麦汤

处方小麦15克(洗)人参12克 青竹茹7.5克 茯苓9克 厚朴12克(炙)甘草3克<炙)生姜汁20毫升

功能主治治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莱,醋。

摘录《外台秘要》卷六引《必效方》

处方19、黑白散

处方小麦 朴消 白矾 五倍子 葱白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治妇人阴中肿痛。

用法用量上药煎汤频洗患处。

摘录《万病回春》卷六

处方20、海藻散坚丸

处方海藻 昆布各60克 小麦120克(醋煮,晒干)柴胡60克 龙胆草(酒拌,炒焦)60克

制法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治肝经瘿瘤。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临卧白汤送下。噙化咽之,尤好。凡患瘰疬,服调治之药未应,宜佐以前二药。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处方21、人参门冬汤

处方人参 麦门冬 小麦 茯苓各3克 竹茹1团 白芍2.4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治虚热烦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人门》卷七

处方22、麦门冬汤

处方麦门冬(去心)橘皮(去白)半夏(汤泡七次)白茯苓(去白)白术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小麦1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生津止渴。治霍乱愈后,烦热不解,多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生姜5片,乌梅少许,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23、中和丸

处方良姜120克 乌梅肉30克 茴香45克 干姜 神曲 小麦芽各15克 白茯苓 苍术 甘草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治脾胃不和,寒气积聚,饮食减少,肢体困倦。

用法用量每次以米汤嚼下1粒,不拘时。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二十

处方24、百麦安神饮

处方百合30克,淮小麦30克,莲肉15克,夜交藤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清热安神。主气阴两虚,虚热内扰,心神失养。(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分次数,欲饮水时好取此药液饮之。

摘录路志正方

处方25、枸杞汤

别名地骨皮散(《普济方》卷一七八)。

处方枸杞根白皮(切)50克 麦门冬20克 小麦20克

功能主治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

用法用量上药二味,以水600毫升,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200毫升,一日二次。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处方26、竹叶汤

处方竹叶 小麦各15克 知母 石膏各9克 黄芩 麦门冬各6克 人参4.5克 生姜15克 甘草 栝楼根 半夏各3克 茯苓6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心热,手足烦,口干唇燥,胸中热。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竹叶、小麦,取800毫升,去滓,纳余药,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处方27、当归六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处方当归9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黄柏6克,黄芪15克,浙贝母9克,生牡蛎30克,酸枣仁15克,浮小麦30克。

功能主治滋阴泻火,益气散结。主阴虚火旺,痰热郁结,腠理不固。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周次青方

处方28、七物黄连汤

处方黄连 茯苓 黄芩各9克 .芍药 葛根各12克 甘草15克 小麦30克

制法上各嚼咀。

功能主治治夏日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心烦,呕逆支满。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候冷,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干金要方》卷九

处方29、养心定志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菖蒲8克,远志8克,炙甘草5克,桂枝8克,小麦10克,大枣5枚,丹参10克,佛手8克,龙骨15克,珍珠母15克。

功能主治养心定志。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高辉远方

处方30、生地黄煎

处方生地 当归 黄耆(炙)甘草(炙)麻黄根 浮小麦 黄连 黄芩 黄柏各3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治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