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经济学

浏览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渔业部门中的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产生和发展

渔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渔业中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英国在18世纪初已采用拖网渔船,到19世纪末叶应用蒸汽机渔船捕鱼。20世纪初又用柴油机代替蒸汽机,这是渔船动力化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捕捞的经济效果,从而引起人们对研究渔业经济的重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斯密在他所著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较详尽地分析过海洋江河湖沼的地理条件、渔业投资的大小、渔业成本高低等对鱼市场价格的影响。他还列举1724年英国某公司开始经营捕鲸业时,航往格陵兰海域八次,仅有一次得利,其余均受损失的例子,来说明经营渔业生产必须考虑投资效果问题。日本首先出版渔业经济学专门著作,最早的一本是蜷川虎三的《水产经济学》(1933),此后是冈本清造的《水产经济学》(1961)。70年代后期起,各国水产经济学的专著明显增多,如日本近藤康男的《水产经济概论》(1979),清光照夫、岩崎寿男合著的《水产经济》(1982)和大海原宏、志村贤男等合著的《现代水产经济论》(1982)。苏联Н.Π.瑟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1977),挪威洛根渥尔德、汉尼森合著的《渔业经济学》(1978)等。一些渔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渔业经济学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渔业经济问题也有过论述。中华民国时期的渔业专业刊物中也发表过一些有关渔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还出版过专著。但是,把渔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因此,中国渔业经济学尚处于初创阶段。

任务

在中国,渔业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

(1)研究客观经济规律在渔业生产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2)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渔业生产力,不断完善渔业生产关系,促进渔业生产力发展;

(3)从中国国情和水产资源实际清况出发,提出加快渔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为国家制定渔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在中国,渔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主要有:

(1)渔业经济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2)渔业经济体制;

(3)渔业经济部门结构;

(4)渔业生产布局与渔业区划;

(5)水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6)渔业技术革命与技术改造;

(7)渔业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

(8)渔业中的劳动与劳动报酬;

(9)水产品流通;

(10)渔业的积累与消费;渔业资金;渔业金融;渔业经济效益与经济核算;渔业发展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