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读书笔记大全11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关于交通安全的读后感(1085字)、呼兰河传读后感(1075字)、鲁迅的作品读后感(1060字)、麦田守望者读后感(1074字)、茶馆老舍读后感(1153字)、不仰视别人的幸福—读《不和范冰冰换人生》有感(1137字)、读《同桌冤家》有感(1082字)、生死皆是疲劳—《生死疲劳》读后感(1104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中二年级读书笔记8篇,供您参阅。

关于交通安全的读后感_1100字

同学们一听说可以看电影了,都兴奋极了,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的安排下饱含热情地观看了一部《交通安全知识》主题影片。

从前我就知道交通安全很重要,可是从今天的《交通安全知识》片中,看见那一个个的例子,才让我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影片里讲了好多安全事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个小朋友在马路中央玩耍,不遵守交通规则,危险的一幕发生了——一辆车开来来不及刹车,就把他们给轧死了。还有骑自行车闯祸的,也有卡车、轿车等,发生事故后车子面目全非,人也是血肉模糊……这一幕幕的最后就是他们的亲人留下了悲伤 的泪水。

“过马路要左右看,人行道的红灯熄后才能过、家里的电插头不能用手摸,液化气要关紧、不能翻窗户玩、生人敲门不能开、也不能玩打火机或火柴”等,平常妈妈也常说这些,但我从没注意过,看完全片,从今天起我会时刻牢记的。

影片使我更深地懂得了我们平时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同时也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交通安全知识。

行人最关注的就是行路安全,横穿马路时,要走人行穿越道,穿越马路时,养成看交通信号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斜穿或突然改变行路方向,大中城市的马路,一般都分成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其他慢行车道。及行人走的人行道。行路时,必须走人行道。在人行道行走时,不要多人并行,在没有划出人行道的路段,要尽量靠边走,这样才能确保行路的安全。

再说骑车安全,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定,不要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各种人力车上街,就算满了12周岁,骑自行车上街也要走慢车道,不能进入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也不能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到的路段,要尽量靠右行驶,不能逆行,也不能到路中间去骑,这样骑车安全就不成问题了。

还有乘汽车安全,坐公共汽车时,要遵守秩序,在指定地点依次候车,等车停后,先上后下,不要拥挤,不能在车还没停稳时就抢先上,要扶好把手或椅背防止急刹车,摔倒或撞伤,还有乘车时不能向车外,乱扔杂物,也不能把头,胳膊,或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因为这样容易被对面来的车或路边的树枝刮伤,坐汽车特别是坐长途汽车,不能携带鞭炮,汽油,一类的易燃易爆的物品上车。而且下了汽车,要先走到便道上去,如果需要横穿马路就必须从人行道通过。绝不能一下汽车就急忙奔到马路中间,更不能不等汽车开走就从车前车后往马路中间跑,那样看不见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容易出事。

的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出门,去上学、上班、买菜、办事……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父母和亲人的安心,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成语面目全非:非:不相似。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手则面目全非。”又如: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成语血肉模糊: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如: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又如:仔细看去,这条路上血肉模糊成了一片,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巴金《家》二十五

呼兰河传读后感_1100字

语文课本中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带领我走进了如诗如画的《呼兰河传》。“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呢?我拿起《呼兰河传》,读着、读着,就像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头潺潺地流过……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者用娴熟的笔触、细腻的心思,勾画了一座北方小镇自然单调的美丽,叙述着一个个遥远而真实的故事,描绘着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灵。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花草树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慰藉。当我读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大笑起来,祖父自己也大笑起来时,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还打着滚笑。那“搅乱整个后园”的开心笑声,那火红耀眼、芳香扑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爱的祖父,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我好喜欢萧红笔下的祖父,一个慈祥、善良、博学的老人。

读着《呼兰河传》,我惊讶了!萧红笔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满腹经纶的老人。他看我的时候,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么错、惹了什么祸,他总是安慰我,甚至为我开脱,从来不责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学,记忆力相当好,教我背《木兰诗》、《将进酒》、《卖炭翁》,全凭口头传诵。有一次,我放学,正赶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学,雨伞一个劲儿地向我倾斜。回到家里一看,我的衣服干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湿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却笑得甜甜的。还有一次,我病了,躺在床上好难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给我喂水果,一会儿给我讲故事……满满的爱,一直包围着我、温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顺心,有时还和外祖父顶嘴,对外祖父呼来喝去。现在想起来,真是好惭愧。

《呼兰河传》中还有好多故事,让我回味无穷。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卖馒头老爷爷的辛酸经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非凡热闹,七匹马拉着大车奔跑的寒冷冬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不平与愤怒,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去年暑假,我回故乡哈尔滨避暑,和爷爷、奶奶驱车来到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区,走进那座青砖青瓦的大院,走进那鸟语花香的后花园,走进那《呼兰河传》中的世界,寻觅着、寻觅着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的足迹……我喜欢读《呼兰河传》。

成语呼来喝去:呼、喝:大声喊叫。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这菩萨卖弄神通,把老孙这等呼来喝去,全不费力也!”

成语千变万化:千变万化[qiān biàn wàn huà],意指形容变化无穷。◎语出《列子·周穆王》。[源]《列子·周穆王》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女乐以娱之。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无遗巧焉。五府为虚,而台始成。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号曰中天之台。简郑卫之处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芷若以满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已而临之。居亡几何,谒王同游。王执化人之袪,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列子·汤问》周穆王西巡狩,越崑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庄子·田子方》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於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贾谊》且夫天地为鑪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典故]《列子·周穆王》有一段记载:周穆王时,有一异人从西方极远之国来,他能进出水火,穿透金石,使山川夷为平地,把城市迁到别处;能凌空而不会坠下,碰撞实物也不受阻挡。变化多端,无穷无极。周穆王对他非常敬畏,奉若神明。典源又见《列子·汤问》。其内容则是记载周穆王西游时,遇到一个巧匠,他制作的木偶与真人无异,并且在巧匠的操控下跳起舞来,动作千变万化,十分灵巧。周穆王见了非常惊异,称赞工匠的技艺精巧,有如自然的化育。“千变万化”就是直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变化无穷。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_1100字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成语满口之乎者也:满口文言词语。指人物的书呆子气。如: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又如:你不要满口之乎者也,别人听不懂。

成语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如:《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又如: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胡适《逼上梁山》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_1100字

在同学的强烈推荐之下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然后用两个礼拜的时间把它读完。这是本薄薄的书,只有两百多页,但它却是上个世纪美国影响了一代青年的畅销书。遗憾的是,作者塞林格这位文学大师于今年1月份辞世,很多喜欢他的读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面体会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无论是是风格还是内容上都很有新颖性,也许如大家所说的,这本书有点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传,类似于自身经历的讲述。16岁的霍尔顿形象,就想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其实,这是许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他讨厌承认世界的虚伪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纯真、善良的世界。

小说所描写的是霍尔顿被精英学校开除后由于不敢回家而在纽约停留的很短暂的几天的光景,但在这短时间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旅馆里面穿戴女装的男人、蛮横电工毛里斯、两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萨丽等等。在他决定要去美国的西部冒险并独身一人隐居时,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别。告别的时候,他讲起了自己的理想,是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段关于麦田守望者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成长的烦恼、生活的矛盾不仅仅是霍尔顿或者是塞林格生活的时代多特有的。生活在现代告诉发展社会里面的孩子们的压力和负担一点也不必那个时代的孩子少。现代的教育体制熏陶下的学生们虽然很少像书里面的主人公一样表现的那么极端,但在内心深处却也都聚集了很多的无奈和急需发泄的“愤世”情绪。那么,作为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上其它人,我们要怎么做呢?

守望,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的给予疏导和关怀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我想,“守望”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同时也更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还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这个麦田当二胺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单纯而又美好的生活。

成语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如:《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色者,有色色者。”又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难免良莠不一,何况是上千上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

成语愤世嫉俗: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意指愤恨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憎恨邪恶的势力。语本唐·韩愈〈杂说〉四首之三。後用“愤世嫉俗”形容对腐败的社会现状及庸俗世态的痛恨。[源]唐·韩愈〈杂说〉四首之三(据《全唐文·卷五五八·韩愈》引)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於人,其能尽吾性而不类於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典故]“愤世嫉俗”原作“愤世嫉邪”。韩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阳人。尊崇儒术,排斥佛老,通六经百家之学,创作颇多,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个性耿直,直言极谏,因而一再的被贬官,但不论治理那个地方,总是留下很好的治绩,深受百姓爱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常让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着文字,把志向和生命发挥到极致,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一扫南北朝以来形式主义为主的浮华文风。带动了文学上的改革,不仅影响了当代,也深深影响了後来的宋代,振兴了散文,称之为“古文运动”。这一篇是韩愈抒发对社会、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个姓谈的书生写了一篇〈崔山君传〉,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表达了愤恨,以及憎恨邪恶的势力,似有着隐遁的决心。而这个部分让他觉得一般人很少能够不与禽兽异物相同,而将人类应有的性情发挥到极致的。韩愈对人生所抱持的态度是属於入世的,因为遵行儒家思想,对於社会应当贡献己力,而非佛老那种出世、无为的消极生活态度。後来“愤世嫉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对痛恨腐败的社会现状及庸俗世态的痛恨。

茶馆老舍读后感_1100字

《茶馆》里的人来人往。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茶馆》投影出的中国!

裕泰茶馆在大时代中生存了下来,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从茶馆的内部装饰开始说起。

从茶馆中桌凳的变化就侧面反映了这里生意的好坏。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长桌,方桌,方凳,长凳,小凳。这样客人的容量还是挺大的。当时天泰,广泰,德泰都已经关门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了,勉勉强强的混口饭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墙上用的是时装没美人,可见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换成了小凳和条凳,家具也黯淡了,门庭也不光线了,岁月让裕泰失去了生气。体面也不是这里的形容词了。除了这明显的外部装饰,还有那些个字条。

“莫谈国事”这条子陪着裕泰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第一幕中茶馆各处都贴着这条子“莫谈国事”。第二幕中的“莫谈国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旧。第三幕中“莫谈国事”有了一个伙伴“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更大,更多!这是一张神奇的条子。

“莫谈国事”将封建无限的放大,也无限的反应了社会的落后。“茶钱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茶馆中不仅仅有陈设的条子,还有人。《茶馆》中人物繁杂但每一个都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在全文的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沈处长。他一共只有一点点的台词,是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语言极其凝练,但同时把这个人表现的淋漓尽致。沈处长的出场穿着军便装,高靴,带马刺,手持小鞭,后面还跟着两个宪兵。他明显是一个很霸气的人,但少言寡语。不说话,用眼神示意也许就是这些长官的特征之一。

沈处长不过是这戏中的跑龙套,而王利发是贯穿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之一。

王利发是一个小小茶馆的老板,为了生存,他阿谀奉承,逆来顺受。这不仅仅是他的茶馆,也是他父亲的。所以茶馆不仅是一个赚钱工具,更是他父亲的馈赠和希望。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个苟活之人,他很坚定的保护家人,自己坚守茶馆,最后用上吊来结束生命。

《茶馆》是我读的第一本戏剧。人物繁多,我每每读过都不时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虽然人物多很繁杂,但老舍能清晰地写下这么多,可见他能力的强大。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一张张善良的脸庞,都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我读出了世道沦落,读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茶馆》很经典,人物很传奇。

成语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如:沈从文《跑龙套》:“跑龙套在戏台上象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必恭必敬的分站两旁。”又如:你记得吧,在文工团里时,一唱平戏就叫我跑龙套。——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三

成语岌岌可危:岌岌可危[jí jí kě wéi],意指岌岌,危险的样子。“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语本《管子·小问》。[源]《管子·小问》桓公曰:“我欲胜民,为之奈何?”管仲对曰:“此非人君之言也,胜民为易。夫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胜民,则使有司疏狱而谒有罪者偿,数省而严诛,若此则民胜矣。虽然,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见亲,祸亟及於身,虽能不久,则人持莫之弑也。危哉!君之国岌乎!”《孟子·万章上》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勳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典故]岌岌,是危险的样子,如《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便是形容天下的情势已经十分危急。管仲(?~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齐国颍上人。初事公子纠,後事齐桓公为相。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为“仲父”。相传他着有《管子》一书,内容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言论,无所不有。在〈小问〉篇中,桓公问管仲,想要压伏人民,应该如何做?管仲回答︰“身为一个国君,不应该想要胜服於民,因为胜民之道并非天下之王道。如果想要压伏人民,那麽只要用严刑峻法,人民自然就会被压伏了。但是这样只能让国家暂时安定,却无法维持长久。”因此管仲认为采胜民之道的结果,将是“危哉!君之国岌乎!”,造成国家的动荡不安,请桓公三思。”後来“岌岌可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非常危险。在《韩非子·忠孝》中,则引作“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

不仰视别人的幸福—读《不和范冰冰换人生》有感_1100字

长夜漫漫,月光清冷无力的笼罩着我的房间。我倚着窗台,抬头仰望天上那零落的几颗星星,闪着微弱的光,心中不免伤感起来:幸福,是不是也像那稀有的几颗星星,可望而不可及呢?

羡慕让人心乱如麻

打从开始记事起,我就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幼儿园时,我羡慕别的孩子的玩具总是比我的新颖,小花裙子总是比我的漂亮,得到老师的“小红花”也总是比我的多;上小学了,我羡慕同学的爸爸妈妈每天都来接送孩子上下学,而我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回家,我羡慕同学的功课做得比我好,老师同学爱围着他们转;到了初中,竞争愈发激烈,我开始羡慕别人脑袋瓜子总是那么灵活,成绩总是要比我略胜一筹。我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可是成绩像卡带似的,怎么也上不去……

从此以后,我的内心积攒下了太多太多对自己的不满,像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会把那颗脆弱的心灵炸个粉碎

痛苦让泪水浸湿了眼眶

有一次,在学校,我遭到了几个调皮捣蛋的男生的讽刺,他们的话语像一把利刀,把我心中仅存的那点自信心切得片甲不留。我“蹭”地一声站起,当着老师的面把书包狠狠地甩在桌子上冲出了教室。愤怒、委屈和无奈让我在街道上嚎啕大哭起来,当时心里只想着: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我要回家!

回家,却并不代表我找到了慰藉。妈妈得知此事只顾着一个劲地责骂我太冲动鲁莽,我红着眼眶,怒视她道:“你就知道骂我!我再也不读书了!”“啪”,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我的脸上,痛苦的泪水,又一次浸满了眼眶,模糊了我的视线。

还心灵一方净土

时间流逝,终于冲淡了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但心中的阴影该如何抹去呢?如今的我已经逐渐长大成熟,对于之前的很多行为都感到不值得了。翻开《别逗了,时间不是金钱》一书,我深深地被一篇文章打动了《不和范冰冰换人生》,作者写道:“我只想成为我自己。我个子不高、不时尚、还微胖,可这样的自己时刻不忘过好每一天,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我学历不高,工资微薄,可是,我将大部分工资都存入银行,孝敬父母……我心如明镜。”我又联想到了自己:是啊,我也许是不够优秀,不够完美,我没有生得一张天生丽质的面孔,没有多么显赫的家世背景,但这就是我啊!多么真切的我啊!

人无完人,可我不断地在努力,从未想过放弃希望,我长相平凡,但这张脸孔在世界上只有一张,怎么能说不特别呢?呀,我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父母身体健康,他们爱我,关心照顾我,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在我的眼中,比我幸福快乐的人数不胜数;但在别人眼中,我是不是同样成为了他们羡慕的对象?我们总是喜欢仰望别人的幸福,却把自己的幸福踩在脚底下不曾发觉。

又是一年春天,花园里百花齐放,玫瑰继续着它的热烈奔放,野百合依然散发着自己那淡淡幽远的芳香,不管哪一种,认真地开过,便好。

成语长夜漫漫:漫漫:无边际的样子。漫长的黑夜无边无际。多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如:《古诗源·宁戚〈饭牛歌〉》:“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又如: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吴伯萧《啼晓鸡》

成语定时炸弹:由计时器控制、能在预定时间自动引爆的炸弹。比喻潜伏的危机。如: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他们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势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党中解决,就会留下祸根,成为定时炸弹。”又如:她是张汉安插在他们中间的定时炸弹。

读《同桌冤家》有感_1100字

我最喜欢杨红樱阿姨写的书了,特别是《马小跳系列》的书,其中就有一本——《同桌冤家》。

杨红樱阿姨曾经说过:“马小跳的童年,不是一味的无忧无虑,他跟当下的孩子一样,有困惑,有委屈,有郁闷,有压力……但我赋予了他幽默快乐的性格,这就找到了消解的方式,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本《同桌冤家》讲了马小跳被秦老师安排到路曼曼的旁边,起初马小跳很激动,但是由于之后一点的小矛盾,两人就开始了一场“战争”

这之后的战争真是既可气,又可笑,这让我想起了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小冤家”。

那时候,我们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一起坐,男孩子和男孩子一起坐,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什么是讨厌。她是从的农村转学过来的,所以他们对她的印象不怎么好,可我呢?别提有多喜欢她了!她叫刘倩倩,褐色的皮肤,好似被太阳晒干了的脸上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她非常热情,开学第一天就给我们带礼物,面对同学们,她腼腆的笑了笑,我一看就看到了她的那一对小虎牙!老师把她安排到了我身边,她就这样成了我同桌。我们也就这样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之后有一天,我和刘倩倩开始了一场“战争”——原因是她把我心爱的泰迪熊弄坏了。我很生气,因为这是我生日的时候,爸爸送我的礼物,我好几天没理她,视她为冤家,直到那一节课……

那是一节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几个女同学演一场话剧,其中就有我和我的冤家刘倩倩,她演姐姐,我演妹妹,还有一位女同学演妈妈。我心里想:假的姐妹而已,我还是不理你,哼!走着瞧!话剧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妈妈”,她拿着一袋子菜,走到了厨房,这时,“姐姐”叫了我:“妹妹,我们来弹钢琴吧!”我一听到钢琴两个字,就吓了一大跳。因为我以前学钢琴,老师都说我是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更别说自个儿弹了。我害怕极了,怕在同学们面前出丑。这时,她的手伸过来,耐心地教起了我怎样弹钢琴。我慢慢对我的冤家有了一丝好感。最后,她跑回座位上,拿出了一串漂亮的、闪着金光的项链,戴在了我的脖子上,并说:“那天我不小心弄坏了你的泰迪熊,真对不起,我本想再给你买一个的,可是那泰迪熊太贵了,所以只能做一个这个项链了,希望你能喜欢!你别往心里去啊!”我高兴的拉起她的手,递给她一个小熊玩具:“我也有礼物要送给你,以为没机会了,今天这个小家伙终于找到家啦!”

最后,我们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冤家”。

这本书让我读懂了: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不然就会不知道和朋友一起相处的日子的滋味。

“小冤家,你干嘛,像个傻瓜……”这首《小冤家》让我想起了你——刘倩倩,我永远的好“冤家”。

成语形影不离:形影不离[xíng yǐng bù lí],意指形容关系密切,不能分开。语本《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後亦用“形影不离”形容关系亲密,无时无处不在一起。[源]《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典故]《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论述的重点是教人把握时机。时机不对,纵使有商汤和周武王的才德也无法成就功业;反之,处在夏桀和商纣暴虐无道的朝代而没有商汤、周武王的才德,同样也无法成就功业。圣人和时机不可分离,就像一个人在日光下步行,他的形体和影子不可分离一样。後来“形影不离”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与人或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密切,不能分开。此外,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泺阳消夏录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恒相对嬉笑,不避忌人。”则用“形影不离”形容二人关系亲密,无时无处不在一起。

成语走着瞧:等着瞧。等过一段时间再下结论,再见分晓。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这个叫田福军的人会有多少能耐呢?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又如:走着瞧,我不会就此罢休的。

生死皆是疲劳—《生死疲劳》读后感_1100字

文/胡帅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书名取自《佛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书中的主角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他经过几次转世,先后成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又成为人——大头婴儿。

通过把国家历史融合进家族历史,从主角轮回转世的视角,记录了高密东北乡的各色人物在二次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饥荒、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的被裹挟,被整饬,被粉墨登场。

1950——2000五十年间,西门闹已经经历了驴、牛、猪、狗、猴五个轮回。

开始他降生为驴,带着对前世事和尘世人的莫大仇恨,觉得受了所有人的欺骗和背叛,后来慢慢平静,性格也在兽性和人性中摇摆不定。

降生为牛,性情还是还暴躁,对西门闹的记忆还是很深,但也表现出忠顺温厚、拼命倔强的一面。

降生为猪,则开始对人的记忆渐少而猪的记忆渐多,成为了一头具备人的智商和思考能力的猪、而不是附身于猪身上的一个人。

降生为狗,几乎不太提起西门闹那一世,而是忠心护主,且成为了狗中政治领袖。这时西门闹的心态已经很平和,经历了几次轮回后也看的很开了。

但死后阎王却说他“还有一些仇恨的残渣”,让他又降生为猴,做猴的两年,几乎没有心理活动,和普通猴子无异。

小说里的人物跨越辈分与姓氏,但是都逃脱不了命运与时代。蓝脸应该是最有意味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坚持,或者是固执。

这本来应该加以称颂与敬畏,但是在那样的时代与背景里,见风使舵的人多如牛毛,坚持信仰的同样大有人在,以反面形象出现的洪泰岳便是一个。

信仰与坚持,只是内心的固执与力量,至于正确与否,只是历史走完一个轮回后才能客观评说。

如果,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中国人并不会把蓝脸当成是一个正面人物。

书中讲述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恩怨情仇,在六道轮回的最后一轮,西门闹即将投生为人时,阎王爷对西门闹说:“我知道你死得冤枉,但天下冤枉的岂止你一个人?”

这时当那些几世以前的仇恨终于在一次次的轮回中在他心中消失殆尽时,他才得以投生为人。

前五次轮回中,西门闹的人性越来越少,兽性越来越多,所谓“仇恨”也逐渐消弭干净。

可是,如果不知为何宽恕而宽恕,那就像不知为何仇恨而仇恨一样,可怜又可笑。

这个欲望的坚持与幻灭的故事本身并不新鲜,生死轮回的故事也不新鲜,两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莫言对各种牲畜精妙幽默的描写,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当然,这本书的重点是记述了在那个风云畸变,斗志昂扬,连生畜都不得安宁的时代,人,是如何一步步一变成畜生的。

轮回不息,生死皆是疲劳。

成语粉墨登场:粉墨登场[fěn mò dēng chǎng],意指化妆登台演戏。语本明·张岱〈祭义伶文〉。今亦用“粉墨登场”指在某一场合担任某一脚色。[源]明·张岱〈祭义伶文〉(据《琅嬛文集·卷六·祭文》引)崇祯辛未,义伶夏汝开死,葬於越之敬亭山。明年寒食,其旧主张长公属其同侪王畹生、李 生持酒一瓯,割羽牲一,至其陇,招其魂而祭之,并招其同葬之父凤川同食。谕之曰:“夏汝开,汝尚能辨余谈话否耶?……汝生前,傅粉登场,弩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无不交口赞夏汝开妙者。绮席华筵,至不得不以为乐。死之日,市人行道、儿童妇女,无不叹惜,可谓荣矣。……”[典故]“粉墨登场”典源作“傅粉登场”,指化妆登台演戏。在明末清初昆剧极盛的时期,家庭戏班演唱昆剧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乡里中稍有地位权势的,都有一个戏班,如张岱即是。夏汝开是张岱家庭戏班中的一位演员,在明朝崇禛年间死亡。隔年寒食节时,张岱带着夏汝开的同辈王畹和李 ,一起到墓前吊祭他,忆起往日种种,不胜唏嘘。文中提到夏汝开生前演戏的模样:“傅粉登场,弩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意指他脸上画着妆,登台演戏时,张大眼睛,伸出舌头,嬉笑喧闹,戏谑逗趣,看到的人都笑翻了,听到的人也都笑个不停,不禁赞叹夏汝开真是太会演戏了,所以他死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惋惜。後来“粉墨登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化妆登台演戏,後亦指在某一场合担任某一脚色。出现“粉墨登场”的书证如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京师梨园》:“其间粉墨登场,丹青变相,铜琶铁板,大江东高调凌云。翠绕珠围,小海唱低歌醉月。”

成语铜琶铁板:铜琶、铁板:两种伴奏乐器。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唱。形容气慨豪迈,音调高亢的文辞。如: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又如: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九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