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水 世外桃源

浏览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不但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水平,而且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作。更因为该卷传世杰作曲折的流传历程,使它至今仍分存海峡两岸,所以人们把它的“完璧”看成是祖国统一的象征,从而进一步使此画得到了举世的关注。

黄公望(1269—约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本姓陆,名坚,因出继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父子而改姓名。他年轻时曾担任过浙西宪吏、中台察院椽史等职,47岁时却因“经理田粮事”入狱。出狱后,看破红尘,入道隐居,倘徉湖山,常往来于吴兴、松江、苏州等地。杭州的赤山埠筲箕泉便是他的隐居之地。他也常去富春江。

1347年(至正七年),黄公望因无用禅师之请而作《富春山居图》,历时数年完成(此图题识时为1350年,尚未完成),系纸本,水墨。无用禅师圆寂后,据说明代成化年间前,此画落在大画家沈周之手,弘治年间,至苏州樊家。80年后又到无锡谈家,又过了26年,到了松江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不久再到宜兴吴家。吴家继承者吴洪裕(问卿)临死前,竟付火欲以卷相殉,适其侄吴静安赶到抢救出来,剪去着火一段,便成两卷:小段卷为今人所称之《剩山图》,最终流落到上海大画家吴湖帆之手,现存浙江博物馆;大段卷为失去起首段的《无用》卷,经丹阳张家、泰兴季家等,又转入大收藏家安岐之手,再转入清宫,解放前夕,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移运到了台湾。

黄公望具有山水画南宗董(源)巨(然)画派的鲜明特色,自为“正宗法派”,被推为“元四家”(另三家为倪瓒王蒙、吴镇)之首,他对不少晚辈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看这幅《富春山居图》,给人以丰润华滋、笔墨清俊的感觉。整幅画面山色远近,春江绵延,层峦起伏,水气氤氲,风和烟淡,树静波平,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景象。山麓之中村居掩映,山间树木葱茏多姿,闲听流水鸣琴,坐看岚烟生谷,似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致,恰似一处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整幅画的林壑布置、烟云渲染,皆归以宁静而具生机,施以变幻而妙造自然。读此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神往。其笔法,主要用的是长披麻皴,柔软中见陡峭,松放中生浑厚。笔墨娟妍秀润但不失遒劲俊逸的韵致。用笔不尚奇险,不着大力,自得厚重,不以纵抹,自得气势,填塞处愈多开阔之境,秀润中更透苍莽之气,繁而不杂,空而不虚。其墨色之变化,多而自然。收天地万物之精气于笔端,岂非神品乎?这是黄公望传世作品中的最佳杰作,“诸法皆备”。这幅画不仅是富春山水实景的地域模范,实际也是黄公望精神心迹的深刻体现,它成为文人山水画的典范之作是无可非议的。

《富春山居图》是一件有传奇般流传经历的国宝。它是幸运的,因为如果当时不从火中抢出,我们今天或许永远也看不见、不知道有这么一件宝贝曾出现在世上;它又是遗憾的,因为这一完整的艺术品被截为两段,且中间还少了一段永远无法弥补的画面。然而,将分存于海峡两岸的真迹能早日“合璧”,应当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期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