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椒

概况

基源:为唇形科百里香属植物的地上部分。百里香属全世界约300~400种;中国约12种,其中药用的有3种。

原植物:展毛地椒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var.przewalsku(Kom.)Ronn.(Thymus serpyllum L.var.przewalskii Kom.;Thymus przewalsku Nakai)。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Thymus serpyllum L.var mongolicus Ronn.),又名地姜、千里香(甘肃、山西),地椒叶(陕西),地角花(河北)。地椒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又名五肋地椒(山东)。正品地椒一般指展毛地椒。百里香,地椒也较广泛供药用。

历史:在《嘉祐本草》始著录。《证类本草》卷十一草部下品之下载:“……出上党群(今山西长治县)其苗覆地蔓生,茎叶甚细,花作小朵,色紫白,固归茎而生。”当系百里香。今冀北、山西通称地椒。

形态:半灌木。茎斜升或近水平伸展;不育枝从茎基部或直接从根茎长出,通常比花枝少,疏被向下弯曲的柔毛;花枝多数,高3~15cm,从茎上或茎的基部长出,直立或上升,具有多数节间,节间最多可达15个,通常比叶短,花序以下密被向下弯曲的疏柔毛。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3mm,宽1.5~3mm,基部渐狭成短柄,全缘,边缘外卷。头状花序;花萼管状钟形,长5~6mm,上唇稍长或近相等于下唇,上唇长6.5~7mm,冠筒比花萼短。花期8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版31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2000m的山坡石砾地或草地、河岸沙地、沙滩、石隙、石山、石墙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原苏联远东地区、朝鲜也有分布。

百里香与展毛地椒的不同之处为茎匍匐或上升。不育枝被短柔毛。叶卵圆形,长4~10mm,宽2~4.5mm。花萼上唇齿三角形或近三角形,齿的长度不超过全唇片长的1/3,无缘毛或仅被短的硬毛。花期7~8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15)生于海拔1100~3600m的多石山地、斜坡、山谷、山沟、路旁及杂草丛中。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

地椒与上述二种不同之处为茎斜上升或近水平伸展。不育枝疏被向下弯曲的柔毛。叶长圆状椭圆形,长5~16mm,宽1.5~5mm,沿边缘下1/2处或仅在基部具长缘毛,侧脉2~3对,明显突起。花序轴密被向下弯曲的短柔毛;花萼上唇齿披针形。花期8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二版.图316)生于海拔600~900m的山坡、海边低丘土上。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6~7月采收,阴干或鲜用。药材产于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内蒙古。

鉴别

性状:①展毛地椒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5~18cm,直径约1mm;表面紫棕色或灰棕色,嫩茎上有白色毛茸,节明显,下部节上有细根。叶对生,展开后呈宽卵状披针形,长10~12mm,宽3.5~5mm,全缘,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主脉上毛茸明显。两面密布腺点。小花集成圆头状,顶生,淡紫色。气芳香,味辛。 ②百里香 叶呈卵圆形,长0.4~1mm,宽2~4.5mm。 ③地椒 叶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3(~20)mm,宽1.5~4(~8)mm,叶上无毛茸。

以花叶多,色绿、不碎、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①展毛地椒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角质纹理明显;气孔直轴式,有较多腺鳞。腺鳞呈扁球形,直径60~76μm,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柄极短,单细胞,其四周有12~17个表皮细胞辐射状排列。腺毛头部为单细胞,直径16~20μm,柄短,单细胞;叶脉处的表皮细胞长方形,有单细胞头的腺毛,并有1~2个细胞的非腺毛,长50~108μm。下表面主脉处及叶缘有1~3个细胞的非腺毛,长320μm。 ②百里香 有锥状单细胞非腺毛,长32~80μm,基部直径16~ 20μm,壁厚3~4μm,外壁有疣状突起。 ③地椒 主脉及叶肉处均未见非腺毛。(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17~318)

理化:取3种样品粉末各5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用少量乙醚溶解,点于硅胶G-0.5%CMC板上,以(Ⅰ)二氯甲烷或(Ⅱ)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Ⅰ,以香荆芥酚、麝香草酚为对照。Ⅱ,以芳樟醇、桉油素为对照。展距16cm,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于110℃烘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61)

贮藏:阴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百里香全草中含挥发油0.82%,已检出31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2.42%,其中对-聚伞花素(p-Cymene)27.61%,百里香酚(Thymol)20.85%,和荆芥酚(Carvacrol)7.29%,γ-松油烯(γ-Tespinene)6.55%,四种占62.3%,还有1,8-桉油精(1,8-Cineole)、樟脑、萜品烯-4-醇等[1]。固体成分有黄芩素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芹菜素、乌苏酸、鞣质、树胶、树脂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90;21(6):41。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04。

药理

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地椒草挥发油的橄榄油溶液(TMO-6)能解除苦水引起的离体兔十二指肠节律性收缩减弱;油中的α-蒎烯、β-蒎烯、柠檬醛、1,8-桉油精对聚伞花素及龙脑也有类似作用,但不如总油好。TMD-6及其中的各种成分对苦水的抑制胃蛋酶作用无影响。 ②对心脏的作用 地椒草水溶性成分(TMW.3)能使苦水引起的蟾蜍或蛙在体心脏的异常活动得到缓解;使狗窦性心脏停搏恢复。

毒性:小鼠ig挥发油LD50为0.107g/kg(相当于全草330g/kg),水溶性部分LD50为96.79g/kg(相当全草97g/kg);它们的最大耐受量分别为0.01和0.40g/kg。挥发油中毒小鼠出现毛被汗湿、粘成条;躬背、呆伏、闭眼等。 16.6%的水溶性成分给犬iv4ml后数十秒即倒伏、流涎、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呼吸急促、心搏极快。im尼可刹米2ml后约3~4min,症状减轻,15min后自动站起饮水。

参考文献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6;(2):86。

药性

性味:辛,温。有小毒。 《嘉祐本草》:“辛,温,有小毒。”

功效:温中散寒,驱风止痛。

主治:吐逆,腹痛,泄泻,食少痞胀,风寒咳嗽,咽肿,牙疼,身痛,肌肤瘙痒。 ①《嘉祐本草》:“主淋炸肿痛。” ②《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镇痉、驱风、强壮剂。主治痉挛性咳嗽,百日咳,炎症,喉头肿痛。” ③《新疆中草药手册》:“祛风,止咳化痰,治感冒。” ④《陕西中草药》:“温中散寒,健脾消食,祛风镇痛。治胃寒痛,小腹胀满,消化不良,周身疼痛,牙痛。” ⑤《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暑解热,和胃止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研末或浸酒。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治百日咳,喉头水肿:地椒、三颗针、车前草各8g。水煎服。” ②《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消化不良、腹泻:地椒15g,滑石30g,甘草6g,麦芽12g。水煎服。” ③《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慢性湿疹,皮肤瘙痒:地椒15g,蒲公英30g。煎水外洗。” ④《海上名方》:“治牙痛:地花椒,川芎尖等份,为末,擦之。”

单方应用:①《内蒙古中草药》:“治神经性皮炎:百里香适量,煎汤洗患处。”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百里香30g。水煎服。” ③《宁夏中草药手册》:“治感冒,百日咳:地椒3g,水煎服。” ④《陕西中草药》:“治胃寒痛,消化不良:地椒9g。水煎服。” ⑤《陕西中草药》:“治外伤周身痛:地椒30~60g。白酒500g,浸泡24小时,每次服20~30ml,每日2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