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牙漱方

浏览

虫牙漱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虫牙漱方的基本资料

虫牙漱方(《证治宝鉴》卷十)

处方芫花、细辛、川椒、雷丸、鹤虱、蕲艾、小麦、细茶。

功能主治虫牙。

用法用量煎汤漱口。

虫牙漱方相关中药材

1、雷丸

别名雷矢,雷实,竹苓,竹林子,竹铃芝,木连子。

来源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性状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①《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②《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白虫、寸白自出不止。”③《药性论》:“能逐风,主癫痫狂走,杀蛔虫。”④《玉楸药解》:“清热疏肝,杀寸白虫,躯风除痫,止小儿汗。”⑤《陕西中药志》:“消积杀虫,清热解毒。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胃中热,对绦虫病疗效较显着。”

2、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小辛,细条,绿须姜,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来源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性状①辽细辛 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叶片1~2枚,下连根茎及根,有时可见花或果实。叶柄长,有纵纹,叶片多皱缩或破损,质薄,灰绿色,有时带黄,质脆易碎。花单1,暗紫褐色,碗状。根茎为不规则圆柱形,纤细弯曲,具分枝,长1~4厘米,直径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节,节间约2~3毫米。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下端常有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②华细辛 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长约3~8厘米,直径约1~2厘米,节间极短,仅达1毫米。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产陕西。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各种作细辛使用,一般称为土细辛。①杜衡的根茎及根,亦称马辛,使用于江苏、浙江等地。参见“杜衡”条。②大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四川等地。参见“花脸细辛”条。③花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④圆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西。⑤盆草细辛(又名:毛细辛)及双叶细辛的全草,使用于四川、陕西。⑥长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陕西,参见“黄细辛”条。⑦茨菇叶细辛的带根全草,使用于湖北、广西,参见“苕叶细辛”条。⑧金耳环的全草,使用于广西,参见“金耳环”条。

3、芫花

别名南芫花,芫花条,药鱼草,莞花,头痛花,闷头花,老鼠花,癞头花,金腰带,浮胀草,去水,败花,赤芫,儿草,毒鱼,杜芫,闹鱼花,棉花条,大米花,芫条花,野丁香花,九龙花,地棉花,银腰带,小叶金腰带,南芫花,毒老鼠花,紫金花。

来源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春季花未开放前采摘,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园。分布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产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花蕾呈弯曲或稍压扁的棒锤状,长约1厘米,直径约0.3厘米,常单朵或3~7朵成簇。上端稍膨大,裂为4片,淡黄棕色,下端较细,灰棕色,密布白色绒毛。花心较硬,呈紫红色。全花质软。气微香,久嗅能致头痛,味微甘。嚼之有辣感。以花蕾多而整齐。淡紫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逐水,涤痰。治痰饮癖积,喘咳,水肿,胁痛,心腹症结胀满,食物中毒,疟母,痈肿。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疟,疝瘕,痈肿。”②《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③《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④《日华子本草》:“疗嗽,瘅疟。”⑤《纲目》:“治水饮痰辩,胁下痛。”⑥《本草原始》:“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黄芫花,为同科植物河朔芫花的干燥花蕾。与芜花相似而略小,长约0.3~1厘米。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白色细绒毛。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亦同等使用。

4、小麦

来源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①《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②《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③《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④《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⑤《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5、鹤虱

别名鹄虱,鬼虱,北鹤虱。

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约3~4毫米,宽不达1毫米,无毛,表面黄褐色,有多数纵棱及沟纹,顶端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环状物。横断面类圆形,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尝之有粘性。以粒匀、充实、尝之有粘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治虫积腹痛。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⑤《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⑥《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⑦《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某些地区作鹅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几种:①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参见“鹤虱风”条)的果实。呈椭圆形,多已分裂成两瓣,长约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条突起的纵梭线,其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条纵脉纹,脉上有短柔毛。横切面略呈半圆形,每一棱线内方有1个油管,接合面有2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气,味辛微苦。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等地。②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油管,周边有4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③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中央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中央通常无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