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

浏览

指在流通过程中收缩货币量或减慢纸币发行增长率以提高货币的购买力或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严重时所采用的一种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加税收,压缩预算支出,冻结工资,提高贴现率以及收缩信贷等。

在历史上,通货紧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联。当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再生产周期的繁荣阶段时,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普遍膨胀,市面上银根松动,货币供应量充斥。而当经济危机一旦出现时,银行为避免风险,通常停止长期贷款,提高贴现率,并催逼企业归还货款;企业售货一般停止赊欠,要求现售;市场上顿时出现银根吃紧即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物价下跌、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这种通货紧缩,只有当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过去,转入复苏阶段时,才能有所松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通货紧缩不一定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变化紧密相连,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政府为减轻恶性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一种对策。通货紧缩的特点已发生变化,它不一定意味着货币供给绝对量的减少,也不再明显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下跌,而是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放慢和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这是因为,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兴起以来,西方国家都把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赤字财政作为对付经济衰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法宝。与此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使纸币与黄金脱钩,以便用大量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在这种背景下,要减少货币供给的绝对量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只能减少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因此,即使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一般价格水平也并不下跌,只会使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价格刚性”,并把它归因于成本、特别是工资的“粘性”,甚至指责这是工会组织在要求增加工资的谈判中的“垄断”地位所造成的。这实际上是把通货膨胀的责任推到无产阶级的身上,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歪曲。其实,所谓“价格刚性”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施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的恶果。由于通货膨胀使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垄断资产阶级有利,加上又找不到刺激经济的其他方法,赤字财政、膨胀货币供给政策就不可能彻底放弃,价格上涨的趋势也就难以抑止。

通货紧缩政策虽可暂时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猛涨的势头,但同时也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阻力。因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下降将使利息率上升,导致投资成本的提高和投资规模的缩小,从而使经济陷入困境。加以利息率的提高还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入的增加,本国货币升值。这不仅会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会使实行通货紧缩的国家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下跌,使得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贸易逆差扩大,不得不进一步实行收入紧缩的调节政策,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后,不得不交替地使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手政策,企图把通货膨胀的恶果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缓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事实证明,通货紧缩作为一种应急的权宜之计,虽然使通货膨胀率一时有所下降,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庞大的财政赤字依然存在,国际贸易逆差的扩大和失业率的上升,随时都有可能迫使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实行所谓“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新的通货膨胀。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在克服自身危机的问题上已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