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加味治疗伪膜性肠炎38例临床研究

浏览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痛泻要方加味治疗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用中药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对照组(26例)口服甲硝唑治疗。疗程2周。观察患者止泻时间、腹痛改善、发热消失、停药1个月后复发例数、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止泻时间、腹痛停止、体温复常时间分别为(3.10±1.23)天、(2.26±1.05)天、(3.51±1.69)天与(5.57±1.74)天、(4.58±2.64)天、(4.38±2.76)天。总有效率两组分别为94.74%及69.23%。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复发病例分别为0例、1例与15例、7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药汤剂痛泻要方加味治疗伪膜性肠炎临床疗效优于甲硝唑。且具有安全、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痛泻要方;加味;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多见于应用抗生素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现已证实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引起,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1]。死亡率达10%~30%。西医治疗主要有甲硝唑、万古霉素、杆菌肽、消胆胺及支持疗法等,少数病例如出现肠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时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西医治疗复发率高达24%[2]。笔者运用传统方剂痛泻要方加味治疗伪膜性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内科学》第十版“伪膜性肠炎”的诊断标准。因本院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及细胞毒素检测尚未开展,故诊断必须具备:(1)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腹泻;(2)肉眼观察粪便排出斑片状伪膜;(3)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结肠黏膜覆有大小不一,散在斑点状黄白色或黄绿色伪膜;(4)排除其他腹泻。

1.2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病例全部为2001年5月~2006年3月的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18~87岁,平均61.21岁;病程5.2天~7个月;其中伴发热7例。对照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4~86岁,平均64.58岁;病程4.5天~6个月;伴发热8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停用抗生素 停用所有抗生素及抑制肠蠕动药物。

1.3.2 治疗组口服痛泻要方加味 药物组成:白术15g,白芍30g,陈皮10g,防风10g,黄芩15g,葛根30g,藿香10g,茯苓30g,广木香12g,苡仁30g,甘草5g,若恶心明显加苏叶10g;胃脘部嘈杂加吴茱萸6g;每日1帖。对照组口服甲硝唑0.2g,每日3次。

1.3.3 煎服法 每帖首煎加水400ml,沸后文火煎30min取汁250ml,二煎加水300ml,沸后文火煎25min后取汁200ml。两煎混合,共450ml。餐前1h口服150ml,每日3次。

1.3.4 疗程 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并随访1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观察项目及结果

2.1 临床表现 止泻时间、腹痛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不良反应病例数及复发病例数。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观察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腹痛腹泻消失,体温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纤维结肠镜检查仍有轻度炎性损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医务工作者。因“非典”期间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半月内曾先后静滴青霉素、口服琥乙红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交沙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呼吸道感染控制。但8天后出现腹痛腹泻。主要表现腹痛即泻,餐或饮后尤甚,泻后痛减。大便呈黄色水样便或黄色糊状便,用水冲后可见黄色斑片状伪膜,每日大便12~20次,每次量约5~250g。无发热。病程持续11天。腹泻期间曾先后口服黄连素、氟哌酸1周无效,后经大便常规、纤维结肠镜等检查诊断为“伪膜性肠炎”。遂以痛泻要方加味治疗2天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并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论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致伪膜性肠炎的发病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防病治病意识增强,滥用抗生素现象更是日趋严重。许多患者因一次生病遵医嘱用抗生素获效后,此后类似情况即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服药疗程、品种随不同的医院或不同的医师医嘱随意变更。发生伪膜性肠炎后由于医患双方对此缺乏认识,擅自加用抗蠕动剂、固涩剂等也较普遍。广谱抗生素应用后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A与细胞毒素B而致病。毒素B是很强的细胞毒素,是组织培养实验呈阳性结果的成因。伪膜性肠炎患者90%以上阳性[3]。

本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痛泻要方出于《丹溪心法》,是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代表方。临床治疗的主症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与现代医学的结肠应激反应增强相似。黄芩、葛根是治疗湿热泄泻代表方葛根芩连汤的主要药物。笔者考虑伪膜性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寒热错杂,腹痛即泻的特点故制定了本方剂。以痛泻要方抑肝扶脾,运用黄芩清热解毒,以葛根解肌清热,升阳生津。广木香理气行滞,苡仁健脾利湿。藿香增强防风的驱风之效。全方体现了抑肝扶脾,利湿清热,健脾止泻之功效。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本方治疗的优点方便、价廉、低毒、高效。止泻时间、腹痛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副反应及复发率等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本方法与西医治疗相比,无甲硝唑的胃肠反应,也不及万古霉素高昂的价格。更没有化学药物的毒副反应,且复发率低,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至于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减少结肠应激反应,调节胃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道异常菌群增生有关,其确切作用机理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伪膜性肠炎.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17-1619.

2 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0.

3 温加登,史密斯,贝内特.西氏内科学,第19版,第3卷.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5,3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