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稻草

救命稻草,借以活命的稻草。指人在困境时希望抓住借以活命的微小的东西。

救命稻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ù mìng dào cǎo
成语简拼
JMDC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救命稻草
成语德文
rettender Strohhalm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借以活命的稻草。指人在困境时希望抓住借以活命的微小的东西。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当初心里想得和现在不一样,在当初那可是救命稻草。▼余华《活着》

成语造句

(1)北江中学的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救命稻草”。

(2)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救命稻草”几个大字。

(3)小策写不出成语“救命稻草”,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

(4)小惠不会写成语“救命稻草”的最后一个字。

(5)蕴锡叔叔给潘悦和侗雨讲了“救命稻草”的历史故事。

(6)国内贫困国际间孤立无援,中国是平壤的统治者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从食物到电力,中国带给了朝鲜的各种所需。

(7)希拉里或许是共和党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有她才能确保共和党资金充裕,保守派选民倾巢出动。

(8)要顽强地活下去,他务必持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因此他争抢着每一根救命稻草。

(9)新唐人电视台遂把李洪志信口雌黄的“神传文化”视为挽救其系列赛事流产的救命稻草,荒唐绝伦。

(10)…我的腿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洗完给它擦…

(11)有些事情在你看来是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们就是救命稻草啊。

(12)把辅助生殖技术当作解决出生率下降的一种解决方案加以讨论,这表明茫无头绪的政府正在乱抓救命稻草。

(13)上官冰儿眼中充满了恳求,仿佛上官菲儿才是她的救命稻草一般。

(14)管诚不仅仅是他们今天抓捕的对象,如今也成了他的一根救命稻草。

(15)就算手上只剩下一根救命稻草,老子也要想尽办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6)当初心里想得和现在不一样,在当初那可是救命稻草。见余华《活着》。

(17)在前往榕江的飞机上,步姐姐给泺诗和滢菀讲解了『救命稻草』的历史故事。

(18)当时他对佛道参悟之事耿耿于怀,一念及此,便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再也不肯放弃。

(19)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永远是成功者的专利,对小人物而言,欲望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王朔《永失我爱》:『我可知道人抓住救命稻草是什么手劲儿了。』

分字解释

稻草

稻草:[dàocǎo] 脱粒后的稻杆。

救命

救命:[jiùmìng] (1)拯救某人的生命;救助有生命危险的人。(2)常用于表示处于危难之中的人的叫唤。救命!

救:jiù 1、<动>制止;阻止。《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2、<动>救援;救助。《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使将军晋鄙十万众救赵。』3、<动>治疗;医治。《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命:mìng 1、<动>差使;命令。《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2、<名>命令。《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3、<名>命运;天命。《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4、<名>生命。《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5、<动>命名。《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6、<动>任用。《越妇言》:『天子疏爵以命之。』[命笔] 执笔(写诗文或作画)。[命服] 帝王按等级赐给公侯、卿大夫等的制服。[命妇] 受到封号的妇女。[命世] 扬名于当世。[命途] 平生的经历。[命意] 寓意。

稻:dào(1)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去壳后叫大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分水稻和陆稻两大类。通常指水稻。(2)这种植物的子实。

草:cǎo 1、<名>草;草本植物的总称。《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2、<名>荒野;草野。《<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3、<名>乡间;民间。《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4、<形>粗糙;粗劣。《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5、<名>初稿;草稿。《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6、<名>汉字的一种字体,流行于汉初,笔画相连,写来迅速。如『狂草』、『真草隶篆。』[草鄙] 粗野鄙陋。《战国策·赵策三》:『臣南方草之人也,何足问?』[草草] 1.草木茂盛的样子。苏轼《各子由记园中草木》:『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2.忧愁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3.辛苦的样子。杜甫《园人送瓜》:『园人非故侯,种此何草。』4.匆促。杜甫《送长孙九待御赴武威判官》:『闻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创] 1.开始创建或创办。《汉书·终军传》:『夫天命初定,万事草。』2.起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草未就,会遭此祸。』[草次] 1.匆忙急遽。2.露宿于草野间。[草蹙] 仓猝;匆忙。[草菅] 1.草茅,喻轻贱。班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然。』(艾:通『刈』。)后称任意残杀人命为『草菅人命。』2.草野;民间。陆游《薏苡》:『呜呼!奇材从古弃草,君试求之篱落间。』[草芥] 比喻轻微而无价值的东西。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草具] 指粗劣的食物。《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草莽] 1.荒野。陶渊明《归园田居》:『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2.草野;民间。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乃令重黎举夔于草之中而进之。』

救:《卯集下·攴字部》《广韵》居佑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又切,□音廏。《说文》止也。《博雅》助也。《广韵》护也。《书·太甲》尚赖匡救之德。《诗·大雅》式救尔后。又《周礼·地官·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又《尔雅·释器》絇谓之救。〈注〉救丝以为絇。又姓。《风俗通》谏议大夫救仁。又《集韵》恭于切,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於渊,尚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命:《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眉病切,鸣去声。《説文》使也。《书·尧典》乃命羲和。又《玉篇》敎令也。《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传〉言其外布文德敎命。《说命》王言惟作命。《易·泰卦》自邑告命。《增韵》大曰命,小曰令。上出为命,下禀为令。又《尔雅·释诂》命,告也。又《易·乾卦》各正性命。〈疏〉命者,人所禀受。《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命者,生之极。《左传·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疏〉命虽受之天地,短长有本,顺理则寿考,逆理则夭折,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法则,以定此命,言有法,则命之长短得定,无法,则夭折无恒也。又《诗·周颂》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笺〉命,犹道也。又《诗·周颂》夙夜基命宥密。〈传〉命,信也。〈疏〉信顺天命。又《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疏〉命,谓政令盟会之辞也。又《周礼春官大宗伯》典命。〈注〉命,谓迁秩羣臣之书。又星名。《周礼·春官·大宗伯》司命。〈注〉文昌第四星。又《周语》襄王赐晋惠公命。〈注〉命,瑞命。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又《周语》襄王赐。晋文公命。〈注〉命,命服也。诸侯七命,冕服七章。又《前汉·张耳传》尝亡命游外黄。〈注〉师古曰:命者,名也。脱名籍而逃亡。又《前汉·李陵传》射命中。〈注〉师古曰:所指名处,即中之也。又《广韵》计也。又《广韵》召也。又叶眉辛切,音珉。《诗·鄘风》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又《大雅》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按《朱子》皆叶弥幷[同并]反,幷[同并]在庚韵,难与真韵相叶,疑应作弥賔反。又叶漭去声。《郭璞·山海经·不死国赞》有人爰处,员丘之上,赤泉驻年,神木养命。又《礼·大学》举而不能先命也。〈注〉命读为慢,声之误也。《释文》命音慢,武谏反。考证:(《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注〉命,谓政令盟会之辞也。)谨照原文注改疏。

稻:《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杜皓切,□音道。《说文》稌也。《韵会》有芒谷,即今南方所食之米,水生而色白者。《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诗·豳风》十月获稻。《周礼·地官·稻人》掌稼下地。〈疏〉以下田种稻,故云稼下地。《史记·夏本纪》禹令益予衆[音zhòng]庶,稻可种□湿。《尔雅翼》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今人以黏为稬,不黏为秔。又有一种曰籼,比於秔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秔为晚稻。《六书故》稻性宜水,亦有同类而陆种者,谓之陆稻。记曰:煎醢加於陆稻上,今谓之旱棱。南方自六月至九月获,北方地寒,十月乃获。又姓。《何氏姓苑》今晋陵人。又地名。《前汉·地理志》琅琊郡有稻县。又《集韵》土皓切,音讨。秔也。关西语。又叶徒苟切。《诗·豳风》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又叶徒故切,音度。《易林》蝗啮我稻,驱不可去。实穗无有,但见空藳。

草:《申集上·草字部》(古文)屮《唐韵》采老切《集韵》在早切《韵会》《正韵》采早切,□音懆。《说文》作草,百卉也。经典相承作草。《书·禹贡》厥草惟繇。《诗·小雅》在彼丰草。《礼·祭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注〉草艾,谓艾取草也。《论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礼·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又《史记·陈丞相世家》恶草具进。〈注〉草,粗也。又《篇海》苟□曰草草。《春秋·隐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其礼也。〈疏〉草次,犹造次也。又《诗·小雅》劳人草草。〈传〉草草,劳心也。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又《前汉·淮南王传》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廼遣。〈注〉谓为文之草藳。《百官志注》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后汉·□宠传》萧何草律。又《魏志·卫觊传》觊好古文,隷、草无所不善。又姓。《正字通》草中。又《韵补》脞五切,徂上声。《徐干·齐都赋》焚梗林,燎圃草。又此苟切,凑上声。《边让·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嫱之素肘。形便纤以婵娟兮,若流风之靡草。又《说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栎实也,一曰橡斗子。《徐铉曰》今俗以此为草木之草,别作皁字,为黑色之皁。案栎实可染白为黑,故曰草,通用。今俗书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无意义。考证:(《说文》自保切,音皁。斗栎实也,橡斗子。)谨照原文皁下增草字。橡斗上增一曰二字。(《徐铉曰》实可染白为黑。)谨照原文白改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