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子油

概况

异名:大枫子油(《普济方》)。

基源:为大风子科大风子属植物大风子和海南大风子种仁脂肪油。

原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 ex Laness,又名泰国大风子(《中药志》)。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Merr.)Sleum(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历史:本品在《本草衍义补遗》及《纲目》等书中均有收载。据张昌绍氏的研究,目前应用最广的乃大风子酸乙酯已列入《中国药典》1953年版

余项参见“大风子”条。

生药

鉴别:本品在常温下为黄色或棕黄色脂肪油。在25℃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比重0.940~0.960(25℃)。气微弱,味微辛烈。

加工炮制: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贮藏:密闭,避光保存。

化学性质

种子含大风子油,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晁模酸(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以及两者的甘油酯,还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告尔里酸Gorlic acid)[1]。阿立普里斯酸(Aleprestic acid,C10H16O2)、阿立普酸(Alepric acid,C14H24O2)、阿立普诺酸(Aleprolic acid)、阿立普里酸(Aleprylic acid)[2]。D-果糖、D-葡萄糖、D蔗糖和乙基-βD-呋喃果糖甙[3]。另含环戊烯甘氨酸(Cyclopenylglycine)[4]

附 叶含纳托非林(Taratophyllin)和依皮沃肯灵(Epivolkenin)[分别为(1R.4S)-和(1S,4R)-1-(β-D-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2-cyclopentene-1-carbonitrile)[5]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677 。
[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1 。
[3] CA 1976;84:8877w;1977;87:13396e 。
[4] Biochemistry 1980;19(13):3074 。
[5] Tetrahedron 1987;43(10):2349。

药理

本品抗麻疯的有效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大风子烯酸,以及阿立普里斯酸、阿立普酸、阿立普诺酸、阿立普里酸均对麻风杆菌感染有效,但由于其毒性大,现已不用。

参考文献

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45。

药性

性味:辛,热。有毒。

功效:祛风除湿,攻毒杀虫。

主治:风湿痛,麻风,疥癣。 ①《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 ③《药材学》:“可治风湿痛,牛皮癣及其它皮肤炎症。”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攻毒,杀虫。主治麻风,外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和药入丸。外用:涂擦。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引起恶心,呕吐,胸腹疼痛,严重者会引起溶血,肾炎等症,故不可轻易服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换肌丸(《普济方》)治诸癞大风疾:苦参100g,大枫子油30g。将苦参研为细末,入大枫子油及少量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无时,用温酒送下,仍将苦参煎汤,带热洗之为佳。 ②《中医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手癣:大枫子油配核桃仁、猪油制成药丸,外搓患部。” ③《中医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麻风症及梅毒恶疮:大风子油配轻粉研末,麻油调涂。”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子油,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致有病愈而先失明者。” ②李时珍《纲目》:“大风子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