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

经开垦耕种的土地。中国古代有“已耕者为田”之说。甲骨文字中有“公式 符号”,形象地说明农田是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及沟洫分割而成。农耕使人类摆脱了采集、狩猎经济,农田就是农耕的产物。

农田的分布一般受水分、温度、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尤以水分的影响最大。因此世界上的农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较充沛、或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 250毫米地区农田较少。中国的农田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即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自东北斜贯西南一线的东南部。该地区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是中国的主要农作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渐由平地、河谷滩地向高坡地、台地、高原发展。根据地貌,中国的农田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梯田

在丘陵山地为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的农田。大多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及南方丘陵山区(见梯田)。

坝地

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里,采用筑坝修堰等方法拦截泥沙淤出的农田(见坝地)。

平坝田

位于山间盆地中部、开阔河谷的河漫滩与阶地,或湖滨冲积平原上的农田。一般地势平坦、田块完整、灌溉条件较好、土质肥沃,是中国南方稻田集中地区。

冲田

位于丘陵或山间较狭窄的谷地上的农田。一般由沟谷头顺天然地势向开阔平坝河谷呈扇形展开,是南方丘陵山区的重要农田。

圩田

在江湖冲积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旱时可开闸引水灌溉;涝时则关闸提水抽排(见圩田排水)。

条田

为利于耕作、田间管理和轮作换茬以提高土壤肥力,在农田内部划分成的若干长方形田块。一般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田块,它是农业生产中人畜及机械作业的基本单位,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小单元。因此,在规划条田时,需根据地形、土壤、灌溉、排水、机耕、防风、作物种类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见耕地规划)。

水田

筑有田埂,可以经常蓄水,用以种植水生作物的农田。因天旱暂时改种旱作物或实行水旱轮作的农田,仍视作水田。

水浇地

有水源及灌溉设施,能进行灌溉的农田。在农业生产上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改旱地为水浇地,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栽培作物的农田。

台地

高出地面、四周有沟、形如台状的田块。修筑台地是一种除涝、治碱的土地改良工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易涝易碱地区,在田间开挖沟洫,利用挖沟的土垫高田面,并可降低地下水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