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浏览

中国一所以培养教师为主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设在北京。前身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是1902年12月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4年改称优级师范科,1908年又改称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又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于1906年成立,辛亥革命后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193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并设有文、理、教育3个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学校被迫西迁,与北平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在西安组成临时大学,后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城固。1939年西北联大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逐步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西北师院部分师生复员到北平。

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三院旧址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一角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学校。早在1903年,学校师生为反对沙俄企图吞并中国东北,曾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抗击俄军侵略,并通电湘鄂皖等省师范学堂采取一致态度。1919年,该校学生积极参加了 “五四” 爱国运动,勇敢地站在斗争第一线。1925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女师大风潮,以鲁迅先生为首的进步教授发表宣言,支持了青年学生的斗争。1926年师生参加了“三·一八”反帝爱国大示威,有3位学生壮烈牺牲。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挡、恐吓,冲破军警包围,参加了北平学生大示威和南下宣传团。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学校获得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正式命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等校的教育系科和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4年,学校设有17个系(23个专业):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教育系、外语系、艺术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天文系、化学系、生物系、心理学系、地理系、体育系图书馆学系。除个别系科外,学制均为 4年。还设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科学、外国教育、苏联文学、史学、古籍、低能核物理、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科学等9个研究所和一批研究室, 以及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电化教育中心等教育与教学科研机构。

1983~1984学年,学校有本科生4505人,研究生371人;高等院校进修生410人。全校有专任教师1563人, 其中教授7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3人),副教授306人,讲师686人,助教475人,教员21人。另有科研人员274人。学校还有22个博士生专业,导师28人;硕士生专业61个,导师284人。1949~1984年,学校共培养了19000名本科学生,2100多名研究生。

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为人师表”的教育;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自1978年以来,有45项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奖励,学校曾编写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著。

学校设有3所附属中学、1所实验小学、1所实验幼儿园,它们是学校师生研究中小学教育的实验场所。学校图书馆藏书250多万册。学校还设有出版社。(见彩图)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