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茯苓的处方(二十二)

浏览

茯苓(别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甘;淡;平,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小编整理出含有茯苓的处方共1414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261~1320共60个。

处方1、羚羊角散

处方羚羊角屑1两,前胡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2两(去芦头),陈橘皮2两(汤浸),赤茯苓1两,马蔺子2两(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食噎。饮食不下,妨闷极甚。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2、丁香草果散

处方丁香1钱半(拣新辣者),草果3个(面裹煨,面裂为度),麦门冬半两(去心,汤洗),人参2钱,茯苓2钱半,半夏2钱(姜制),甘草2钱(炙),淡竹叶数叶。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虚发热及潮热。

用法用量分作6服,用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小儿加陈皮2钱(去瓤)。

摘录《洪氏集验方》卷三

处方3、大琥珀散

处方琥珀(研)2两,干姜(炮)3两,石苇(去毛)3两,滑石(研)3两,牡丹皮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芎䓖3两,石斛(去根)3两,续断3两,当归(切,焙)3两,远志(去心)3两,人参3两,牛膝(去苗)3两,桂(去粗皮)2两半,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焙)4两,松脂(炼了者)4两,牡蒙4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4两,荏子3升,松实(和皮用)3升,柏子仁3升,车前子1升,菟丝子(酒浸,别捣,焙)1升,庵(艹闾)子1升,枸杞子1升,胡麻子1升,芜菁子1升,麦门冬(去心,焙)1升,木通14两,蛇床子(炒)半升。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轻身益气,消谷能食,耐寒暑,驻颜,润肌肤,力倍常人。主虚劳脱营,真气不足,形体毁沮,四肢沉重,咽干口燥,饮食无味,远视,惊悸不安,五脏虚损,病从内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牛乳半盏,水1盏,同煎少时,和滓温热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4、桂心丸

处方桂(去粗皮)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赤石脂3分,黄连(去须,炒)1两,麦芽(炒)半两,陈曲(炒)半两,石斛(去根)半两,干姜(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裂,支皮脐)半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龙骨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气虚,飧泄不止,饮食不消,腹内雷鸣(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暖酒送下,米饮亦得,日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5、黄耆散

处方黄耆1两(锉),犀角屑2分,地榆2分(微炙),玄参3分,赤茯苓3分,当归3分,川芒消1两半,木香半两,连翘半分,甘草3分(生,锉),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部),栀子仁3分,川升麻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生痈肿,烦疼壮热,口干心燥,大小便涩滞。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6、黄耆汤

处方黄耆(锉)1两,桂(去粗皮)2两,丹参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干姜(炮)1两半,五味子(炒)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甘草(炙,锉)1两半,芎䓖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上焦虚寒,气短,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处方7、桂枝苁蓉汤

处方甘草1钱,桂枝3钱,芍药3钱,丹皮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橘皮3钱,肉苁蓉3钱。

功能主治肝脾湿陷,脂血郁腐之痢疾。

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温服。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后重,加升麻。

各家论述肝脾湿陷,脂血郁腐,法当燥湿疏木,而以苁蓉滋肝滑肠,尽行腐瘀为善;若结涩难下,须用重剂苁蓉,荡涤陈宿,使滞开痢止,然后调其肝脾。

摘录《四圣心源》卷六

处方8、大茱萸丸

处方吴茱萸半升,细辛半两,芍药半两,柴胡半两,旋覆花半两,黄芩半两,紫菀半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茯苓半两,干姜半两,桂心半两,附子(炮)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洗)半两,当归半两,(1方有前胡、干地黄、蜀椒,无柴胡、黄芩、桂心)。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气,时上抢心痛,烦渴,不得卧,面目恶风,悸掉,惕惕时惊,不欲饮食而呕,变发寒热。

用法用量每次3丸,食前服,1日3次。不知稍加。

注意忌生葱、羊肉、饧、酢物、桃、李、雀肉、猪肉、生菜、海藻、菘菜

摘录《外台》卷七引《范汪方》

处方9、调脾抑火汤

处方白茯苓2钱,黄连2钱,山栀仁2钱,白术2钱,陈皮1钱,黄芩1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脾气不足,心中不时嘈杂。

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时服。

摘录《玉案》卷四

处方10、大麝香丸

处方麝香1分,牛黄1分,藜芦(炙)1分,朱砂1分,蜀当归1分,茯苓1分,桔梗1分,鬼箭羽1分,金牙1分,乌头(炮)1分,桂心1分,吴茱萸1分,贯众1分,丹参1分,蜈蚣(去足,炙)2分,干姜2分,人参2分,虎骨2分,鬼臼半分,芍药1分半,雄黄1分半,巴豆20枚(去心皮,熬),蜥蜴半枚(炙)。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年心痛,尸注蛊毒,症癖气乘心,两肋下有块,温瘴毒气,精魅邪气,或悲或哭,蛇蝎蜂等所螫。

用法用量以饮下3丸。至辰时下利。若不利,热饮投之,即利,2-3行后,饮冷醋止之,即定。然后煮葱食之,勿食冷水。明日依前服之,永愈。蛇蝎蜂螫,取1丸研破,和醋涂之。

注意忌热面、生菜、柿子、梨、狸肉、生血物、猪肉、生葱、芦笋。

摘录《外台》卷十三引《近效方》

处方11、黄耆散

处方黄耆1两(锉),白茯苓1两,当归1两,牛膝1两(去苗),五味子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熟干地黄1两,白芍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小腹里急,少气羸弱,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处方12、调和大补羹

处方大米、小米、糯米、苡仁米、莲肉、芡实、山药、白茯苓各等分,白糖少许。

制法炒熟呈黄色,为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白滚汤和羹食之。

摘录《鲁府禁方》卷一

处方13、麻黄散

处方人参、茯苓、黄耆(蜜炙)、龙骨、牡蛎(煅)、麻黄根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盗汗日久,口干烦渴,消瘦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半盏,加生姜、大枣,煎至3分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

处方14、桂心散

处方桂心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射干1两,赤茯苓1两,木香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气噎极甚,咽喉胸膈壅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15、黄耆散

处方青皮、陈皮、黄耆、茯神、厚朴、茯苓、诃子、砂仁、丁香、木香、甘草、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疳证。身体潮热,烦躁不可安卧,饮食不进,小便如泔,头面赤色。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加生姜1片,煎,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三八○

处方16、黄耆散

别名麦门冬汤

处方黄耆1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桑根白皮1两(锉),知母3分,栝楼根3分,黄连1两(去须),石膏2两,葛根半两(锉),赤茯苓半两,地骨皮半两,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麦门冬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

处方17、黄连消暑丸

处方消暑丸(半夏、茯苓、甘草)1两,黄连2钱。

功能主治伏暑烦渴而多热痰。

摘录《医方集解》

处方18、调中和胃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扁豆1钱,茯苓2钱,甘草4分,陈皮4分,干姜4分,山药1钱5分。

功能主治产后呕吐,服安胃行血汤与加味六和汤而胃和呕止痛止,但气血不行,食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女科秘要》卷六

处方19、楮实子丸

处方楮实子1斗(以水2斗,熬成膏),白丁香1两半,茯苓3两(去皮)。

制法上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洁净腑。主水气鼓胀。

用法用量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

注意忌甘苦酸。

摘录《保命集》卷下

处方20、鹿角胶汤

处方鹿角胶(炙燥)1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处方21、桔梗散

处方桔梗(去芦头)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贝母(煨微黄)半两,紫苏茎叶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天门冬1两(去心),赤茯苓1两,麻黄2分(去根节)。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肺壅咳嗽,喘急不食。妇人风寒咳嗽。

用法用量《广嗣纪要》有杏仁,无贝母。

注意忌食鲤鱼。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22、解交散

处方茵陈1钱,升麻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葱白汤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九

处方23、健脾肥儿丸

处方人参5钱,黄耆(蜜水炒)1两,神曲(炒)2两,山楂肉2两,白扁豆(炒)1两,白术(米泔水浸,炒)1两,白茯苓1两,山药1两,甘草6钱,白芍(酒炒)6钱,地骨皮6钱,川黄连3钱,当归8钱,百合8钱,橘红5钱,陈皮5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痧后失调,体瘦气虚,或成疳疾,或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开水化服。

摘录《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处方24、羖羊角饮

处方羖羊角(镑)1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栀子仁(炒)1两,牡丹皮1两,黄芩(去黑心)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蔷薇根皮1两,大黄(炒)1两,防己2两,胡黄连半两,甘草(炙)3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健忘多惊,大便难,口中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半分(拍破),盐豉40粒,同煎1盏,去滓,更入淡竹沥少许,搅令匀,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处方25、麻黄汤

处方麻黄(去根节)2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独活(去芦头)2两,秦艽(去苗土)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研)30枚,白术3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干姜(炮)1两,防风(去叉)1两,防己1两,芎䓖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脚气。两脚疼痛,麻痹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近晚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处方26、理脾和胃除湿膏

处方党参1钱5分,生于术1钱5分,茯苓3钱,薏米3钱(生),莲肉3钱,炒谷芽2钱,陈皮1钱,香附1钱(炙),当归2钱(土炒),枸杞子2钱,白芍1钱5分(炒),生地2钱。

功能主治理脾和胃。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浓汁少兑炼蜜为膏。每服2钱,白开水冲下

各家论述本方虽重在理脾和胃,但寓八珍汤之意,惟因中州湿滞,故去甘草;因川芎辛温升散,光绪帝素体阴虚,故减去以防耗阴。并佐以薏米淡渗除湿之品,复加枸杞子滋补肝肾,亦属顾本之意。惟香附性虽和平,但苦燥亦能耗气,抑或因光绪帝精神不快,而以是药疏理肝气郁滞之故。综观方意,当为通补并行之方,功力和缓,宜于久服。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27、萆薢散

处方萆薢1两,人参1两(去芦头),细辛1两,牛膝1两(去苗),酸枣仁1两(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羚羊角屑1两,独活1两,赤芍药1两,黄芩1两,茵芋1两,麻黄1两(去根节),葛根1两(锉),汉防己1两,桂心1两,赤茯苓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芎䓖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肝风。四肢拘挛急痛,不可转侧。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忌鸡、猪、鱼、蒜。

摘录《圣惠》卷三

处方28、丁香散

处方丁香1分,桂心1分,白术1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高良姜1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羸瘦,脾胃虚冷,四肢不和,少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大枣1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29、避邪丹

处方人参1两,赤茯苓1两,远志1两,鬼箭羽1两,石菖蒲1两,白术1两,苍术1两,当归1两,桃奴5钱,雄黄3钱,朱砂3钱,牛黄1钱,麝香1钱。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龙眼大,飞金为衣。

功能主治邪祟疫疠,精魅蛊惑诸病。

用法用量每服1丸,临卧木香汤送下。更以绛囊盛5-7丸,悬床帐中,诸邪不敢近。

摘录《鸡鸣录》卷四

处方30、理饮汤

处方于术4钱,干姜5钱,桂枝尖2钱,炙甘草2钱,茯苓片2钱,生杭芍2钱,橘红1钱半,川厚朴1钱半。

功能主治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

注意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各家论述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用厚朴者,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用橘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僣,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

临床应用1.痰饮:一妇人,年三十许,身形素丰,胸中痰涎郁结,若碍饮食,上焦时觉烦热,偶服礞石滚痰丸有效,遂日日服之,初则饮食加多,继则饮食渐减,后则一日不服,即不能进饮食,又久服之,竟分毫无效,日仅一餐,进食少许,犹不能消化,且时觉热气上腾,耳鸣欲聋,始疑药不对证,求愚诊治,其脉浮大,按之甚软。愚曰:此证心肺阳虚,脾胃气弱,为服苦寒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证脉象如斯也。拟治以理饮汤。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再用热药。愚曰,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药,况又些些用之,病重药轻,宜其不受。若拙拟理饮汤,与此证针芥相投,服之必无他变。若畏此药,不敢轻服,单用干姜五钱试服亦可。病家依愚言,煎服干姜后,耳鸣即止,须臾觉胸次开通,继投以理饮汤,服数剂,心中亦觉凉甚,将干姜改用一两,又服二十余剂,病遂除根。2.发搐:邑韩蕙圃医学传家,年四十有四,偶得奇疾。卧则常常发搐,旋发旋止,如发寒战之状,一呼吸之间即愈,即不发搐时,人偶以手抚之,又辄应手而发。自治不效,广求他医治疗皆不效。留连半载,病势浸增。后愚诊视,脉甚弦细,询其饮食甚少,知系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血虚不能荣筋,气虚不能充体,故发搐也。必发于卧时者,卧则气不顺也。人抚之而辄发者,气虚则畏人按也。授以理饮汤方,数剂,饮令加多,搐亦见愈。二十剂后,病不再发。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处方31、黄耆八珍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砂仁、沉香炒)、黄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劳力或看书着棋,久坐而致脊骨疼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处方32、宽缓汤

处方柴胡2钱,茯苓2钱,当归3钱,白芍5钱,甘草1钱,苏叶1钱,黄芩1钱,竹叶30片。

功能主治少阳之气不和,胸中胀急,烦闷不安,上不能食,下不能出,大小便窘迫之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五

处方33、柴胡人参散

处方柴胡(去芦)、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青皮《去瓤》、桔梗(去芦)、麦门冬(去心)、川芎、白芍药、甘草(炙)、桑白皮、升麻各等分。

功能主治肌热盗汗。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1钱,水1盏,煎至7分,食后温服。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五

处方34、大补丸

处方黄耆(炙)2钱,人参2钱,白术2钱,白茯苓2钱,甘草(炙)2钱,当归(酒洗)2钱,川芎2钱,白芍(酒炒)2钱,半夏(泡)2钱,陈皮2钱,川乌(炮)3分。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

功能主治补脾行痰。主脾胃虚弱,痰涎流注经络,瘫病在右,手足缓而不能举。

用法用量姜汤送下。更灸曲池、三里、绝骨、肩髃各二七壮;若口眼逆向一边者,灸颊车穴,左灸右,右灸左。

摘录《育婴秘诀》卷二

处方35、海桐皮散

处方海桐皮1分(锉),羌活3分,羚羊角屑3分,独活3分,防风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当归3分,赤芍药3分,石斛1两(去根,锉),牛膝1两(去苗),赤茯苓3分,酸枣仁3分(微炒),槟榔1两,生干地黄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脚气疼痛,皮肤不仁,筋脉缓弱,不能行履。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36、干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2两,青竹茹1两,鸡苏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玄参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心脾虚热,喉中有疮,连舌根肿,涕唾,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处方37、黄芩汤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心)2两,淡竹茹3分,羚羊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研)3两。

制法上药各为末。

功能主治风邪,心热,神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半,去滓,下朴消1钱匕,食后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

处方38、柴胡散

处方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39、栝楼根散

处方栝楼根半两,白茯苓半两,知母半两,黄芩半两,地榆半两(微炙,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3分(去芦头),黄柏半两(微炙,锉),赤石脂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体瘦,口干烦躁,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40、大增力丸

处方大肉苁蓉(酒洗,去鳞甲)4两,土茯苓4两,川牛膝1两,当归1两,大鳝鱼重2斤者(炙干)。

制法上为末,以黄精自然汁为丸服。

功能主治服之气力倍增。

用法用量口服。

摘录《集验良方》卷二

处方41、干地黄散

处方生干地黄5斤,苁蓉8两,白术8两,巴戟天8两,麦门冬8两,茯苓8两,甘草8两,牛膝8两,五味子8两,杜仲8两,车前子5两,干姜5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食后酒送下,1日3次。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以肾气不能流布中外而腰痛身重,阴痿阳绝,故用地黄、牛膝、五味滋阴,苁蓉、巴戟、杜仲助阳,干姜、白术、甘草固本,麦冬、茯苓、车前治标,滋培气化以资通调之力。

摘录方出《千金》卷十九,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处方42、健脾丸

处方白术1两(土炒),茯苓1两,人参3钱,木香3钱,神曲5钱,山药5钱,米仁5钱,楂肉1两,广皮5钱,扁豆5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脾疳。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健脾散”。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处方43、黄耆散

处方黄耆1两,牛膝3分,白术3分,陈橘皮3分,人参3分,桂心3分,白茯苓3分,白芍药3分,当归3分,麦门冬1两,五味子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手足烦疼,羸瘦困乏,两胁里急,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九

处方44、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木通(锉)3分,升麻半两,羚羊角(镑)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桑根白皮(锉)3分,大黄(锉,炒)半两,马蔺根1两,朴消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毒气上冲,喉中痛,闷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处方45、大效黄耆汤

处方绵黄耆(打扁,2寸许,切,以汤炮蜜1大匙,浸半日,控干,焙黄色)1两,官桂8钱(去粗皮,不见火),川当归(用生地黄汁浸,焙干,汁多尤妙),白芍药(以童子小便浸少时,焙干)1两,败龟壳1两(蘸醋炙,并黄色用),茅花8钱(生用),人参8钱(紫晕者,焙干),大蓟1两(旋取微焙用),白茯苓8钱(米泔净去红丝,焙干),蒲黄半两(银器中炒墨紫色用),伏龙肝半两,甘草1分(炙)。

功能主治诸血妄行。

用法用量每服5钱,用酒小半盏,煎9分,放温,并3服妙。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引《卫生家宝》

处方46、桂辛汤

别名桂心汤

处方桂(去粗皮)2两,细辛(去苗土)2两,干姜(炮)2两,人参(去芦)2两,白茯苓(去皮)2两,甘草(炙)2两,五味子3分,陈皮(去白)3分,白术3分,半夏(汤浸洗7遍,细切如豆,不捣)3分。

制法除半夏外,上为粗末,再同拌匀。

功能主治下痰饮,散风邪,止涎嗽,聪耳鼻,宣关窍,利咽膈,清头目,解冒眩,进饮食。

用法用量桂心汤(《普济方》卷一六四)。

摘录《百一》卷五引邓左亟方

处方47、大补益母丸

别名大补丸

处方益母草8两(用上截),香附2两(7制),嫩黄耆3两(蜜炒),人参2两(去芦),白术3两(土炒),白茯苓2两(蒸透),炙草2两,当归身3两(俱酒洗),白芍2两(酒炒),陈皮2两,熟地3两,砂仁2两(炒)。

功能主治调经安胎。主虚损而经候不调,或因虚损而经闭不行,或因虚损而吐衄崩带,或因虚损而小胎不稳,或因虚损而产后多疾。

用法用量为丸服。经不调,龙眼肉、炒枣仁、去心莲子煎汤送下;经闭,炒桃仁,炒红花煎汤送下;下血,生地、炒芩、丹皮煎汤送下;小胎不稳,炒芩、陈皮(去自)、苏梗煎汤送下,俱4、5分为率;产后恶露未净,腹中心硬疼,先用黄酒服救产丸,下净瘀血,继服此丸;若无恶露,多服此九,补虚为主;感寒,加生姜;发热,加童便。

摘录《履霜集》卷二

处方48、大腹皮散

处方大腹皮5枚,赤茯苓1两,前胡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半两,汉防己半两,木香1两,槟榔半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息贲气,腹胁胀满,喘急咳嗽,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49、疮疖汤

处方生地15g,甘草9g,白蔹9g,土茯苓15g,入地金牛6g,甘菊9g,苦参6g,土兔冬6g,地肤子9g。

功能主治疮疖。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处方50、调中汤

处方人参5分,白术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莲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姜汁、炒)5分。

功能主治和脾胃,止吐泻,正气温中。主小儿慢惊。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

处方51、柴胡汤

别名柴胡饮

处方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桔梗(炒)1两,木通(锉)1两,芍药半两,鳖甲(去裙襕,醋蘸,慢火炙令黄色)半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症癖气胀,腹痛,胁肋胀满,不思食饮。

用法用量柴胡饮(《原书卷七十三)。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处方52、罢搐丸

处方黑附子1两,白茯苓1两,蝎1两,白附子1两,僵蚕1两,天南星1两,人参2钱,花蛇1钱,天麻7钱,乌蛇4钱,朱砂6钱,青黛4两,脑麝各少许,水银(与黑铅各等分,一处火上熔结成砂子)1分。

制法上用石脑油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天钓。

用法用量每用1丸,急惊风,金银薄荷汤送下;慢惊风,烧青竹沥油化下。慢惊,去水银砂子、龙脑。

摘录《幼幼新书》卷九引陶善化方

处方53、理中安蛔汤

处方人参中、白术中、干姜上、茯苓中、乌梅3个,花椒。

制法加生姜,水煎服。如合丸药,用乌梅浸烂蒸熟,捣如泥,入前末药再捣如泥。

功能主治温扶脾土,去虫。主蛔厥,手足冷而吐蛔。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准绳·伤寒》引作“理中安蛔散”。本方炼蜜为丸,名“理中安蛔丸”(见《医方集解》)。《回春》本方用量:人参七分,白术、茯苓等各一钱,乌梅一个,花椒一分,干姜五分。手足冷,加附子;有呕,加陈皮。半夏;吐蛔未止,加黄连、苦楝根皮、细辛。

各家论述1.《伤寒全生集》: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盖蛔得甘则动于上,得酸则静,见苦则安,得辛辣则头伏于下也。2.《成方便读》:夫腹痛一证,固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其为虫积者尤多,以其饮食不节,生冷过度,脾胃阳气薄弱,不能运化精微,蕴酿而成虫积矣。自有病证可征,急用理中,温理中脏,复其健运之职,而杜其生虫之源,加入川椒、乌梅大辛大酸之品以杀之。用蜜丸者,使之易入虫口,以缓椒、梅之急耳。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四

处方54、柴胡散

处方柴胡6分,半夏6分,人参6分,茯苓6分,白术5分,枳壳5分,黄橘皮4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鸡峰》卷十七

处方55、滑石通淋散

处方赤茯苓8分,泽泻8分,木通8分,黄连8分,猪苓8分,白术、瞿麦、山栀子、车前子各等分,滑石4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产后因血热积于小肠,经水不利,恣食热毒之物而成小便紧涩不通者。

用法用量加灯心12茎,水煎,空心热服。

摘录《济阴纲目》卷十四

处方56、胡蜣螂

处方胡蜣螂2个(去翅足,微炒),赤芍药1分,柴胡半两(去苗),熊胆半分(细研),鳖甲1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1分,紫菀1分(洗去苗土),甘草1分(炙微赤,锉),人参1分(去芦头),生姜半分(切,烧灰),麝香1钱(细研),蛇黄1分(细研),牛黄1分(细研)。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骨热,黄瘦不食,多卧。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温水调下,1日3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57、调中汤

处方白术、茯苓、当归、黄耆、木香、广皮、甘草。

功能主治脾气损伤。气胀咽满,噫气,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黄喘咳,肿胀脾泄,脉右关细软。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58、调中汤

别名调中散

处方白术2两,干姜(炮)2两,当归(切,焙)2两,人参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桂(去粗皮)1两半,五味子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心掣,胸中少气,善咳善泄。

用法用量调中散(《宣明论》卷一)。

各家论述《古方选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开太阳;以参、术、炙草阖阳明;而独倍加桂枝,佐以当归、赤苓、炙草,是不独治三焦,意专重于荣养心阳,以安动掣,则咳泻自止,其义高出千古。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处方59、调胃散

处方人参3钱,白术2钱半,甘草(炙)1钱,白茯苓1钱,罂粟子1钱,白附子半分,藿香半钱,丁香半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积热。

用法用量服桃枝丸取积热后用此方。

摘录《准绳·幼科》卷三

处方60、黄耆汤

处方黄耆(细锉)1两,栝楼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甘草1两,黄连(去须)1两,知母(锉,焙)1两,生干地黄(焙)1两,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锉,焙)1两,石膏(煅赤)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气虚燥渴引饮。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