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旱柳叶的处方

浏览

旱柳叶[别名河柳、言叶柳、小叶柳(《中国经济植物志》)],味微苦。性寒。散风,祛湿,清湿热。治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本文介绍了含有旱柳叶的处方8个。

处方1、黑膏汤

处方生地1两,淡豆豉3钱(盐水炒),河柳3钱(砂糖炒)。

功能主治伤温鼻衄,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温邪内发,营阴暗伤,故鼻衄不止,天癸适来适断焉。淡豆豉发少阴之汗;河柳散营分之邪;生地壮水制热以止血衄也。水煎,温服,使邪热外解,则营血内和而血室宁静,经脉蓄泄有权,何有衄血不止,天癸适断之患乎。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处方2、理营疏肺饮

处方当归3钱,赤芍1钱半,前胡1钱半,苏子3钱(炒),杏仁2钱(去皮),枳壳1钱半(炒),桔梗8分,茯苓1钱半,甘草8分(炙),西河柳3钱(糖拌炒)。

功能主治临经寒热咳嗽,脉浮涩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肺受风寒,寒热而天癸适来适止,是血亏邪盛,而肺气上逆,故咳嗽胸满,或发痧疹焉。前胡疏肝降气以散风寒,枳壳泻气宽胸以调肺胃,苏子散瘀止咳,杏仁降气疏痰,当归养血以荣经脉,赤芍泻邪以化血滞,茯苓散湿以清治节,桔梗清咽以利胸膈,甘草生用缓中以泻邪热,河柳糖炒解表以清血室也。水煎,温服,使血脉融和,则邪自外解,而痧疹无不透,寒热无不解,何咳嗽胸满之不除哉。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处方3、柽叶葛根

处方西河柳、前胡、葛根、荆芥穗、贝母、元参、知母、麦冬、甘草。

功能主治麻疹,邪热壅于肺,发热而喘者。

用法用量原书用本方治上症,去甘草。

摘录《麻科活人》卷三

处方4、柽叶散

别名独圣散

处方西河柳。

制法青茂时采叶,晒干,为末。

功能主治发热6-7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者。

用法用量独圣散(《麻科活人》卷二)。

摘录《准绳·幼科》卷六

处方5、参贝散

处方沙参1钱,贝母1钱,桔梗1钱,西河柳2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清金养肺。主痘后出麻疹。

摘录《麻疹全书》卷三

处方6、小儿金丹片

处方朱砂80g 橘红40g 川贝母40g 胆南星30g 前胡30g 玄参30g 清半夏30g 大青叶30g 关木通30g 桔梗30g 荆芥穗30g 羌活30g 西河柳30g 地黄30g 枳壳(炒)30g 赤芍30g 钩藤30g 葛根20g 牛蒡子20g 天麻20g 甘草20g 防风20g 冰片10g 水牛角浓缩粉10g 羚羊角粉5g 薄荷脑0.1g

性状为暗红色的片;气辛,味苦。

炮制以上二十六味,除薄荷脑外,冰片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川贝母、天麻、胆南星粉碎成细粉;与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朱砂粉末配研,过筛,混匀;荆芥穗、橘红、羌活、前胡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甘草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将上述混合粉末及辅料适量加入浓缩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制成颗粒,干燥。再加入冰片、薄荷脑及荆芥穗等挥发油,混匀,压片,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痰火内盛,发热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呕吐,高热惊风。

用法用量口服,周岁一次2片,周岁以下酌减,一日3次。

规格每片重0.3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7、桑防白膏汤

处方桑叶 防风 豆豉 牛蒡 桔梗 前胡 杏仁 土贝 人中黄 霍石斛 西河柳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清热解毒。治喉痧。痧透喉宽,脉转洪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家训》卷四

处方8、竹叶柳蒡汤

处方西河柳15克 荆芥穗 蝉蜕 薄荷 甘草 知母(蜜炙)各3克 炒牛蒡子 葛根各4.5克 玄参6克 麦门冬9克 竹叶30片

功能主治透疹解毒,清宣肺胃。治痧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西河柳、牛蒡子、竹叶为君,辛凉宣透,清热开泄,解肌发表;蝉蜕、薄荷、葛根、荆芥为臣,辛透泄热,解表祛风;知母、玄参、麦冬为佐,清热解毒,滋阴凉营;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同用,能解肌透疹,故治痧疹透发不出者。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中医方剂学》补。

摘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