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谒茅庐

整理了三谒茅庐的基本信息,解析释义,用法示例,造句,近义词,

三谒茅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yè máo lú
成语简拼
SYML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三謁茅廬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同]三顾茅庐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他如今做了三谒茅庐,勉强承伏。』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三谒茅庐”几个大字。

(2)丹麻中学的信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谒茅庐”。

(3)兰兰写不出成语“三谒茅庐”,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4)小奎不会写成语“三谒茅庐”的最后一个字。

(5)信阿姨给小宝和小朋友们讲了“三谒茅庐”的故事。

分字解释

茅庐

茅庐:[máolú] 茅舍;草屋。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谒:yè 1、<动>告诉。《战国策·秦策一》:『臣请谒其故。』2、<动>请求。《荆轲刺秦王》:『臣愿得谒之。』3、<动>拜见。《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名>名贴。《史记·郦食其传》:『使者惧而失谒,跑拾谒。』[谒刺] 名帖;名片。[谒告] 告假;请假。[谒舍] 客栈。[谒者] 负责接待通报的人。

茅:máo <名>茅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茅茨] 茅草屋顶。[茅塞] 被茅草堵塞,比喻思路闭塞。

庐:lú 1、<名>简陋的房屋。《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又] 指房屋。《书博鸡者事》:『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2、<名>家;家庭。《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名>宾客住的房舍。《周礼·遗人》:『十里有庐,庐有饮食。』4、<名>指服丧守墓而在墓旁盖的简陋屋子。《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5、<名>临时搭的帐篷。《孔雀东南飞》:『新妇入青庐。』[庐落] 院落。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谒:《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歇切,堰入声。《说文》白也。《尔雅·释诂》告也,请也。《左传·隐十一年》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注〉谒,告也。《礼·曲礼》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注〉谒,请也。典谒者,主賔客告请之事。又《增韵》访也,请见也。《后汉·卓茂传》茂诣河阳,谒见光武。又《释名》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门状,今之拜帖。《史记·高祖纪》高祖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注〉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又谒舍,今之客舍也。《前汉·食货志》里区谒舍。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谒者,掌賔赞受事。《应劭注》谒,请也,白也,仆主也。《三辅黄图》内谒者,署在未央宫,属少府。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谒者一星在左执法东北,主賔客,辨疑惑。又山名。《山海经》谒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注〉山今在上党郡涅县。又姓。《后汉·方术传》汝南太守谒焕。又《集韵》《类篇》□乙列切,音□。亦白也。李舟说。又《正韵》於盖切,音爱。与□同。阴晦也。引韩愈秋雨联句:牖变景明谒。一本作蔼,义同。又《扬雄·百官箴》殷以□颠,秦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谒。谒叶败。又《史记·孔子世家》去鲁歌云:彼妇之谒,可以死败。按此歌六句三韵,谒本音爱,与败叶。《字汇》谒攺音意,败叶音佩,误。《正字通》俗作谒,非。

茅:《申集上·草字部》《唐韵》莫交切《韵会》谟交切,□音猫。《说文》管也。《易·泰卦》拔茅连茹。《诗·召南》白茅包之。《书·禹贡》包匦菁茅。《蔡邕·独断》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谓之授茅土。《左传·宣十二年》前茅虑无。〈注〉时楚以茅为旌识。又国名。《左传·襄二十四年》凡、蒋、郉、茅。〈注〉高平昌邑县西有茅乡。又享名。《史记·魏世家注》修武轵县有茅亭。又门名。《说苑》楚太子立于茅门之外。又山名。《晋书·许迈传》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又姓。《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秦有茅焦。又《韵补》迷侯切,音矛。《屈原·离骚》时□纷其变易兮,又何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又《类篇》莫佩切。茅蒐,蒨草。又《集韵》眉镳切,音苗。《易·泰卦》拔茅连茹。郑读作苗。

庐:《寅集下·广字部》《唐韵》力居切《集韵》《韵会》《正韵》凌如切,□音闾。《说文》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诗·小雅》中田有庐。〈笺〉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田事。又《玉篇》屋舍也。《集韵》粗屋总名。《易·剥卦》小人剥庐。《左传·襄二十三年》则犹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又□舍也。《周礼·地官》十里有庐,庐有饮食。〈注〉庐若今野□,徙有庌也。又直宿,舍也。《前汉·金日磾传》小疾卧庐。〈注〉殿中所止曰庐。《班固·西都赋》周庐千列。〈注〉直宿曰庐。又国名。《周语》庐由荆嬀。〈注〉庐,嬀姓之国,荆嬀,庐女为荆夫人也。又邑名。《楚语》以王如庐。〈注〉庐,楚邑。又州名。《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开皇初改为庐州。又山名。《庐山记》周威王时,有匡俗庐君,故山取其号。又《正韵》龙都切,音卢。《周礼·冬官考工记》秦无庐。〈注〉庐读为纑,谓矛戟柄竹攒柲。或曰摩□之器。又与籚同。《集韵》籚或作庐。考证:(《前汉·金日磾传》小疾卧庐。〈注〉殿中所正曰庐。)谨据照原书所正改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