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浏览

整理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全文内容、主旨和释义,以加深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理解。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内容如下: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主旨

本条是关于医疗机构有关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和控制方面责任的制定。

释义和理解

按照本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规定。同时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医院感染监测,至少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年在维也纳的一家医院内,Semmelweis应用调查方法对发生在这家医院的产褥期败血症进行监测,首先发现学习助产的实习医师由于在解剖尸体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洗手,造成手的污染是形成产褥期败血症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改用消毒剂改进洗手方法,成功地阻断了该院产褥期败血症的流行。SemmIweis。开创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先河。在美国,1950年曾发生医院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流行,尽管当时的监测遇到了来自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强力干扰,但事实证明,依据监测结果召开的几次全美感染控制会议,及提出的控制措施对控制葡萄球菌感染的流行的有益的。

作为了解医院感染发生发展情况的医院感染监测,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1)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的调查注重结果(Outcome一oriented),有的调查注重调查的过程(Process一oriented),最好是充分利用调查过程取得预期结果,控制医院感染。(2)建立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基线(Baselingrates)。确定各自医院的医院感染流行基线。90%-95%的医院感染都是散发的,因此监测的主要目的除及时发现流行或暴发流行的趋势外,就是降低医院感染散发率。绝大多数医院报告他们的医院感染散发基线都是来自于监测。(3)发现暴发流行,一旦确定散发基线,可以据此判断暴发流行。5%一10%的医院感染属暴发流行。需要注意的是局部暴发流行更多是依靠临床和微生物实验室的资料,而不是常规监测。(4)利用调查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感染控制规范与指南,用调查事实说话,用自己医院的监测资料说话,可以使医务人员易于接受推荐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5)评价控制效果。只有通过持续的监测,才能判断控制措施的效果。(6)调整和修改感染控制规范。(7)防止缺乏经过证据支持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评价干预措施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效果。(8)进行不同医院间医院感染率和感染控制效果的比较。最近的研究提示,医院之间感染率的比较可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当然不能是总感染率的比较,比较的病人应该具有可比性,需考虑不同感染、不同部位、不同危险因素。在美国联合医院评审委员会(JCAHO)的评审标准中,选择了三个感染控制指标,特定外科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央血管导管相关的原发性血流感染。

(一)诊断医院感染要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该标准主要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诊断医院感染时,应依据这个标准,病人入院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时,首先应区别是医院感染还是社区感染。下列情况肯定是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墓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己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疤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疤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并且在诊断医院感染时按临床诊断报告,但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二)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在密切观察病情时,发现病人出现相关症状、体征、相应检验、或者影像学结果提示存在感染时,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属于医院感染的,要及时诊断,并根据诊断实施报告和处置。不能等到病人快出院或出院时,再回顾病例是否存在医院感染作出诊断和报告,这样可能贻误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时机。

(三)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要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院感染监测既是控制医院感染的眼睛,又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评价控制医院感染效果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医院要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2)医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付诸实施,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包括年计划,季度计划。在实施监测过程中按计划进行。监测计划内容包括实施监测人员、监测方法、监测工具、监测对象、监测时间、监测资料的原始记录、总结和运用等。合理运用监测资料,控制医院感染。(3)医院开展目标性监测,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感染率监测是目标性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现患率)周期性监测。但新建医院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要求首先开展全院性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可信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底线和培养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监测意识。全院性监测的时间应连续且不少于2年。已经开展一定时间(至少2年)全院性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和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医院感染监测意识时,应集中力量开展目标性监测。同时应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并通过监测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4)收集资料方法:应当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医院病例资料,尤其是实验室资料和临床资料。(5)监测资料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与反馈。(6)医院要确保医院感染监测的设施与人员,监测人员配备按每开放200一250张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护士,同时在科室安排医院感染兼职监测人员(医师或/和护士)。医院要配备与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相适应微机与网络设施,有条件的医院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中要考虑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系统的需要并尽量满足。(7)要建立医院感染监测质量评价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监测质量纳人医疗质量监测范围中。

(四)要定期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流行或暴发时更要及时调查分析,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缺一不可,有时甚至整合在一起,没有监测的控制可能会失去方向,不能为制定控制措施服务和评价控制措施效果的监测等于浪费和白费劲。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在于降低医院感染,减少或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很多,减少和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也不一样。要通过对不同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并利用监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危险因素的消长,据此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如留置导尿管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如能有效减少留置导尿管人数与留置时间,就能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病人数。再如监测资料的反馈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手段之一,非常重要。

(五)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医疗机构要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动发,没有足够的专职人员不行,但光靠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也不够,需要广大临床医务人员(主要是医师和护士)及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支持与大力配合,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一旦发现应当及时报告。要树立广大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苗头时,在临床医务人员的配合下,专职人员要积极开展调查,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必要和有条件时,可请求有关部门和人员支援,如:进行病源体的分子生物学同源性检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等。对散发医院感染病例,也要定期分析危险因素。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一旦采取处理措施,仍应当持续监测,观察措施是否有效,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认真分析原因及修正措施,再通过监测评价。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积极救治患者应当与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同步进行,不能顾此失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