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不均

苦乐不均,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苦乐不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ǔ lè bù jūn
成语简拼
KLBJ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
苦樂不均
歇后语
走煞金刚坐煞佛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成语用法

作谓语;形容待遇不相同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初年摊之一甲一里,次年摊之二甲二里,各年差徭多寡不等,即里甲认派苦乐不均。●《清史稿·食货志二》

成语造句

(1)成语「苦乐不均」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苦乐不均”几个大字。

(3)歌歌不会写成语“苦乐不均”的最后一个字。

(4)蕲春县扬诚学校的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苦乐不均”。

(5)入世初期,中国各行业所受影响是苦乐不均的。

(6)瑞瑞写不出成语“苦乐不均”,所以昨天考试仅仅考了99分。

(7)若燃哥哥给也瑞和盈节介绍了“苦乐不均”的成语典故。

(8)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传媒业整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但媒介的个股表现却是苦乐不均。

(9)没有贫富不等、苦乐不均的现象。

(10)只不过,盐梅儿初经攀折,未免苦乐不均。

(11)导致的结果是,产油与炼油行业苦乐不均。

(12)百家之内,有帅二十五,徵发皆免,苦乐不均。

(13)干的同样的活,你怎能苦乐不均,给他发的工资多,给我发的少呢?

(14)百家之内有帅二十五,征发皆免,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

(15)初年摊之一甲一里,次年摊之二甲二里,各年差徭多寡不等,即里甲认派苦乐不均。见《清史稿·食货志二》。

(16)我这两村,正在此苦乐不均,师父若能转苦为乐,使乐到个长远不苦,莫说乐村敬奉,便是苦村也感仰,就是我庙祝也报恩。

(17)如果不拿出政府财政兜底的硬指标,各地方财政苦乐不均,各学校冷暖不匀,所能提供的校车服务恐怕也只能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魏书·太武五王列传》:『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

分字解释

苦:kǔ 1、<形>(味道)苦;甘、甜的反面。《苦斋记》:『味苦而微辛。』2、<动>劳苦;辛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又] <名>辛劳艰苦的事。《班超告老归国》:『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3、<形>艰苦;困苦。《兵车行》:『况复秦兵而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4、<形>痛苦;悲苦。《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动>苦于;被……所苦。《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6、<动>愁苦;忧愁。《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7、<副>竭力;尽力。《谭嗣同》:『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苦手] 痛打。[苦言] 逆耳之言。[苦雨] 久下成灾之雨。[苦主] 被害人的家属。

乐:yuè 1、<名>音乐。《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2、<名>乐器。《周礼·春官》:『掌六律六同之和……以为乐器。』3、<动>欣赏音乐。《庄暴见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è 1、<形>快乐。《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 <形意动>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名>乐趣。《岳阳楼记》:『此乐何极。』3、<动>喜欢;乐意。《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乐方] 音乐的法度。[乐岁] 丰年。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均:jūn 1、<名>通『钧』,制作陶器的转轮。《管子·七法》:『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就立朝夕于运均之上。』2、<形>均匀;平均。《季氏将伐颛臾》:『不患贫而患不均。』3、<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4、<动>均匀地分布。《与陈伯之书》:『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5、<动>权衡;衡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6、<副>都;皆;全。《三元里抗英》:『均欲奋勇出城决战。』

苦:《申集上·草字部》《唐韵》康土切《集韵》《韵会》孔五切,□音□。《说文》大苦,苓也。《诗·唐风》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传〉苦,苦菜也。陆玑云:生田及山泽中,得霜甜脃而美。《谢灵运·山居赋》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又味也。《书·洪范》炎上作苦。《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又《集韵》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又患也。《前汉·贾谊传》非徒病肿,又苦□盭。又《类篇》急也。又《博雅》怅也。又《扬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为快,犹以臭为香,治为乱,反覆用之也。又去声。《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乗[音chéng]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又果五切,音古。恶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辨其苦良。〈注〉谓分别缣白之麤细。《齐语》辨其功苦。〈注〉功,牢也。苦,脃也。《史记·五帝纪》河濵器皆不苦窳。〈注〉苦,麤也。又音怙。地名。《史记·老庄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监,义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草作。

乐:《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五角切《集韵》《韵会》《正韵》逆角切,□音岳。《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书·舜典》夔,命女典乐,敎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礼·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又钟鼓、羽龠、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姓。《左传》晋大夫乐王鲋,《战国策》燕乐毅。复姓。《孟子》乐正裘。又《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正各切,□音洛。喜乐也。《通论》喜者主於心,乐者无所不被。《易·系辞》乐天知命。《孟子》与民同乐。又《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音疗。《诗·陈风》可以乐饥。毛音洛,郑音疗。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敎切。《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又《韵补》卢谷切,音禄。《太公·下略》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班固·东都赋》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又《唐韵》鲁刀切,音劳。《广韵》伯乐相马。一作博劳。考证:(《孝经》移风移俗,莫善于乐。)谨照原文移俗改易俗。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均:《丑集中·土字部》《唐韵》居匀切《集韵》《韵会》《正韵》规伦切,□音钧。《说文》平也。《诗·小推》大夫不均。《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法,均齐天下之政。《春官》军礼有五二日大均之礼,恤衆[音zhòng]也。又调也。《诗·小雅》六辔既均。又徧也。《易·说卦》坤为均。《庄子·寓言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循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又天子设四代之学,曰成均,见《礼·文王世子注》。又造瓦之具,旋转者也。董仲舒曰:泥之在均,惟甄者之所为。又乐器。《礼·乐记》乐所以立均。《尚书疏》堂上之乐,皆受笙均。堂下之乐,皆受磬均。《后汉·律正志》冬夏至,□八音,听五均。〈注〉均,长七尺,系以丝,以节乐音。又均服,戎服也。《左传·僖五年》均服振振。亦作袀。又地名。均,古麇国,在襄阳。《唐书·中宗纪》嗣圣元年,太后迁帝房州。又迁于均。又《集韵》王问切《正韵》禹愠切,□音韵。《说文先训》古无韵字,均即韵也。又与专切,音沿。《史记·夏本纪》均河海,通淮泗。《郑元曰》均读沿。又叶古顽切,音鳏。《韩愈·孟郊失子诗》问天生下人,薄厚胡不均。夫曰天地人,由来不相关。又通作钧。《书·泰誓》厥罪惟钧。又或作旬。《礼·内则》旬而见。《周礼·地官》均人公旬用三日。〈注〉均古通旬。别作□。考证:(《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法,钧齐天下之政。)谨照原文钧改均。(又地名。均,古麋国,在襄阳。)谨按春秋左传有麇国无麋国,麋改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