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联姻 朝廷礼使

浏览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尤在前期,国势强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稳定,使封建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唐代的绘画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辉煌局面,与前代相比,这时绘画题材更为广泛,画种、画法也空前发展,涌现了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使唐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吴道子的“吴家样”,“吴带当风”,磊落雄峻,能致“地轴移,宫墙动”;周的“周家样”,容貌丰肥安然,色彩柔丽;王维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允推南宗之祖、文人画之始;而阎立本,则是初唐画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一说陕西临潼县)人。其父阎毗,兄立德,均既有画名,又擅工艺、建筑,驰名隋唐间。他继承家学,亦具画家、工程设计家(曾主持长安城廓、兴庆宫设计之名。且有政治才干,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年初,任将作大臣;兄殁,代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擢升为右丞相,赐爵博陵县男;咸亨元年(670年)改中书令。谥曰文贞。其工书法,擅绘画,尤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师法张僧繇、郑法士。他能远追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近学隋代著名画家,并在认真吸收的基础上发展突破。其作品笔力圆劲雄浑,刚劲的铁线描更具丰富的表现力;设色古雅,变化沉着。肖像画尤为精绝,能细致刻画人物性格状态。故时号“丹青神化”,能为“变古象今,天下取则”(《后画录》语)者也。

他的不少肖像画题材是与政治有关的,可以表现出其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上的突出成就。例如,称誉当时的《秦府十八学士图》是武德九年(626年)绘秦王李世民属下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位文士;《凌烟阁功臣图》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绘魏征等二十四功臣的作品;又奉诏写太宗御容。异国来朝,其奉诏画《职贡狮子图》、《卤簿图》等。其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所绘十三帝王像,神采飞动,栩栩如生,是古代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存波士顿博物馆。

这幅《步辇图》,横卷,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亦是其代表作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无款,卷后有宋章直(伯益)篆出题记一段,另有米芾等人观赏款,专家鉴定为北宋摹本。

这幅画是1300多年前汉、藏民族间亲密交往的重要事件的真实记录,是一幅最早反映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据史料记载,藏族吐蕃赞普治藏期间,曾多次遣使至长安(今西安)请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同意汉藏联姻,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次年底,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迎娶公主入藏。这幅画便是记录使者禄东赞谒见唐太宗时的场面,作于会见之时或之后的七日内。

唐太宗是整幅画的中心人物,虽被置于画面右侧,但用太宗头部上方两柄交叉的宫扇便客观而自然地突出了其主角的地位。太宗正襟危坐,体魄魁伟。前后左右,九宫女抬护拥随,或高执宫扇,或躬背抬辇,眉曲丰颊,娇小玲珑,青春活泼,缓步徐行,顾盼多姿,更反衬出唐太宗的高大健壮,深沉庄重。再看细部刻画:唐太宗脸庞丰腴,容貌俊美,两目上挑,眉宇宽阔,双唇闭阖,更有细长的胡须,确是一副“帝王之相”。其神态温和威重,透出一种睿智雄迈、雍容博大的气质,足具王者风范。是画宫女服饰,红绿争艳,而被簇拥的太宗则黄褐衣衫、黑色靴帽,更添得十分庄严。

画面中间三个人物,前者(右边)是导引者,为唐朝典礼官,其手执笏板,红袍虬须,神态肃穆,表情沉着而老练,体现出健硕稳重的朝廷官吏形象。中间为吐蕃使者禄东赞,其高鼻梁、络腮胡,衣服紧束,体现出藏人身形矫健而略带粗犷的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举止谦恭,现出敬畏而自信的神情,凸显了藏人憨厚而不失精干的气质。后者(左边)应是朝中的翻译官,其身著白衣衫,一副拘谨、惶恐的模样。

这幅画特别注重人物的精神刻画,表现均恰到好处,真实得体。在其精致细密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之下,不同地位、民族和身份的人物的形态、服饰、神情特征被明显地得到了区别和体现。

画卷左侧用小字书写了一段文字,记载了汉藏联姻的事实、具体经过及画的作者、创作时间、历史背景。其中还提到太宗因欣赏禄东赞的机敏智睿,欲将琅公主的外孙女嫁给他,但禄东赞理智而委婉地拒绝了。它进一步侧面载录了汉藏友好的历史细节。

此画幅用线“空实明快”、“流动如生”;用色则吸取六朝晕染法,在对象的质感和厚度上增加了表现力。虽无背景布衬,但整个会见场面气氛融洽,简洁细微又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上这一汉藏联姻、友好交往的重要事件,其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阎立本反映社会事件的创作态度,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