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

概况

基源: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稻的茎与叶。

原植物:稻Oryza sativa L.

余项参见“再生稻”条。

化学性质

叶含色素:新黄质(Neoxanthin)、似花药黄质(Antheraxanthinlike)、蝴蝶黄梅素(Violaxanthin)、叶黄素(Lutein)[1]。茎、叶含还原糖、蔗糖[2]、多糖[3]

参考文献

[1] CA 1963;58:1722a。
[2] CA 1928;22:19937
[3] CA 1966;65:12558f。

药性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甘,平。” ②《纲目》:“辛、甘,热。”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效:宽中,下气,消食积

主治:噎膈,反胃,食滞,泄泻,腹痛,消渴,黄疽,白浊,痔疮,烫伤。 ①《本草拾遗》:“主黄病身作金色,煮汁浸之。” ②《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温中,止泻,消牛马肉积宿食,小儿乳食结滞,肚腹疼痛。稻草节,走周身经络,治痰火疼痛。” ③《本草再新》:“走经络,利肠分,宽中益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0g;或烧灰淋汁澄清。外用:煎水浸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摘元方》:“治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200ml,隔绢淋汁3次,取汁,入丁香1枚,白豆蔻半枚,米50g,煮粥食。”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反胃:秈秆烧灰淋汁温服,令吐,盖胃中有虫,能杀之也。” ②《滇南本草》:“治食牛肉伤食,胸口嘈杂,呕吐恶心,胸口胀满微痛,不思饮食,面皮黄瘦,腹饥倒饱,食后哽食膨胀:稻草15g,沙糖3g,水煎服。” ③《滇南本草》:“治小儿饮食伤脾,久泻不止:糯谷草9g,煎服。久泻者加真淮药6g。” ④《世医得效方》:“治消渴饮水:取稻穰中心烧灰,每以汤浸1合,澄清饮之。” ⑤《卫生易简方》:“治汤火伤疮:稻草灰冷水淘7遍,带湿摊上,干即易,若疮湿者,焙干油敷。” ⑥《医方摘要》:“解砒石毒:稻草烧灰淋汁,调青黛9g服。” ⑦苏医《中草药手册》:“治传染性肝炎:糯稻草、蒲公英各60g,水煎服。” ⑧苏医《中草药手册》:“治稻田皮炎:稻草、明矾各等量。先将稻草切碎加水煮沸30分钟,应用前10分钟再加入明矾,外洗。”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稻穰煮治作纸,不可贴疮,能烂肉。按《江湖纪闻》云,有人壁虱入耳,头痛不可忍,百药不效,用稻秆灰煎汁灌入,即死而出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