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收支平衡

浏览

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与信贷资金运用保持协调的对比状况。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有:各项存款、发行债券、流通中货币(现金)、自有资金、其他;银行资金运用主要有:各种贷款、贴现、金融投资、金银外汇占用、财政借款或透支、其他占用。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编制和执行信贷收支计划实现的。

特点

在编制全国综合信贷收支计划时,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可能出现三种对比状况:

(1)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双方数额相等;

(2)资金运用大于资金来源;

(3)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这在中国较为少见。对于后两种情况要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促使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保持协调。不过,上述信贷收支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只有在编制信贷收支计划时才能如此分析和判断;而在银行逐日的实际资金收支过程中,从全国银行系统总体看,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双方在数字上始终是相等的。

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作为银行资金来源的存款和流通中现金都是一种信用货币,从其进入流通的始点看,都是借助银行信用的投放,或者是由商业银行贷款而引起派生存款,或者是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再通过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而引起派生存款,等等。这些存款又会部分转化为现金。除了贷款外,银行其他信用投放行为,如贴现、金银和外汇占用、财政借款,也都会导致类似的结果。因此,在银行的日常信贷收支中,银行贷款等资金运用数量的变化,常引起资金来源数量的对应变化,而出现全国银行系统总体上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双方在数字上恒等的现象。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就是任一时期的金融统计资料都表明银行系统的资金来源和运用双方总是数量相等。这与财政收支有着明显的不同,某一时期财政收支,一般不会出现收支始终恒等的情况,或者收大于支,或者支大于收。

标志

由于银行信贷实际收支始终处于数量相等的情况,在考察其是否平衡时,必须着重分析信贷收支数字相等背后的实际经济内容。大体有两种情况:

(1)在资金来源方存在过多存款量和过多货币发行量,并以此达到与资金运用在数字上的相等。例如,当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向银行借款,银行在本身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就会被迫超过客观经济需要,用额外增加货币发行或派生存款的方法来解决,导致货币供应量偏多。由此所取得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数字上的相等,当然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平衡,而是收支数字相等掩盖下的虚假平衡。

(2)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数量相等,而资金来源方不存在过多现金量和存款量。这表明处于流通中的存款和现金量是符合货币需要量的,它们作为银行资金来源是有客观经济基础的,是真实的资金来源。由此所取得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数量上的相等,反映真正的平衡。

由于判断信贷收支是否平衡必须分析资金来源方是否包含有过多存款量和现金量,而这又正是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和市场是否稳定的问题,所以,判断信贷收支平衡的确切标志,就是货币和市场的基本稳定。这里的货币流通是包括存款和现金在内的统一的货币流通领域,市场则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内的统一市场。

组织原则

为实现信贷收支的真正平衡,在宏观经济调节上应体现以下原则:

(1)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如果出现赤字,一般通过发行债券弥补,避免向银行透支,借款也要适度,并按期归还;

(2)掌握贷款规模,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保证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都建立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

(3)讲求银行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使由贷款投放所增长的货币供应量,有可供商品的增长为保证;

(4)按经济需要发行货币,防止流通中形成过多的现金量。

参考书目
  1. 周升业、孔祥毅:《中国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88。
  2. 刘光第主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