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技术

浏览

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桡杆菌、柱状嗜纤维菌等感染所致。主要感染养殖对象的鳃部。感染部位细菌密集,肉眼可见黄色圆柱状菌落。在高温季节,尤以草鱼、青鱼易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窗体顶端

一、流行情况:在春季该病流行季节以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在该病流行季节,病鱼在水中不断散布病源菌,传染源就更多了。感染是鱼体与病原体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机械损伤或有害物伤害等)时特别容易感染。该病危害草鱼、青鱼、翘嘴鳜、加州鲈、鲤、鲫、团头鲂、大口鲇、鳗鲡等多种淡水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受害。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水温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爆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水中病原菌的数量多、鱼的密度越大、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导致细菌性烂鳃病的流行。本病常与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出血病并发。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此病又称为“乌头瘟”。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疾病初起时,鳃丝前端充血,略现肿胀,胸鳍发红,鳃瓣前后呈现明显的鲜红和乌黑分界线,而后鳃丝前端出现坏死、腐烂、黏液增多,严重时,鳃丝前端软骨外露、断裂,部分鱼有局部或全部鳃贫血和失血现象。通常情况下,鳃瓣前部因黏液和溃疡物的增加,池水中的淤泥在其上黏附,形成明显的沙壤边区。部分鱼鳃盖内表皮也因病原菌的感染而充血发炎,中间部位腐蚀成近似椭圆形的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三、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四、防治: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合成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如平衡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在体内残留低兼有营养和药物两重性的作用和资源丰富等。因此,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应用较广泛,为推广健康养殖,现仅介绍中草药在防治细菌性烂鳃病中的应用。

1、五倍子。五倍子磨碎,用开水浸泡后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2-4ppm,五倍子晴天下午泼洒效果最好。

2、大黄。鱼种下塘前用1%大黄煎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可有效预防该病;全池泼洒大黄,使池水浓度为2.5-3.7ppm,大黄使用前可按每公斤大黄用20公斤0.3%氨水浸泡12-24小时;每100公斤鱼用大黄粉拌饵料0.5公斤口服,连续投喂3天。

3、乌桕。鱼种分养时,用10%乌桕叶煎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可有效地预防细菌性烂鳃病;发病季节,定期用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动一次,可预防该病发生;干乌桕叶每公斤用20公斤2%的生石灰浸泡12小时后,再煮沸10分钟,以2.5-3.75ppm的浓度全池遍洒;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取乌桕叶干粉0.25公斤或鲜叶0.5公斤,煮汁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3-5天为一疗程,病愈为止。

4、菜油生姜合剂。每亩池塘可用菜油0.75公斤、生姜0.25公斤,先将菜油放入锅里烧热,然后把切成碎片的生姜倒水油锅中煮熬20分钟,随即捞出,加适量水,使其充分混合,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2天即可治疗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并发症。

5、土黄莲、百部、鱼腥草大青叶合剂。每100公斤鱼种用300克土黄莲、200克百部、200克鱼腥草、200克大青叶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3天为1个疗程,防治草鱼烂鳃病效果好。

6、地锦草、苦楝。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用地锦草0.25公斤(干药)-0.5公斤(鲜草),切碎捣烂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连喂3-5天,病愈为止;每100公斤吃食鱼每天用金锦香、铁苋菜、苦楝各2.5公斤,或地锦草、鳢肠、苦楝各2.5公斤捣碎煎汁拌饵投喂,3天为一疗程,每月一个疗程进行预防。

7、辣蓼。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取辣蓼0.25公斤打浆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3-5天为一疗程,病愈为止。

8、韭菜、大黄、大蒜、食盐合剂。每100公斤鱼用2公斤韭菜、1公斤大黄粉末、0.5公斤大蒜、1公斤食盐、10公斤水花生捣碎搅匀组成的合剂拌饵投喂,连喂4天。

9、茶枯。每亩一米水深投放茶枯1块(每块3-4公斤),每块分成几小块分散投入池中或悬挂在离水面0.33米左右的水中,10-15天投放一次。采用生茶枯(不用温水浸泡的茶枯)于池中浸泡,预防草鱼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有奇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