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如何养生

浏览

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遵照季节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夏季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使汗液排出,调节体温,以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盛夏防暑邪,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阴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那么,在夏天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出现不同种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的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暑热天气,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因此,暑天饮食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中医学还认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而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暑天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

在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许多人的心情却越来越差,变得烦躁,爱发脾气,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矛盾,心理学家称为“情绪中暑”。中医学认为,心属火,主神志,通于夏气,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夏日的炎热也最易使人的心神受扰动,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发生“情绪中暑”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平静的心境尤为重要。元代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亦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我们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护良好的情绪,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起居方面,《黄帝内经》称“夜卧早起”。因为夏季的特点是昼长夜短,人体也应该适应自然界的规律,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时充盛,有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可以通过午睡补充,午睡不但能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改善脑部供血,增强体力和机体防护能力。不过午睡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30分钟至1小进为宜,时间过长不但会感觉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另外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医临床认为“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饮食调养方面,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淡论》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饭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除了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外,还可配合早晚的户外活动。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习习的凉风会使人心静似水,暑热顿消。

总之,思想清净、饮食清淡、起居有常,则“苦夏”变“乐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