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作文1900字

浏览

整理了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867字)、教育漫话读后感(1891字)、读《拥抱幸福的小熊》有感优秀作文(1883字)、雨果传读后感(1908字)、货币战争读后感(1884字)等19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作文5篇,供您参阅。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_1900字

当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话,半生,多事。

这是一本书的书名,知道这本书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见这本书在市面上有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号称是大陆唯一的正式授权版本。那叫一个贵的,看上去不怎么厚的卖了50块。我只能自我安慰着,话说这里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书写,而是历史的积淀。买回来的时候就随便的翻了几页,现在有空都看了一下。

放在桌上的书,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一个消瘦的年轻人,戴着厚厚的眼镜,怎么都看不出来曾经也算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在历代的帝王里,我似乎想不出来哪个是戴着眼镜的,虽然看上去很有学识,但怎么的都缺少了君临天下的气魄。戴眼镜的人,在我看来,心底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丝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领导人最不需要的美德。

书自然就是显摆着末代皇帝的家世经历,光荣与屈辱。不想谈这本书的内容,最讨厌写的就是读后感。

就谈谈溥仪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对清朝我也有史无前例的好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汉唐盛世,谦和大宋和金戈铁马的铁木真忽必烈。就对这个朝代,感觉不错。虽然它曾经闭关锁国,丧权辱国带给古老中国沉重的伤与痛。但这毕竟是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相对较短的时间差距或许增加了我对它的判断力,相对空间的某些能遗留至今的痕迹能够加深我对它的感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的原因。康乾盛世自然远不能和汉唐盛世相比,同光的中兴或许也只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溥仪,就是这个王朝最后的终结。

我有一本书叫做《历代皇帝之陵》,生时享受万丈荣光,死后还霸占一大片的土地做地下统治者,这就是皇帝的待遇。清帝们的陵墓是分东陵西陵的,传说也很多,像陵墓里的皇帝都是隔代的,比如康熙和乾隆是一个陵群的,起因仅仅是因为虎视鹰啼的雍正不敢和他龙骧虎步的老父亲葬在一起,说是怕地下不宁,就不一一细数。而所有陵墓照片中的最后一幅,就是我本文的主人公,爱新觉罗溥仪,他所拥有的,无庙宇,无祠堂,无碑无传;无甬道,无牌楼,无龙无凤。仅仅和一个共和国的普通公民的身后之处一样。简单的墓碑,掩盖了一个时代曾经的光芒,寥寥几笔,又怎能说清这个复杂人物坎坷的一生?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或许不是历史的先例。所拥有的国土从泱泱九州骤减至小小一隅,或许早已有先辈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但退位后仍在宫中无忧无虑的长大,丝毫不知外面世界的艰辛,长大后又被夷狄掳去,去当伪皇帝,又被打败投入监狱,最后再经历改造,这么曲折的经历。我想,是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吧。这个丧钟响起时候的最后一位封建统治者,我所能说的就是,兄弟,你生的不是时候。

记得多年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川岛芳子》,印象最深的不是阿姐梅艳芳,不是小阿飞刘德华,而是那个戴着眼镜,却从镜片后面投来不知是无怨无悔还是无奈眼神的溥仪,已经当上伪满州国皇帝的溥仪,不管日本人之情还是溥仪所愿。我相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溥仪想想曾经的神州大地,八旗之天下,今日却尽遭日本人和北洋军阀的侵蚀,心中的那般滋味,或许比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更甚吧,嘴角流露的苦涩,应该比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更像刀子般刺向心肠吧。

史学家们总喜欢把历史和一些命运啊宿命啊连在一起。说什么满清是摄政王始,必定摄政王终,其实要让载沣去接多尔衮的班,似乎难为他了。又说什么在溥仪的登基大典上,载沣为了让哭闹的溥仪安静下来,就在一边说“快完了,快完了”,导致最后清王朝的完蛋,封建王朝的覆灭。其实,一句快完了根本改变不了局面,重重历史政治注定的结局。可溥仪,却注定因此被人铭记。

买书的时候还附赠了一本溥仪的十年日记,写于人生的最后十年。第一遍翻的时候,已经“长期”困于经济学的我就在那边算,那么大号的字体,而每天的日记只有寥寥数笔,这本书基本上它是卖赚了,我绝对是买亏了。看到第二遍的时候,我似乎能穿越这个一个个的字,读到他的哀伤,感动,难忘。等我今天拿起看第三遍的时候,我似乎真实的读到了,末代的皇帝,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如果没有皇帝的尊号,他本来就该平淡无奇的终老此生,可他爱新觉罗的姓氏。那顶皇冠,戴的还真不是那么的简单,那张龙椅,如果无法做的四平八稳,那就注定摔得四脚朝天。

前半生,是荣耀的。前半生,是屈辱的。前半生,是五味俱全的。后半生,是普通的。后半生,是平等的。后半生,是淡而无味的。不知道如果再给溥仪一个选择,他希望他的人生,是多一点前半生,还是少一点前半生?

成语丧权辱国:丧:丧失;辱:使受到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又如:惩办丧权辱国的官僚! ——欧阳山《柳暗花明》

成语四平八稳: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又如: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教育漫话读后感_1900字

最近,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在《教育漫话》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拜读大师的金玉之言,可谓茅塞顿开。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成人,会因为教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一名话,实践—总结—再实践。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成语茅塞顿开:茅塞顿开[máo sè dùn kāi],意指被茅草阻塞的山路,豁然开通了。比喻闭塞的心思,顿时豁然了悟。语本《孟子·尽心下》。[源]《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典故]“茅塞”是指山径少人走,丛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径,语出《孟子·尽心下》。在这章中,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为学不能专心有恒,那就会像山间的小路一样,常常走动,就会变成一条大路。但如果隔一些时间没有人走,茅草就会阻塞山路。意思是说,圣人之道,要学而时习,不可舍而不修,否则就像茅草塞路一样。勉励高子要恒心向学,德业才可精进。“茅塞子之心”是指高子的心已经被茅草塞住了,後来“茅塞”一语就用来比喻“闭塞的心思”,也可以指的是疑惑。“顿开”的意思就是“豁然了悟”的意思。往往是因为受了指点,突然间想通了。所以“茅塞顿开”一语就可以用来比喻闭塞的心思,顿时豁然了悟。

成语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如:清·俞樾《湖楼笔谈》六:“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又如: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读《拥抱幸福的小熊》有感_190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看到了《拥抱幸福的小熊》这本书,便随手拿了起来。谁知这一拿我却不愿再放下来!我把它买回家,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它的魅力非同凡响,我的眼泪都被引了出来。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许小念,许小念很内向,她五岁那年爸爸离开了小念和她的妈妈。因为没有爸爸,所以小念天天受人欺负,还被人叫做“哑巴”。于是小念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因为在那里,一直有一个茶色熊公仔陪她聊天,陪她生活。直到有一天,小念被车撞了,茶色熊公仔也永远地离她远去……但值得庆幸的是,小念认识了给她看病的林医生,还有好朋友霍雨欣,在他们的帮助下,小念变得越来越坚强。后来,小念的妈妈得了癌症,于是小念开始支撑这个家。为了给妈妈治病,她白天学习,晚上去打工,回家后还要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妈妈的病终于得到了控制。小念同时在“9.11”事件中,因救出了天才少年霍雨欣而被评为“市十佳优秀少年”。尽管后来妈妈因病情突然恶化而去世,但是小念在经历了风雨后,变得更加坚强,并收获了成功与幸福!

合上书,此时的夕阳像一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正在为周围的云朵染色呢。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而我的心却像波澜壮阔的长江一样,狂跳不已,久久不能平静。趴在桌上克制着自己不安的情绪,压抑着自己激动不已的心,领悟着这本书中给予我的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人生真谛:不歧视残疾人、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数不清的人生真谛,自己做到了几条呢?静静地回想着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上公交车时,明明是一位老爷爷先准备上车的,可我仗着自己人小,一不留神钻进了车门,顾不得旁人指指点点,上了车找了个好位置安稳地坐了下来;每次去姑姑家玩时,姑姑总是会买很多好吃的给我,我还嚷嚷不够,而姐姐只能站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我吃,有几次还一个人跑到角落里偷偷地哭呢,我看见了便告诉姑姑,姑姑把姐姐又是一阵破口大骂,我跑到外面偷偷地笑;一看到姐姐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就要占为己有,不给就抢,再不然就又哭又闹……我总认为这一条条人生真谛都做到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怎么也没想到以前自己竟一条也没做到!

这个故事真实感人,读完时,我的泪水把书都湿透了。现实是残酷的,父母的离异,亲人病故,他人陷害,家境贫寒……让人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小熊看来是多么地近,但实际却是多么遥远,让人永远都追赶不上它的步伐。可是,小念做到了。她忍声吞气,受到挫折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去战胜它。她像野火烧不尽的小草,向着太阳,勇敢地成长!因为她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读了这个温馨而浪漫的故事,感动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索绕在我的心头。我被善良的林医生,聪明可爱的霍雨欣,坚强的小念的妈妈,善良执着的小念,深深地感动了。这个美丽的故事,唤起了我那颗原本麻木冰冷的心。我曾以为世间说到底都是钱的关系,一切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不过是沽名钓誉……可是《拥抱幸福的小熊。》让我明白,世间还是有真情在,总有像林医生,霍雨欣他们那样不计个人利益,没有任何私心,不求回报的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们要怀着一颗澄澈的心,对生活抱有像童话般的憧憬。我们把自己都幻想成书中的主角,去体味书中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相反,再看看我们现在这些学生,有多少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多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这样又怎能拥抱幸福的小熊呢?

小念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因为她总是会想象出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对泰迪熊的那份喜爱,更说明她是多么的单纯。她不会对生活中的物质,像其他孩子一样,贪婪地叫着要。她想要的只是那份简单的幸福。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孩子,甚至是许多成人们,都会认为拥有许多金钱财富才会有幸福,但通过小念,我明白了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或许是身边的小熊,或许是家庭的和睦,或许是亲人之间的关心与温暖……因为,人世间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在生活中,并不是每次都能顺顺利利通过,必将有失败与挫折。但是,只要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就是说,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着那份乐观的心情,要学会坚强。要知道,笑声是一切的动力,笑声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

同时,善良的林医生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份感情——叫做真情。林医生与小念素不相识,两个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场车祸让他们认识了。林医生本着一颗善良的心,不求回报地帮助着小念。要是人人都能像林医生那样乐于助人,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小熊,象征着幸福。但是,更多的幸福,需要我们更多的发现,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拥抱幸福的小熊》教会了我许多,让我们也一齐来拥抱幸福的小熊吧!

成语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又如: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成语乐善好施: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如:《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又如: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乐善好施,士类归之,亦可尚也。——《宋史·陈彭年传论》

雨果传读后感_1900字

维克多。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人们最先认识的是雨果流传世界的文学名著,最熟悉的是有口皆碑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为什么雨果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百万人参加的国葬?为什么雨果逝世一百多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一九八五年未“雨果年”?为什么雨果受到世界仅仅保留给拿破仑的殊荣,成为法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历史伟人?两座历史高峰?读完这本书,我认为要真正走进雨果,倾听他的心跳,就不能仅仅阅读雨果的文学名作,还要了解他伟大、天才、丰富的一生。打开这本《雨果传》,伴着淡淡的笔墨香味,感受浓厚的伟人气息。《雨果传》走出来的雨果形象,从诗坛走进舞台,从文学走进历史,天才果一生写下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就是他自己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八二六年到一八二九年,雨果写的很不少,学得也很不少,又有着相当的创造。衡量他在当时的艺术领域,于勒。勒纳尔说:“雨果不同凡响的技巧,并不妨碍他的天才。”

《雨果传》中,我看到了一位非凡崇高的雨果。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包括20卷小说,22卷剧本,21卷散文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没有任何人能够运用如此娴熟的语言技巧,让诗歌韵律精致地为他服务,在他的笔下,一位位形象鲜明的人物被成功地塑造;词汇跳起了狂热的zepateado,巨大的城市沉睡了,一座座钟楼之间有着迷人的烟雾……《东方集》《颂歌集》中那一首首令人赞不绝口的诗,诗中带着强烈的音乐性。

《雨果传》中,我看到了一位敢爱敢恨,执着追求的雨果。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他大量地把青春时代纯情的迷人魅力都倾注在雍容典雅,充满激情的情书里。

《雨果传》中,我看到了一个自由开朗的雨果。“雨果是如此罕见的人,他诗中以自由为本,就像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阿兰这样评价雨果。对于维克多。雨果,一八五0年到一八五一年,是进行政治上的搏击和感情上的崩裂时期。政治上,自己跟受丽宫决裂之后,他的处境十分危险。虽然左派为他欢呼,因为他以精彩的演说响亮地支持种种自由的权利。但是左派始终没有把他看作自己人,右派的人嘲骂他,那些人把他当成了叛徒,摆出一副蔑视他的架势,咒骂、诽谤他,权利欺压他。他像拉马丁一样受尽了教训,他明白了“名望”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情感上,他同样需要在私生活中作出选择。维克多为朱丽叶写下动人的诗句:

让眼泪中的希望,让黑暗中的光芒

让黑夜之女黎明,让痛苦之子爱情

你我经历过的哀伤,重返你的心房……

最伟大的爱情将胜利地通过火的考验!

《雨果传》中,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雨果。众所周知,《悲惨世界》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有些题材,像不公平的审判,犯人的赎罪,关于粗汉把冰冷的雪团塞进一个可怜的妓女的衣领里的现象。在一八四0年小说的最初提纲就已草拟完毕,名字就叫作《贫困》。此时,文学创作的时代精神正向表现人民的疾苦方向转移:我关心着劳动者,关心着穷人。心里我当他们是我的兄弟,怎样引导迫不及待的群众?怎样使世人的痛苦渐渐减少?饥饿、繁重的劳务、疾病、穷困的生活,我关注着这所有一切的问题。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对穷困人民广泛关注的强烈感情。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再深入探讨下去,你会发现:书中的一些人物,就发生在雨果身边,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套以作家的人格为中心的传记,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传记在明晰地勾勒描述大师们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提炼加以凸现的核心内容。

此外,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描述,无疑也是我们在这套作家传记写作过程中着意突出的一个方面。作家心态学或文人心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学研究新领域;作为一种思辨色彩较强的宏观研究,它关注的显然是群体或时代的作家,文人心态。然而,这种宏观研究必须以大量的微观研究为前提,而微观研究正是作家传记的长处和优势。

这套丛书在写作主旨上,明确提出了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应力戒通行的那种“评传”式的八股文文风,不要把作品当作一个封闭的客体文本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路上独断撒野,而要求将作品看作是作家心灵主体性的表现,多对作家在重要作品构思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深入的探索和细致的描述。

成语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如: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这位莱恩女杰,他才学固然卓越,但他也只从口讲指画入手,每遇乡愚,津津乐道。”又如:十余年来,在不少出版物中我都看到这幅画,它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

成语人道主义:道:道义。关心人类幸福。如: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如果你不是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去对待他,那无异于落井下石、谋财害命,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又如:我们要讲人道主义。

货币战争读后感_1900字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中的一代,我们没有对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丝毫体味不到在战争岁月中人们的苦辛,天真地认为和平才是人类史的常态。《货币战争》一书则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并非硝烟战火才是战争,在这个仍然有着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上,国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并且不论输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将一国置于不复之地。

《货币战争》中讲到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我本科学习经济金融的过程中,从未深入分析这些道理,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在逻辑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诞生竟是如此历尽坎坷、暗藏玄机。就拿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现代货币发行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优美体系,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反复存贷,放大并满足了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货币需求,也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货币的过剩和不足都能通过机制自动调节。但是,《货币战争》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这样的机制,为今后泛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不断地蚕食人民的财富。私人拥有的商业银行“空手套白狼”,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来的新钱,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业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准备金率过低,新钱投放增量过大,就极有可能产生恶劣的通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体系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将直接转嫁给人民,特别是底层人民,由于没有任何避险工具,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将瞬间大幅缩水,成为最终的买单者。《货币战争》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是当初机制设计的疏忽,而是银行家们有意的设计,为的就是通过掌控货币数量进而获得瓜分财富的手段,书中做了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剪羊毛。牧羊人在羊群生长过程中对羊精心呵护,为的就是在收获的季节剪下更多的羊毛,银行家们也一样,平时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快速运行提供便利稳定的货币环境,一旦到时机成熟,货币也就成了剪刀,银行家借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洗劫社会财富。《货币战争》还指出,商业银行家并不满足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流通中介,因为仅仅存贷利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货币游戏里的利润要向源头要,所以银行家们希望能够把持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这样就能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向政府放贷,所获利润极高,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政府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钱以保证战争的持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政府把人民今后的税收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而高额的借款利息并非是能够在短期内结清的,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向人民征税和向银行家们继续借款、并廉价地出售国有资产,国际银行家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战争期间和其后的时间内大发横财,并将触角拓展到实业领域,从控制货币体系发展到控制整个国家经济体系。

整部《货币战争》貌似危言耸听,故事情节生拉硬套,与近来欧美流行的有关阴谋论的小说、电影如出一辙,但是仔细想来,习惯了天真、单纯、学究式思考问题的我们真的需要从实际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的真实认知,至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服,2007年此书出版后,书中所预言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书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黄金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书中部分言论不可不谓之洞见。但是,部分观点确实无法苟同,和许多读者提出的异议一样,我怀疑当前具有缺陷的金融体制是否只有通过回归金本位一种方法才能矫正,金本位真的是被国际银行家的阴谋所颠覆的还是如经济学家们反复灌输的“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作为货币而存在的黄金最终为法币所取代”。我个人认为,为防范应对这种无形的“货币战争”,在当前应该探究筹划的不是金本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着金融人才竞争力不强,金融体系不够发达的问题,而越来越猛烈的国际化浪潮裹挟着机遇和风险已经到来,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大趋势,不能由于害怕被人给谋了国家资产而闭关锁国,更不能毫无防范之心地引狼入室,在各方面必须准备好应对措施,比如金融业,什么领域是永远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领域是暂时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是允许同业竞争的,都必须界定清楚,并制定好各类方案,就和下棋一样,现在来竞争的是强手,我们就要精打细算的构思好每一步棋怎么走,他们要给我们下什么样的套,这些都要想。

所谓多难兴邦、居安思危,国人多一点这样的思考和顾虑并不能就说是“小肚鸡肠、没有大国国民风度”,在睦邻友好、亲善合作的宏大背景里寻找一些尖利刺耳的音调,多听听一些所谓“极左”的言论和观点其实也挺有价值的。

成语小肚鸡肠: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如:刘绍棠《鱼菱风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鸡肠……’吴钩轻声低语。”又如:你如此小肚鸡肠,怎能成大事呢?

成语一针见血:一针见血[yī zhēn jiàn xiě],意指一针刺入手指,鲜血即出。语本《晋书·卷六六·陶侃列传》。後用“一针见血”比喻言论简洁透澈,深中肯綮。[源]《晋书·卷六六·陶侃列传》又尝如厕,见一人朱衣介帻,敛板曰:“以君长者,故来相报。君後当为公,位至八州都督。”有善相者师圭谓侃曰:“君左手中指有竖理,当为公。若彻於上,贵不可言。”侃以针决之见血,洒壁而为“公”字。以纸裛手,“公”字愈明。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典故]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浔阳人,东晋名臣。父亲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抚养成人,并以恩威并重的方法教导,对陶侃日後为官的清廉,有着很大的影响。典源此处是记录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厕所时,看见一个身穿红衣、包着头巾的人,说他以後会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个看相的人,也说他左手中指有一条垂直的指纹,将来地位会非常尊贵、崇高,会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针刺破手指,鲜血喷洒到墙壁上,居然形成了一个“公”字。再用纸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发明显。陶侃後来果真当了八州的都督。这是关於“一针见血”的一段故事。後来“一针见血”这句成语当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但已和此典故无关,转用字面义,表示一针下去,血即涌出,用来比喻言论简洁透澈,深中肯綮,如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卢梭学案》:“案此论可谓一针见血,简而严,精而透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