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

浏览

中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在长沙市。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始建于 1904年3月,由当时湖南巡抚赵尔巽倡设, 梁焕奎等人募捐集资兴办, 名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1905年扩建,10月定名为湖南图书馆。1912年更名为省立湖南图书馆。1926年与中山图书馆(原省教育会图书馆)合并为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1928年8月, 傅熊湘任馆长,对藏书、目录进行整顿。1929年购进叶德辉家藏书,1930年初新建馆舍,增设分馆。1938年10月,馆舍被日军飞机炸毁,该馆转徙辰溪、湘潭、沅陵等地。1946年3月回长沙,只存图书杂志13万多册。1953年更名湖南省中山图书馆,1956年和1957年先后接收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来古籍30万册。1966 年9月,复名湖南图书馆,1970年10月更名为湖南省图书馆, 1984年5月,再改名为湖南图书馆,同年迁入韶山路新馆舍,12月1日开放。

1990年底,该馆藏书累计 316万册,其中普通中文图书221万册,外文图书24.5万册;中文期刊 7000余种,中文现刊3276种,外文现刊2763种;中外文报纸 400多种;古籍95万册,其中善本书 4939部、50828册。有宋刻《说文解字》十五卷本、五代刻本《雷峰塔藏经》长卷等。该馆注意收藏湖南革命文献和地方文献。仅毛泽东著作的中外文版本即有 2600余种、1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是 20世纪 20年代至40年代的珍贵版本。自戊戌维新运动到解放战争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献 500余种。馆藏地方文献 1万余种、10万余册。包括湘人著述5000余种,以及曾国藩、左宗棠、蔡锷等人的手稿、抄本、信札、日记、电讯稿等。筹建中的“湘籍名人文库”已入藏徐特立生前藏书和手稿、日记、照片、书法作品等1.58万册(件),辟有专室陈列、阅览。该馆还建立了滋贺友好文库,收藏日本滋贺县赠送的图书期刊2万多册。1980年起, 该馆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贮存单位,陆续收藏其赠书。

馆舍面积 4.37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 2.29万平方米,包括四层阅览楼, 12层书库。设有综合图书、文学图书、外文图书、中外文过刊 4个外借处,有各种规格的阅览室、读者学习室30个,阅览室座位1200个。大部分外借处和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视听室开展声像资料和缩微阅读服务。在西文期刊检索、书目编制、业务管理等方面已开始应用计算机

该馆 1990年有个人读者 60240人,集体读者 300人,与 500多个单位和个人建立了邮寄借书关系。还开展了流动书车和送书上门等形式服务。1990年图书流通52万人次、32万册次。

该馆积极开发文献资源,除进行专题服务、编制专题书目索引、文献代查、代译、组织系列讲座和报告会外,还编辑出版了为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提供科技致富信息。该馆的历史文献整理组校勘了《曾国藩信札》等一批古籍,该馆还协调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参加“星火计划”的实施,培训“星火计划”服务人员,编印《星火通讯》及《实用技术资料》。该馆重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1990年编辑出版了大型资料性工具书《湖南资料手册》。

该馆承担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辅导任务,经常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研讨班、座谈会及业务竞赛活动,提高县、市图书馆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在社会教育方面,举办日语、英语、俄语函授,学员遍布全省各地。

该馆负责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和湖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在开展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和馆际协作、协调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编印了全省外文新书联合目录、全省西文期刊、日文期刊、中文旧报纸等各种联合目录。该馆与省学会、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图书馆》双月刊。

该馆1990年在编职工 246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124人,1990年被认定专业职务资格的177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8人。该馆设有采编部、阅览部、信息服务部、技术服务部、研究辅导部、历史文献部、地方文献部等业务机构。(见彩图)

湖南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