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蓝

概况

异名:芥蓝菜(《南方通称》)。

基源: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芥蓝的根及茎叶。

原植物: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

历史:芥蓝始载于《农政全书》,云:“芥蓝,芥属也,叶色如蓝,故南人谓之芥蓝”。后又见于《植物名实图考》,书中载“《岭南杂记》:芥蓝甘辛如芥,叶蓝色……”。按上述及后者所附之图,实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有粉霜。茎直立,高30~100cm,具纵棱并有分枝。基生叶粉绿色,质厚,近卵形或近圆形,长10~15cm,不分裂或在叶基具小裂片,叶缘具微小不整齐裂齿;叶柄长3~8cm;茎生叶卵形或卵圆形,长5~10cm,边缘波状或有不规则的锯齿,基部耳状,沿叶柄下延,叶柄两侧常有稀疏的裂片;茎上部叶长圆形至椭圆形,长8~15cm,宽2~4cm,不分裂,边缘具钝圆齿或全缘,基部略宽,近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直立,开花时渐向上延伸;花柄长1~2cm;花大,萼片4,披针形,绿色,长5~7mm,宽2~3mm,边缘膜质透明;花瓣4,白色或乳黄色,瓣片长圆形或长倒卵形,长2~2.5cm,宽5~7mm,有显著脉纹,顶端全缘或微凹,基部渐狭成爪;雄蕊4长2短,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略短,柱头头状。长角果圆柱形,长5~8cm,顶端具喙;果梗长2.5~3.5cm,斜向着生。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mm,红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9页.图403)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向阳、排水良好而肥沃疏松的土地。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广为栽培供蔬食。

化学性质

全草含少量槲皮甙(Quercitrin)和维生素K[1],还发现有淀粉样蛋白(Amyloid),一种具有高度分枝的多糖[2],一种12S球蛋白[3]。尚分离到羰化呋喃(Carbofuran)和3-羟基羰化呋喃(3-Hydroxycarbofuran)[4]

附 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芸香甙[5]、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生育酚(Tocopherol)[6]、2-脱氢菜油甾醇(2-Dehydrocampesterol)[7]、24-甲基胆甾-5,E-22-双烯-3β-醇[8]、硫代异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s)以及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9]、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天冬氨酸(Asparagic acid)[10]。种子中还含有棕榈油酸(Palmitoletc acid)、硬脂酸亚油酸、油酸、亚麻油酸、花生酸芥子[11]

参考文献

[1] CA 1959;54:26276。
[2] Carbohydr Res 1971;17(1):97。
[3] CA 1970;74:9645Z。
[4] CA 1980;93:93605j。
[5] CA 1960;54:21337h。
[6] CA 1960;55:3744a。
[7] PhytochemiStry 1983;22(8):1830。
[8] J.Am Oil Chem Soc 1982:59(12):521。
[9] CA 1982;97:20718w。
[10] CA 1977;88:73221z。
[1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47。

药性

性味:根:辛,平。

功效:根:解毒,清咽,平喘。 茎、叶:散积痰。 叶、种子:消食积,解面毒。

主治:根:喉痛,气喘,风热感冒,并用于预防白喉。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