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佛、道。※语或出《周书·卷五·武帝纪上》。『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语出《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三教九流』指宗教、学术的各种流派。亦用於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

三教九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jiào jiǔ liú
成语简拼
SJJL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三教九流

成语解析

成语释义

『三教』指儒、佛、道。※语或出《周书·卷五·武帝纪上》。『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语出《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三教九流』指宗教、学术的各种流派。亦用於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

成语用法

1、[义]指宗教、学术各种流派。[类]用在『各流各派』的表述上。[例](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涵,就是三教九流的诸家学说。(2)他虽博综古代典籍,依然无法尽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2、[义]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类]用在『各行各业』的表述上。[例](1)这一带正是龙蛇杂处的聚落,三教九流,无所不有。(2)我是个生意人,三教九流的朋友,我都得罪不起。(3)他这几年走遍五湖四海,交游之广,遍及三教九流。(4)这个大杂院住的是三教九流的人物,环境并不单纯。(5)四海之内,莫非兄弟;三教九流,尽是朋友。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九流三教、九流百家、九流十家、三姑六婆

关联成语

九流三教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2)《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3)《水浒传·第六九回》:『原来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

(4)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5)他虽博综古代典籍,依然无法尽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

(6)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涵,就是三教九流的诸家学说。

(7)这个大杂院住的是三教九流的人物,环境并不单纯。

(8)他这几年走遍五湖四海,交游之广,遍及三教九流。

(9)这一带正是龙蛇杂处的聚落,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10)我是个生意人,三教九流的朋友,我都得罪不起。

(11)四海之内,莫非兄弟;三教九流,尽是朋友。

(12)…来来往往,都想争夺此物。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也有绯袍象简在那里伸手的,也有胥吏隶…——清·李汝珍《镜花缘》

成语造句

(1)冰冰写不出成语“三教九流”的拼音。

(2)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三教九流”几个大字。

(3)假如你能——与三教九流为伍而独善其身,与王公贵族同行而不忘本色;

(4)建阿姨给旺旺和小朋友们讲述了“三教九流”的历史典故

(5)牌楼中学的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教九流”。

(6)认识各色各样的狗和三教九流的人,会使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7)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被偷过,从普通民众,到银行家,到大公司老板都是受害者。

(8)小娇不会写成语“三教九流”的最后一个字。

(9)一旦你深陷其中,就永不翻身,将受社会、网络上的三教九流要挟。

(10)一个人不能自卑,千万不要三教九流地划分什么层次,并把自己归为某个层次来限制自己的能量。

(11)…包括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各种人都纷纷参…

(12)…在与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中,养成…

(13)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14)“三教九流”后来是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旧社会中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15)执法者很难攻入,车到附近天文台便会通知逃走第二是那地方是三教九流瘾君子的聚集地。

(16)我这高朋满座,无一不是文人雅士;他那门庭若市,尽是三教九流。

(17)他虽博综古代典籍,依然无法尽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

(18)认识各式各样的狗和三教九流的人,会使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19)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涵,就是三教九流的诸家学说。

出处典源

成语典源

三教:※《周书·卷五·武帝纪上》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後,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後。以大将军、乐川公赫连达为柱国。诏曰:『尊年尚齿,列代弘规,序旧酬劳,哲王明范。朕嗣承弘业,君临万邦,驱此兆庶,寘诸仁寿。军民之间,年多耆耋,眷言衰暮,宜有优崇。可颁授老职,使荣沾邑里。』戊午,听讼於正武殿,自旦及夜,继之以烛。[注](1)沙门:胡语音译名。梵语作 Sramana。在印度泛指出家修苦行、禁欲、或因宗教的理由而以乞食为生的人。在中国则专指佛教的出家人。(2)道士:指信奉道教的人。 九流:《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虙羲画卦,书契後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篹《书》删《诗》,缀《礼》正《乐》,彖系大《易》,因史立法。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秦人是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着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注](1)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战国时秦灭六国後,秦王政统一天下,建都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因秦始皇专制独裁,二世皇帝残暴不仁,致使六国遗民纷纷起兵抗暴,後为刘邦所灭。(2)汉:朝代名。西元前206~西元220。自汉高祖刘邦灭秦起,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历时四百年余之久。因其间曾被王莽篡夺,後刘秀又将王莽消灭,重建汉室,故史称汉光武帝刘秀以前为『前汉』,以後为『後汉』。(3)刘向:西元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汉沛县人。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後因权臣专政,被废十多年。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成语典故

『三教九流』系由『三教』及『九流』二语组合而成。『三教』指儒、佛、道。语或出自《周书·卷五·武帝纪上》。北周武帝宇文邕,鲜卑人。生活节俭朴实,勤政爱民。在位期间(西元560~578),改革鲜卑旧俗,释放奴隶。当时因为社会动乱不安,许多人投身佛、道,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武帝却认为僧道不事生产、又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应该废除。於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这天,他召集大臣、沙门及道士等,讨论三教的好坏,结果儒教为先,道教第二,佛教最後。『九流』则是出自《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叙传是作者自叙家世、生平,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的文章,典源所录是《汉书》中为何收录〈艺文志〉的编纂旨趣。其内容略谓:自《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问世,没有被後人弘扬光大,反而是各种不同思想的理论学说相继出现。这些着作经过秦朝的焚书灾厄,到了汉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刘向为这些典籍分门别类,写成《别录》一书,而有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流的分别。後来『三教』和『九流』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三教九流』,用来指宗教、学术的各种流派。後亦用於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

分字解释

九流

九流:指先秦学术流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教:jiào 1、<名>教化;教育。《礼祀·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动>教导;教诲。《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又] <名>教诲;指教。《荆轲刺秦王》:『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3、<动>指示;指点。《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jiāo 1、<动>教授;传授知识技能。《孔雀东南飞》:『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2、<动>使;令;让。《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成] 教化成功。[教坊] 朝廷管理歌舞杂技的机构。唐初始设,至清代废除。[教化] 教育感化。

九:jiǔ 1、<数>九。2、<数>泛指多数或多次。《齐桓晋文之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九泉] (1)深渊。(2)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指阴间。[九天] (1)指天的中央和八方。(2)指天的最高处。(3)道家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九原] (1)山名,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为晋代卿大夫的墓地。(2)指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九州] (1)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具体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2)泛指中国。[九族] 九代家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身、子、子孙、曾孙、玄孙。《左传·桓公六年》注认为『九族』是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以及自己的同族。

流:liú 1、<动>水流动。《归去来兮辞》:『泉涓涓而始流。』2、<形>泛指流动。《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3、<动>时间的流逝。《祭妹文》:『则虽年光倒流。』4、<动>流浪;漂泊。《论贵粟疏》:『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5、<动>流放;放逐。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远方。《屈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6、<动>流传;传播。《尚书·泰誓》:『流毒下国。』7、<名>河流;水流。《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名>流派;派别。《后汉书·王充传》:『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9、<名>某一类人;同一类人。《卖柑者言》:『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宕] (1)放任;放荡。(2)流浪;漂泊。[流光] (1)闪耀的光。(2)逝去的时光。(3)光芒闪烁。[流眄] 流移不定地观看。[流辟] 淫邪;邪乱。[流冗] 流散;流离。[流俗] (1)世俗;流行的习俗。(2)俗人;世俗之人。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九:《子集上·乙字部》《唐韵》《正韵》举有切《集韵》《韵会》己有切,□音久。数也。《说文》阳之变也。《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列子·天瑞篇》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又算法曰九九。《韩诗外传》齐桓公设庭爎待人士,不至。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犹礼之,况贤於九九者乎。〈注〉若今九章算法。又《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又《史记·驺衍传》中国之外,有赤县神州者九。又九之为言多也。《公羊传·僖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言叛者衆[音zhòng],非实有九国也。宋赵鹏飞曰:会葵丘惟六国,会咸牡丘皆七国,会淮八国,犹汉纪谓叛者九起也。又阳九,戹也。《左思·吴都赋》世际阳九。〈注〉阳戹五,阴戹四,合为九。又姓。又复姓。《何氏姓苑》岱县人,姓九百,名里。又秦穆公时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马,见《列子》。又隷书防诈伪,凡纪数,九借用玖。《□绦曰》洪容斋五笔,九作久,阳数九为老久义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又《韵会》渠尤切,音仇。国名。《史记·殷本纪》九侯。〈注〉音仇。又《集韵》《正韵》□居尤切,音鸠。聚也。《论语》九合诸侯。《庄子·天下篇》禹亲操橐[音tuó]耜,以九亲天下之川。〈注〉九,读纠。纠合错亲,使川流贯穿注海也。九与鸠纠勼□通。

流:《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求切,音留。《说文》水行也。《尔雅·释言》流,覃也。〈疏〉谓水之流,必相延及。《诗·大雅》如川之流。又《尔雅·释诂》流,择也,求也。《诗·周南》左右流之。又下也。《诗·豳风》七月流火。又流漫无节制也。《礼·乐记》乐胜则流。又《书·禹贡》二百里流。《礼·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又放也。《书·舜典》流宥五□。又视不端谛曰流。《左传·成六年》郑伯视流而行速。又走也。《战国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阳。〈注〉谓走而自匿。又《周礼·冬官·玉人注》鼻勺曰流,凡流皆为龙口。又《前汉·食货志》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又《前汉·艺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阴阳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亲家流,农家流,小说家流,各有所从出,分九家。又流布也。《易·谦卦》地道变盈而流谦。又流转也。《礼·仲尼燕居》周流无不徧。又《张协·七命》倾罍一朝,流湎千日。〈注〉齐颜色,均衆[音zhòng]寡谓之流。又长流,官名。《颜之推·家训》名治狱参军为长流。又黄流,酒名。《诗·大雅》黄流在中。又双流,县名。《广舆记》属成都府。又《韵补》叶□如切,音闾。《陆云诗》乐奏声哀,言发涕流。唯愿君子,德与福俱。又叶力救切,音溜。《博□诗》悠悠建平,皇泽未流。朝选于衆[音zhòng],乃子之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