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菊

概况

异名:水涨菊、山金菊(《福建中草药》),大金盏花(《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菊科金盏菊属植物金盏菊的花、根。金盏菊属全世界20~30余种,产南欧和西亚;中国引种栽培2种,皆入药。

原植物: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60cm,基部木质,上部可分枝,被腺状柔毛。叶无柄;下部叶叶片匙形;上部叶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9cm,宽1~2.5cm,顶端钝或尖,基部多少抱茎。头状花序单生枝顶,直径2.5~5cm;缘花雌性,结实,舌状,舌片宽4~5mm,顶端有3齿,淡黄色至橙黄色;中央花两性,不育,管状,檐部扩大,具5浅裂,花药基部箭形或有尾,花柱不分枝。瘦果淡黄色或淡褐色,全部内弯,外层的大,长可达5mm,半内弯,背面常有数行皮刺,顶端是内向的长喙,中层的舟状,较宽而小,背面具纵肋和皮刺,边缘具窄翅,内层的小,环状。无冠毛。花果期4~7月。(图见《贵州植物志》.第9卷.263页.图版61∶3-7)

生境与分布:原产南欧及西亚北部,现中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国外各地亦都栽培。

生药

栽培:宜向阳温暖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于9~10月或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深2~3cm,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撒于穴内,覆薄土,每亩用种量0.5kg。出苗高7~10cm时间苗,每穴留苗2~3株,多余幼苗可移栽大田。生长中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用人畜粪水追施。夏、秋高温多湿季节,注意雨后排水,防止根部腐烂。

化学性质

花含金盏黄素(Flavochrome)、胡萝卜素、番茄烃(Lycopene)、蝴蝶梅黄素(Violaxanthin)、毛莨黄素(Flavoxanthin)、玉红黄质(Rubixanthin)、挥发油、树脂、粘液质、苹果酸、十五酸、水杨酸生物碱。根含三萜烯甙类金盏花甙B。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97。

药理

抗炎作用 金盏菊稀醇提取物局部用药,对豆油致小鼠耳炎有抗炎作用,1200μg/耳的剂量抑制率为20%,金盏菊的超临界的二氧化碳提取物抗炎作用较强,75μg/耳即有抗炎作用,1200μg/耳,其抑制率达70.7%。

参考文献

Planta Med 1990;56(6):658。

药性

性味:淡,平。

功效:根:行气活血。花:凉血,止血。

主治:胃寒痛,疝气,癥瘕,肠风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0~60g;花10朵。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胃寒痛、疝气、癥瘕:金盏菊鲜根60~120g(干根30~60g),水、酒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肠风便血:金盏菊鲜花10朵,酌加冰糖,水煎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