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三元及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yuán jí dì
成语简拼
SYJD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三元及第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三元及第”几个大字。

(2)戴家汇初中的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元及第”。

(3)凡凡写不出成语“三元及第”,导致期末考试仅仅考了97分。

(4)斐斐不会写成语“三元及第”的最后一个字。

(5)婧彬哥哥说了“三元及第”的成语典故。

(6)前往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时候,凯鹤大哥哥给桃叶和涵渝讲了『三元及第』的典故。

(7)一连三道茶,三段折子戏,全演的科举功名的内容,诸如商辂三元及第、梁灏八十八岁点状元之类。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渔《笠翁对韵》:『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分字解释

及第

及第:[jídì] 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及第。

三元

三元:[sān-yuán] 指科举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明代又指殿试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元:yuán 1、<名>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2、<形>为首的。《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诛。』3、<数>第一。《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4、朝代名(1271年1368年),开国君王忽必烈。5、<名>黑色。清朝避康熙帝的改『玄』为『元』。《治平篇》:『自此而元焉。』6、<名>天。《淮南子·原道》:『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7、<名>指帝王的年号。《〈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元本] (1)首要。(2)元代刊刻的书籍。[元妃] 诸侯的正妻。[元后] (1)远古帝王。(2)后世帝王的正妻。[元气] (1)道家称天地未开时的混浊之气。(2)生命活力。

及:jí 1、<动>赶上;追上。《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动>至;到;到达。《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3、<动>遭遇;遇到。《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4、<动>推及;涉及。《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5、<动>来得及。《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又] <名>指充足的应付时间。《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6、<动>赶得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7、<介>等到;到了。《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8、<介>趁着。《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9、<介>跟,与。《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10、<连>和,与。《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第:dì 1、<名>次第;次序。《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按照楚国的用人次序,我死后令尹司马的官职不是胜(人名)来继任还有谁呢?)2、<名>官僚和贵族的住宅。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出,驾而宿于朝房,旬而还第。』《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3、<名>科举考试的等级。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芋老人传》:『书生用甲第为祖国。』4、<副>但;只管。《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5、<副>只;仅仅。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6、<连>只是;但是。表示转折。《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7、词头。用在整数的前边,表示次序。《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郞,窈窕世无双。』《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第家] 世家。[第下] 对公侯大官的敬称等于『门下』、『阁下』。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元:《子集下·儿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愚袁切,音原。《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在人身则为体之长。《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又《尔雅·释诂》元,始也。又《广韵》长也。又大也。《前汉·哀帝纪》夫基事之元命。〈注〉师古曰:更受天之大命。又首也。《书·益稷》元首明哉。《前汉·班固叙传》上正元服。〈注〉师古曰:元,首也。故谓冠为元服。又本也。《后汉·班固传》元元本本。又百姓曰元元。《战国策》制海内,子元元。《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注〉古者谓人云善人,因善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又《公羊传·隐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左传注》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罗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辞也。君即位之一年称元,古之史皆然。书太甲元年维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为法也。又气也。《公羊传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又正月一日曰元日。《书·舜典》月正元日。〈注〉朔日。又諡法,行义悦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曰元。又姓。《韵会》左传,卫大夫元咺。又后魏孝文拓拔氏为元氏,望出河南。又《韵补》叶虞云切,音輑。《桓谭·仙赋》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夭矫经引,积气关元。《史记·叙传》庄王之贤,乃复国□。既赦郑伯,班师华元。◎按新、□□非文韵。考证:(《书·尧典》月正元日。)谨照原书尧典改舜典。

及:《子集下·又字部》《唐韵》其立切《集韵》《韵会》极入切《正韵》忌立切,□琴入声。《说文》逮也。从又从人。《徐曰》及,捕人也。会意。《广韵》至也。又《韵会》旁及,覃被也。《诗·大雅》覃及鬼方。《周颂》燕及皇天。又《增韵》连累也。《左传·隐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又兼与之辞。《左传·宣七年》与谋曰及。又《后汉·党锢传》张俭等八人为八及,言能导人追宗也。又《韵补》叶极业切。《诗·大雅》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第:《未集上·竹字部》《广韵》特计切《集韵》《韵会》《正韵》大计切,□音弟。次第也。《左传·哀十六年》子西曰: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注〉用士之次第。又但也。《史记·陈丞相世家》陛下第出伪游云梦。〈注〉第,且也,但也。又第宅。《前汉·高帝纪》为列侯者赐大第。〈注〉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位为通侯,居列东第。又复姓。《后汉·第五伦传》齐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有第五、第八等氏。又同弟。《说文》第本作弟,韦束之次第也。今为兄弟字。又《集韵》一曰顺也。又《韵会》旧注作苐,非。苐,草也。考证:(《史记·陈丞相世家》陛下第游云梦。)谨照原文第下增出伪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