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的历史沿革

浏览

平度市

平度市

平度,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

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战国为齐国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今古岘大朱毛村一带)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秦始设郡,以今胶东半岛地为胶东郡,即墨城为郡治。

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六月,胶东国复并入齐。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县治在今平度城,卢乡县治在今灰埠镇城子村,平度县治在今新河、灰埠以北。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都即墨。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始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

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新胶东侯国只食郁秩一县,郁秩之名废,即为胶东侯国。魏为胶东、即墨、卢乡三县及下密县之东部和长广县(古城在今莱西市境)之西部。晋置长广郡,郡治在不其县城(今即墨市境)。

刘裕代晋(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为胶东、即墨、卢乡县。

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将原长广郡西界扩大到胶水,移郡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城)。长广、即墨属长广郡。

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将长广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龙口市境),即墨、卢乡、长广三县合并为长广县,长广县治移原胶东城(今平度城)。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

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

唐代中后期至明初为胶水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

清为平度州,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

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

抗日战争期间,平度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沦陷区,自1938年初,成立伪平度县公署,至1945年9月结束。

民国平度县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后驻祝沟、丈岭和台头,至1945年春结束。

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了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1年,由平度县析置平西、平南两县。

1945年,由平南县析置平东县。同年,将属于昌邑县的“三泊”(昌邑在平度境内的“飞地”)地带划归平南县,属于莱西南县的河里套区划归平东县。解放战争期间,为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东四县。

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平度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

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

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

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

1957年3月,周戈庄区及万家、兰底、崔家集区的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胶县、昌邑。

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

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市政府驻平度城。北齐置长广县,隋改称胶水县,明设平度州,属莱州府。

1913年改州为县。

1941年析置蓼兰县。

1956年复将蓼兰县并入平度县,属青岛市管辖。

1989年撤县设市。

市境处于胶东丘陵与胶莱冲积平原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山丘、平原、洼地面积约各占1/3。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为山丘区,主要山岭有大泽山、双双山、磨锥岭、招风岭、裕风岭、壶天峪等,以大泽山北峰顶最高,海拔936.7米。中部和西北部为平原,地面高程50米左右。西南部为低洼地,高程10米左右,排水困难,常有内涝为害。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和棉花、花生。东北部山丘区产苹果、葡萄、梨、杏、桃等。大泽山龙眼葡萄质地细密,肉嫩多汁,甜酸可口。矿藏主要有大理石、滑石、石墨、金、铁、铜、磷等,其中大理石、滑石、石墨、金已有一定规模开采。加工工业也有较大发展,有机械、建材、纺织、皮革等多种地方性工矿企业。手工艺品以草制品、绣花为著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