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关门

概况

异名:蛇退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闭门草(《福建民间草药》),铁马鞭(《江西民间草药》),蛇跨皮(《四川中药志》),化食草(《闽东本草》),铁扫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夜闭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石青蓬(《上海常用中草药》),穿鱼串、布鱼草(《云南中草药》)。

基源:为豆科胡枝子属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全草及根。

原植物: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Dum.-Cours)G.Don(Lespedeza sericea Miq.),又名绢毛胡枝子,老牛筋(《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本品始以铁扫帚名载于《救荒本草》,云:“其生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苗高三四尺,叶似苜蓿叶而细长,又似细叶胡枝子叶而短小,开小白花,其叶味苦。”《植物名实图考》卷十载:“野鸡草、江西、湖南坡埠多有之,长茎细叶,如辟草,秋时叶际开小黄花,如豆花而极小,与叶相间,宛如雉尾,湖南谓之白马鞭。”以上本草记载与今之铁扫帚相同。而《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一的铁扫帚则非本种。

形态:直立小灌木,高30~100cm,分枝被白色短柔毛。托叶条形;小叶3,长圆形,长1~3cm,宽0.2-0.5cm;先端截形,微凹,具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白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约1cm,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2~4,无关节,花无瓣,簇生于叶腋;小苞片2,狭卵形,着生于萼筒下;花萼浅杯状,萼齿5,披针形,被白色短柔毛;花冠白色至淡红色;旗瓣长约0.7cm;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稍长于旗瓣。荚果狭小,无柄,长约0.3cm,微被柔毛。花期6~9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64页.图2657)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荒地或路边。分布于吉林、辽宁、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栽培:适应性较强,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都可栽培。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深2~3cm,每穴播种约10粒。播后覆盖草木灰及细土。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分次间苗,每穴留苗4~5株。生长期中,经常除草,并用人畜粪水追肥2~3次。栽培3~4年后,须翻蔸,换地另种。

化学性质

根含生物碱、松醇(咳宁醇,Pinitol)、甙类、鞣质[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7。
[2] 中草药通讯 1972;(1):16。

药理

①止咳作用 小鼠ig煎剂及从夜关门中分离出的咳宁醇0.5g、“707”(夜关门正丁醇提取物,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5mg或“607”(夜关门酒精浸膏中分离物,主要是酚性物质,也有少量黄酮类和酸性物质)10mg,均有显著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作用强度约与每鼠服可待因2mg相当。但用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咳法并不能证明咳宁醇及“707”有止咳作用,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小鼠igβ-谷甾醇500mg/kg,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②祛痰作用 小鼠ig咳宁醇、“707”或“607”75mg时均无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但临床应用确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 ③平喘作用 豚鼠ip“707”100~200mg/kg,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组胺喷雾法),咳宁醇200mg/kg时效果不明显。豚鼠离体气管试验表明“707”有抗组胺作用,有明显的氨茶碱样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作用时间与氨茶碱相比则较缓慢而持久。 ④对子宫的作用 根的乙醇提取物对各种有孕动物和经己烯雌酚敏化的离体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对各种未孕动物的离体子宫无明显作用。 ⑤抑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全草煎剂在6.25%~25%以上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链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707”每5mg/ml以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0mg/ml以上对甲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咳宁醇及“607”对上述各种细菌均无抑制作用。

毒性:小鼠ig咳宁醇10g/kg、““607”5g/kg、“707”2.5g/kg或iv咳宁醇6.25g/kg,观察3d,均无死亡。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44。

药性

性味: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微温,辛、微苦。”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辛,微寒。” ③《四川中药志》:“温,淡。” ④《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辛、微苦,平。”

归经:入肺、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益肺阴,散瘀消肿。

主治:遗精,遗尿,白浊,白带,哮喘,胃痛,劳伤,小儿疳积,泻痢,跌打损伤,视力减退,目赤,乳痈。 ①《滇南本草》:“治疮疡肿毒,散疮痈。” ②《质问本草》:“治跌打损伤,煎之而蒸,能散瘀血。” ③《分类草药性》:“治红崩,白带,痢症。” ④《福建民间草药》:“益肝,明目,利尿,解热。” ⑤《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收脱肛,疗黄疸,舒筋活血。” ⑥《四川中药志》:“治虚弱遗尿,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阴虚气弱,通乳汁,疗疳疾。” ⑦《湖南药物志》:“清热,收敛,祛风,杀虫。治疝气。” ⑧《闽东本草》:“润肺,养阴,益汗,滋肾。治夜盲,盗汗,遗精,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炖肉。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面目发黄:退烧草9g,射干3g,鱼鳅串根9g。均用干品,淘米水煨服。每天3次,1次服药水50~100g。”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视力减退:夜关门全草240g,车前草45g,青葙子、天竺子、当归各15g,枸杞根、菟丝子、女贞子各50g。煎服。” ③《彝药志》:“治癫狂症,心慌心悸,烦乱,语无伦次:先用夜关门50g,煎汤取汁,加红糖鸡蛋煮服。每日2剂,连用三日后,改用下方:夜关门50g,茯苓15g,柏子仁30g,夜合花3g,夜交藤30g,真朱砂0.2g,煎水冲服。” ④《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溃疡病胃痛:乌药9g,截叶铁扫帚9g,仙鹤草3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忌辛辣刺激食物)。”

单方应用:①《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肾炎水肿:铁扫帚9~15g(大剂可用50g),水煎服。”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劳伤脱力:铁扫帚根50~100g。水煎,蜂蜜冲服。”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神经衰弱,白带过多:铁扫帚全草或根50g,水煎服。” ④《福建民间药物》:“治痢疾:鲜夜关门根150~200g,水煎服。” ⑤《湖南药物志》:“治疳泻:铁扫帚全草15g,水煎服。” ⑥《福建民间草药》:“治打伤致小便不通,小腹胀痛:夜关门50g,积雪草25g。酌加水煎,日服2次。” ⑦《四川中药志》:“治乳肿痛:夜关门冲烂,酒炒,包肿痛处。” ⑧《湖南药物志》:“治犬咬、蛇虫伤、风热湿毒:铁扫帚15~30g,水煎,内服并外洗。” ⑨防治慢性气管炎科研资料·夜关门专辑(湖南衡阳市1972):“治疗慢性气管炎:用夜关门全草100g(鲜草150g),加水煎1~2小时,浓缩至100ml,加白糖适量。每次50ml,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可视病情连服3~4个疗程,两个疗程间停药5天。” ⑩医药科技资料(广西医药研究所1972;(2)):“治疗毒蛇咬伤:夜关门及假花生(为豆科植物异果山绿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DC.)各等量,晒干研粉,加少量淀粉压片,每片含生药0.3g。用温开水送服或研碎后灌服,每次15~20片,每天2~3次。亦可在患者囟门部剃去铜钱大小一块头发,局部消毒后用针沿皮下挑刺,使微出血,然后取药片15~20片压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囟门,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保持湿润。如有发热、恶心、呕吐可加独活15g,水煎,分2次服。”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老人肾虚遗尿:夜关门、竹笋子、黑豆、糯米、胡椒。共炖猪小肚子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糖尿病:截叶铁扫帚鲜全草200g,酌加鸡肉,水炖服。另用铁苋菜干全草50~100g,水煎代茶饮。” ③《四川中药志》:“治大、小人流尿:夜关门,煮绿壳鸭蛋食。” ④《福建民间药物》:“治小儿疳积:鲜夜关门9~15g,和未沾水的鸡肝炖服,连服3~5次。” ⑤《福建民间草药》:“治产后关节痛风:鲜夜关门根200g。猪蹄400g,酒200g,酌加水煎服。” ⑥《福建民间草药》:“治肝热迫眼,赤肿疼痛:鲜夜关门24~30g,酌加冰糖,冲开水,炖1小时。饭后服,日2次。” ⑦《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风湿筋骨疼痛:夜关门适量,泡酒服。” ⑧《四川中药志》:“治慢性白浊:夜关门、梦花根、白鲜皮适量,炖五花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