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小米口袋的处方(二)

浏览

小米口袋(别名地丁[内蒙古]),辛、苦,寒。清热解毒,消痈肿。主治化脓性炎症,痈疖疔疮,高热烦躁,黄疸,肠炎,痢疾,瘰疬。小编整理出含有小米口袋的处方共125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61~120共60个。

处方1、当归汤

处方当归2两,菊花1两,地丁1两。

功能主治疔毒溃后。

用法用量水煎服。4-5剂即愈。

注意白色阴疽忌用。

摘录《集成良方三百种》

处方2、九灵汤

处方熟地2两,山茱萸1两,白术2两,防己1钱,紫花地丁1两,荆芥(炒黑)3钱,生地5钱,丹皮5钱,生甘草3钱。

功能主治腰眼生疽疼痛。

用法用量水数碗,煎1碗服。

摘录《洞天奥旨》卷六

处方3、地丁饮

处方鲜紫花地丁。

功能主治疔毒、对口、发背,一切红肿。

用法用量用花、梗、叶捣汁服。毒重者愈多服愈妙,盖被出汗,其毒自解,并用滓敷患处。或加蒲公英、甘草末3钱调服更效。

注意疮色白、平坦者忌用。

摘录《治疗汇要》卷下

处方4、两间汤

处方惹仁2两,生甘草1两,当归2两,锦地罗1两,紫花地丁5钱,槐米3钱,天花粉3钱。

功能主治大肠痈。

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足可伸,2剂全愈。

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五

处方5、地丁散

处方地丁、当归、大黄、赤芍、金银花、甘草减半。

功能主治恶疮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简明医彀》卷八

处方6、地丁散

处方地丁半两,(庶虫)虫半两,倒钩棘针半两,露蜂窠半两,蛇蜕皮半两,粟米半两,黍米半两,大麻仁半两,黑豆半两,赤小豆半两,乱发半两,折牛弮半两,射生箭半两,熟红帛半两,蚕纸半两,朝生花(秋夏滞雨后,粪堆或烂木上生如小茵子者,及时收之)半两。

制法上锉细,以蚕纸裹缠,水浸良久,滤出候干,于净地上以炭火烧令烟绝,入新盆中,以盆子合之,候冷,细研为散。

功能主治一切恶疮,疔肿毒疮。

用法用量如患已成头有脓水者,以散敷之;如未成头,以酒调1钱服之。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

处方7、丁壬汤

处方金银花3钱,蒲公英1钱,紫花地丁1钱,羌活1钱,独活1钱,防风5分,当归1钱,生黄耆1钱,生甘草1钱。

功能主治对口,背疽。

用法用量蒲公英一名黄花地丁。方中有紫花、黄花二丁,又用二活行太阳经,属壬水,故有丁壬之名。

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处方8、加味凉血利湿汤

处方金银花1两,公英8钱,地丁1两,赤芍3钱,生地5钱,大青叶1两,黄柏3钱,牛膝3钱,生石膏1两。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利湿清热。主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背丹毒。

摘录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处方9、护唇汤

别名护吻散

处方地丁1两,麦冬1两,玄参1两,夏枯草1两,甘草3钱。

功能主治泻火毒。主脾胃火毒所致之唇疔。

用法用量护吻散(《洞天奥旨》卷五)。

摘录《青囊秘诀》卷上

处方10、九转神丹

处方白矾2钱,茯苓1两,车前子5钱,黄柏3钱,紫花地丁5钱,连翘3钱,牛蒡子3钱,穿山甲1片,萆薢5钱。

功能主治多骨痈。

用法用量水煎服。四剂骨消,再用加味四君子汤调理。

摘录《洞天奥旨》卷六

处方11、加味葛根汤

处方升麻、干葛、赤芍、甘草、桔梗、柴胡、防风、荆芥、连翘、地丁、木通、麦冬。

功能主治痘失表,发热谵语。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处方12、加味归宗汤

处方归宗汤加归尾、红花、紫草、犀角、黄连、穿山甲、地丁。

功能主治毒火炽盛,气血铜滞,痘疹灌浆之时,地界红紫,痘形焦黑,而浆不行。

摘录《金鉴》卷五十六

处方13、白虎解毒养阴汤

处方石膏24g,知母9g,浙贝母9g,板蓝根9g,山豆根9g,紫花地丁18g,金银花18g,生地18g,玄参18g,连翘15g,麦冬15g,白芍12g,丹皮12g,薄荷6g,甘草6g,鲜橄榄10枚。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主白喉、喉痧(猩红热)、喉炎及一切喉痹、乳娥。

用法用量若心气不足,加人参、玉竹各9g;心中烦躁,加黄连6g,灯心草2g;呛咳不止,加牛蒡子、马兜铃各9g;鼻衄,加白茅根24g;目赤肿痛,加桑叶或赤芍9g;脘腹胀,加麦芽9g,枳壳6g;大便结,加大黄9g;小便热或痛,加木通9g,鲜车前草1株,或黄柏6g。

摘录《古今名方》引《喉科秘传十二方》

处方14、白芷散

处方白芷3钱,夏枯草3钱,蒲公英2钱,银花3钱,紫花地丁2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青蛇头。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处方15、加味三补丸

处方黄连、黄芩、黄柏、紫地丁、椿根皮。

功能主治湿热赤白带。带下赤白相杂,质粘气秽,量多,绵绵不断,外阴湿痒,甚或肿痛,少腹坠胀而痛,小便赤涩,或频数而痛,胸闷心烦,口干口苦,舌苔滑腻而黄,脉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处方16、必胜汤

处方大黄(小剂7分至3钱,大剂3钱至1两,势急者以一半同煎,一半临起投下),青皮5分至钱半,桃仁2钱至4钱,红花5分至钱半,赤芍钱半,木通3分至8分,荆芥穗3分至钱半,葛根3分至钱半,生地2钱至两半,牛蒡7分至2钱,白项地龙3条至21条,紫花地丁(小剂3钱,中剂7钱,大剂1两5钱),蝉蜕2分至6分,山楂(大剂1两5钱,中剂1两,小剂5钱),芦根3两。

功能主治痘,血瘀气滞,颗粒实而不松,痘色滞而不活,或干红,或紫暗,或斑点,诸般痛楚,或贯珠,或攒簇,毒火两伏。

用法用量煎汤代水服。

摘录《救偏琐言》卷十

处方17、加味三星汤

处方公英5钱,银花3钱,茯苓3钱,米仁1两,牛膝2钱,当归3钱,贝母1钱,山甲2片,甘草1钱,紫花地丁3钱。

功能主治三里发,生膝眼下3寸,外侧前廉两筋间,初肿形如牛眼,拘急冷痛,由劳力伤筋,胃热凝结而成,渐增肿痛,其色青黑,溃出紫血,次出稀脓。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处方18、加减普济消毒饮

处方荆芥穗3钱,酒黄芩4钱,马勃3钱,苍术4钱,山栀子3钱,升麻2钱,鼠粘子3钱,桔梗2钱,薄荷3钱,连翘3钱,紫花地丁3钱,独活4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山岚瘴气,客于经络,初病头痛,恶寒身热,脉浮洪而数,随后头项浮肿而痛,甚者面目亦肿而痛,或耳下肿出,而为痄腮,症属大头大行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此方以苍术为君,解其山岚瘴气;以地丁、独活、鼠粘、马勃为佐;以芥穗、薄荷、连翘、升麻引药上行头顶,以桔梗为舟楫,载药上升,使之散毒而消肿;以黄芩,栀子清其内热,以甘草和药调中,则毒散肿消人可安矣。

摘录《医学探骊集》卷四

处方19、消毒灵

处方生地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怀牛膝15克,苦参15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花粉15克,当归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

功能主治清心火,凉血热,解热毒。主肝郁化热,心火内炽,血热成瘀。

用法用量先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再放文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摘录韩百灵方

处方20、二紫蒲公汤

处方茯苓3钱,薏仁1两,紫花地丁5钱,牛膝3钱,蒲公英5钱,贝母2钱,紫背天葵3钱,当归5钱,生甘草2钱。

功能主治筋疽、痨疽,足疽之阳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初起者,3剂即愈。

摘录《洞天奥旨》卷七

处方21、五神汤

处方茯苓30克 车前子30克 金银花90克 牛膝15克 紫花地丁30克

功能主治治多骨痈。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处方22、柴葛解肌汤加减

处方柴胡15克,葛根15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元参15克,理石25克,赤芍12克,生草10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山甲15克,川芎10克,川军5克,茵陈15克,苦参15克,黄柏15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

功能主治辛凉解肌表邪气。主风寒外袭,营卫失调,风热湿邪客于肌腠,使皮肤失去濡养而致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陈光发方

处方23、榆丁散

处方防风 地榆 紫花地丁 马齿苋各15克

制法共研细末。

功能主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头汗出而身无汗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温米汤调下。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五

处方24、移毒散

处方白及48克 紫花地丁24克 大黄 五倍子(炒)各6克 雄黄 朱砂 轻粉 乌鸡骨(煅)各3克 牙皂2.4克

功能主治治毒生于骨节间,移之免生残疾。

用法用量共研细末,以醋调敷。毒在上截,即移至下截,屡治屡效。

摘录《理瀹骈文

处方25、清营解瘀汤

处方益母草60-10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

功能主治清泄络脉之热。主热壅络脉致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奚九一方

处方26、神龟散

处方大龟2个(一雌一雄)远志60克 麦冬90克 山茱萸120克 肉桂30克 白术(炒)150克 苍术60克 熟地300克 玄参300克 茯神120克 何首乌300克(生用)桑椹120克 紫花地丁120克 夏枯草150克

制法各为细末。将大龟放人饭锅蒸熟,火焙干为粉,同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瘰疬,心肾两虚,延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饭后用白开水各送吞9克。

摘录《洞天奥旨》卷八

处方27、紫花地丁散

别名消毒汤(《袖珍方》卷六引《德生堂方》)。

处方紫花地丁 当归 赤芍药 大黄 黄耆 金银花各15克 甘草节6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诸毒恶疮肿痛。

用法用量每次30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随上下服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

处方28、清阑液

处方红花10克,桃仁1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花粉15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归尾15克,连翘15克,莪术15克,三棱15克,公英100克,金银花50克,地丁50克,柴胡20克。

功能主治解毒化瘀,破积攻坚。主肠胃气滞,毒热壅盛。(性阑尾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谭景祺方

处方29、解毒定痛汤

处方银花15克,连翘9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黄柏12克,桔梗12克,黄芪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防风3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通气血。主风热入侵经络,毒热交炽,气血壅遏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殷悦武方

处方30、化瘀解毒汤

处方京赤芍12克,败酱草50克,丹皮12克,蒲公英50克,金银花5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当归20克,桃仁0克,地丁30克,大黄10克(后下)。

功能主治活血行气,清热解毒。主湿热郁积,气血瘀滞。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王连舫方

处方31、银花解毒汤

处方金银花 地丁 犀角 赤苓 连翘 丹皮 川连 夏枯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治风火湿热所致的痈疽疔毒。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疡科心得集》卷上

处方32、解毒活血汤

处方银花30克,玄参2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制乳香7.5克,制没药7.5克,生甘草5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瘀血阻滞,日久化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叶汉帜方

处方33、消乳岩丸

处方夏枯草 蒲公英各120克 金银花 漏芦各60克 山茨菇 雄鼠粪(两头尖)川贝母(去心)连翘 金橘叶 白芷 甘菊花 没药(去油)瓜蒌仁 乳香(去油)茜草根 甘草 广陈皮 紫花地丁各45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清肝解郁,化瘀消岩。治乳岩。

用法用量每早晚食后用温开水送下6~9克。一方去瓜蒌仁,加天花粉、桔梗、广胶,用夏枯草熬膏为丸。

注意服药期间,戒气恼。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

处方34、红藤煎

处方红藤 银花 紫花地丁 连翘 乳香 没药 丹皮 元胡 甘草 大黄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处方35、感冒清热颗粒

处方荆芥穗200g 薄荷60g 防风100g 柴胡100g 紫苏叶60g 葛根100g 桔梗60g 苦杏仁80g 白芷60g 苦地丁200g 芦根160g

性状为棕黄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或为棕褐色的颗粒,味微苦(无糖型或乳糖型)。

炮制上十一味,取荆芥穗、薄荷、紫苏叶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其余防风等八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1.38(55℃)的清膏,取清膏,加蔗糖、糊精及乙醇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加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制成1600g;或将合并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2~1.35(55℃)的清膏,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成无糖颗粒,干燥,加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制成800g;或将合并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1.10(55℃)的药液,喷雾干燥,制成干浸膏粉,取干浸膏粉,加乳糖适量,混合,加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干轧制成颗粒400g,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规格每袋装(1)12g(2)6g(无糖型)(3)3g(乳糖型)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6、地榆防风散

处方地榆 防风 地丁香 马齿苋各3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头微汗,身无汗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热米汤送服。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37、清热解毒口服液

处方石膏670g 金银花134g 玄参107g 地黄80g 连翘67g 栀子67g 甜地丁67g 黄芩67g 龙胆67g 板蓝根67g 知母54g 麦冬54g

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二味,除金银花、黄芩外,其余生石膏等十味先温浸1小时,煎煮二次(待沸腾后,稍冷加金银花和黄芩),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4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5%~70%,冷藏48小时,滤过,回收乙醇,加入0.5%活性碳,加热30分钟,滤过,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发热面赤,烦燥口渴,咽喉肿痛等症;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8、顾步汤

处方黄耆30克 人参9克 金钗30克 当归30克 银花30克 牛膝30克 菊花15克 甘草9克 公英15克 紫花地丁30克

功能主治治脱疽。

用法用量水煎服。口渴者,加天花粉9克。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处方39、解毒凉血汤

处方犀角(镑)0.6~1.2克 生地炭15~30克 双花炭15~30克 莲子心9~15克 白茅根15~30克 花粉15~30克 紫花地丁9~15克 生栀仁6~12克 蚤休15~30克 生甘草6克 川黄连9克 生石膏60~120克(煎水)

功能主治清营,凉血,解毒。治皮肤科、外科感染性疾病,毒热入于营血,相当于败血症阶段。

用法用量用石膏液煎药服。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40、加减漏芦汤

处方漏芦30克,刘寄奴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双花30克,连翘30克,柴胡13克,海藻15克,元参12克,香附12克,大贝12克,皂刺10克。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疏肝解郁化痰。主气滞痰凝结。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4次。

摘录王法昌方

处方41、七星剑

处方野菊(嫩头)苍耳头 豨莶草 半枝莲 地丁草各9克 麻黄3克 草河车6克

功能主治治疗疮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股体麻木,痒痛非常,心烦作躁,甚或昏愦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好酒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热服。盖被出汗为度。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42、除湿解毒汤

处方白鲜皮15克 大豆黄卷12克 生苡米12克 土茯苓12克 山栀子6克 丹皮9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2克 地丁9克 木通6克 滑石块15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43、金箍散

处方黄柏(去粗皮)500克 川白及120克 芙蓉叶500克 紫花地丁500克 天花粉250克 白蔹250克

制法上药研极细末。

功能主治治疮疖,痈疽,发背。

用法用量随疮疖痈疽发背大小量用。每用葱1把捣碎,加蜂蜜少许,再捣取汁,调匀搽患处四周,空中出毒,干再用汁润之,以助药力。如葱汁不便,夏月用蜜水,各月用蜜汤。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处方44、二紫蒲公汤

处方茯苓9克 薏仁30克 紫花地丁15克 牛膝9克 蒲公英15克 贝母6克 紫背天葵9克 当归15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主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穴)痨疽(生足小指京骨、金门穴)、足疽(生昆仑穴后)属阳症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初起者三剂即愈。

摘录《洞天奥旨》卷八

处方45、清热解毒汤

处方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黄芩9克,车前子9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瞿麦12克,匾蓄12克,赤芍6克,冬瓜子30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消肿止痛。主湿毒热型。(盆腔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刘奉五妇科经验》

处方46、托里金银地丁散

处方金银花 黄连 当归 紫花地丁 赤芍药 黄耆 人参 甘草节 桔梗 大黄各15克 乳香白 檀香 没药 连翘各6克 黄芩 栀子仁 玄参各6克 麦门冬(去心)前胡 甘草(蜜炙)各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恶疮肿毒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酒15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病在下者,食前服;病在上者,食后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处方47、断根丸

处方紫花地丁草 蜂房(煅)乳香 没药 升麻各9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梅毒,日夜痛,不能行动。

用法用量每服15克,酒调下。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处方48、透疹凉解汤

处方桑叶 甘菊 薄荷 连翘 牛蒡子 赤芍 蝉衣 紫花地丁 黄连 藏红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风痧。邪热炽盛,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用法用量水煎服。渴甚,加天花粉、鲜芦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全瓜蒌润肠通便。

备注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血活血。热清毒解,风散血和,则上述诸证自退。

摘录《中医儿科学》

处方49、推车客散

处方酸枣仁(炒)远志肉 苍术(盐、醋、米泔、童便四制)穿山甲(炙)侧柏叶(白矾水煮)枳壳(醋煮)地骨皮各30克 槐角子(炒)贯众(酒拌,九蒸九晒)陈棕炭各90克 猬皮(煅存性)30克 白花地丁180克

制法研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治痔漏有瘘管者。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酒调服9克,或白汤亦可。服一月后,每服加推车客(即蜣螂)细末1克,管自退出。如出,以快剪去之。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三

处方50、疮疖消肿膏

处方白芷 独活 大黄 地丁草各占3.6% 天花粉占5.7% 川乌 南星 苍术 松节油各占1.4%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肿,止痛。主疮疖及乳痈初起,红肿热痛。

用法用量用凡土林(占74.3%)制成软膏。涂敷患处。

备注方中大黄、地丁草、天花粉清热解毒,白芷,独活、苍术祛湿消肿,川乌,南星、松节油消散止痛,配合成方,有清热解毒,散肿止痛的功效。

摘录《常用中成药》(上海中华制药厂方)

处方51、加味凉血利湿汤

处方金银花30克,公英24克,地丁30克,赤芍9克,生地15克,大青叶30克,黄柏9克,牛膝9克,生石膏30克。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利湿清热。主湿热下注。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赵炳南方

处方52、清毒明目饮

处方地丁20克,公英20克,双花20克,菊花12克,赤芍12克,决明子12克,车前子12克,柴胡9克,薄荷6克,木通6克,蝉衣6克,黄精(或太子参)15克。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泄肝明目。主风热表实,脾虚湿热,肝胆火毒。

用法用量每日1剂,并用复煎药液熏洗眼部,每月2-3次,每次15-20分钟。

摘录《辽宁中医杂志》

处方53、银甲汤

处方金银花24克,连翘15克,升麻15克,红藤24克,蒲公英24克,生鳖甲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黄12克,椿根皮12克,大青叶12克,琥珀末12克,桔梗12克,茵陈13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湿热蕴结下焦。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王渭川方

处方54、地丁饮

处方地丁9克 野菊花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黑山栀9克 半枝莲9克 蒲公英15克 草河车9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疔疮初起,经络阻滞,热毒渐炽,麻痒相兼,隐隐作痛,红肿灼热,疼痛逐渐加剧。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处方55、三紫汤

处方紫草10克,紫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车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细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叶15克。

功能主治凉血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主湿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秦发中方

处方56、麦疥速愈汤

处方银花10克 菊花10克 公英18克 地丁10克 生地6克 元参6克 赤芍6克 丹皮10克 竹叶10克 黄连6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麦疥(麦收皮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外科学》

处方57、妙贴止疼散

处方白及30克 乳香15克 桔梗15克 紫花地丁9克 白蔹15克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治上部一切肿毒。

用法用量用鸡子清调敷患处,若干,再用鸡子清润之。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处方58、清营解毒汤

处方鲜生地 银花 丹皮 赤芍 山栀 地丁 甘草节 连翘

功能主治治疡疽。血分有热,红肿焮痛,尚未成脓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疡科心得集》

处方59、五味消毒饮

处方银花18克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3.6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毒蕴蒸肌肤,致生疔疮痈肿。红肿热痛,发热恶寒,舌红脉数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加无灰酒100毫升,再滚二三沸,去滓热服。盖被取汗。

备注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处方60、救唇汤

处方紫花地丁30克 金银花30克 白果20个 桔梗9克 生甘草9克 知母3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治唇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