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干姜的处方(五十三)

浏览

干姜,辛、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小编整理出含有干姜的处方共408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121~3180共60个。

处方1、二陈汤

别名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汤(《直指》卷二十六)。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临床应用伤寒劳复《本事》: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摘录《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处方2、加减柴胡桂姜汤

处方柴胡7分,茅术7分,川芎7分,黄芩6分,牡蛎6分,花粉5分,甘草3分,桂枝3分,干姜3分。

功能主治疟疾,先热后寒,寒多热少,或独寒不热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

摘录《方症会要》卷二

处方3、抑扶煎

处方厚朴 陈皮 乌药各45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炙甘草3克 干姜(炮)3~6克 吴茱萸(制)1.5~2.1克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湿止泻。治寒湿泻痢初起,气血未衰、脾胃未败或脘腹胀痛、或呕吐恶心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空腹时温服。气滞痛甚者,加木香1.5~2.1克,或砂仁亦可;如血虚多痛者,加当归6克;如寒湿甚者,加苍术4.5克。

备注方中厚朴、乌药、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运脾,猪苓、泽泻渗湿利尿,利小便以实大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奏温中散寒,利湿止泻之效。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4、乌药顺气散

处方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60克 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 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炒)白芷 桔梗各30克 干姜(炮)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风顺气。治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眩晕;瘫痪,语言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膈,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温服。如四时伤寒,憎寒壮热,头痛肢体倦怠,加葱白9厘米;如闪挫身体疼痛,温酒调;遍身瘙痒,抓之成疮,用薄荷3叶煎服。

注意孕妇不可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处方5、正气天香散

别名绀珠正气天香汤(《玉机微义》卷四十九)。

处方乌药60克 香附末240克 陈皮 苏叶 干姜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治妇人诸气作痛,或上冲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

用法用量每次9克,水调服。

摘录《医学纲目》卷四引刘河间方

处方6、吴茱萸散

处方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藭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药捣为粗散。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

处方7、代赭丸

处方乱发2两(烧灰),阿胶(炙)2两,代赭3两,干姜3两,马蹄1枚(烧),干地黄4两,牛角鳃5两(炙)。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血露不绝,崩血不可禁止,腹中绞痛,气息急;蓐病36疾。

用法用量每次空心服20丸,日2次,加至40丸,用醋汤下。

摘录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方》,名见《鸡峰》卷十六

处方8、归经佛手散

处方当归1两,川芎5钱,白术5钱,荆芥3钱,炒黑干姜1钱,甘草1钱,人参3钱,熟地1两。

功能主治妊妇大怒之后,血不归经,忽然腹痛,因而堕胎;及胎堕之后仍然腹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二

处方9、缩砂丸

处方缩砂30克(去皮)黄连30克(去须,微炒)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干姜15克(炮裂,锉)木香15克 吴茱萸30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用醋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冷气水泻,日夜三二十行,腹中疴痛,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下,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

处方10、加味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炙草、干姜(煨)、陈皮、藿香、厚朴(姜制)、生姜5片。

功能主治产后脾胃虚弱,失于调理,伤于风冷饮食,而为霍乱,心腹绞痛,手足逆冷,吐泻并作。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处方11、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处方12、温胃饮

处方人参3~6克(或用至30克)白术(炒)3~6克(或用至30克)扁豆(炒)6克 陈皮3克(或不用)干姜(炒焦)3~6克 炙甘草3克 当归3~6克(滑泄者勿用)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治脾胃虚寒,呕吐吞酸,大便泄泻,不思饮食,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下寒带浊者,加破故纸3克;气滞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脾气陷而身热者,加升麻2克;水泛为痰,胸腹痞满者,加茯苓3~6克;脾胃虚极,大呕不吐,不能止者,倍用参、术,加胡椒0.3~0.6克,煎熟徐徐服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处方13、对姜丸

处方半夏半斤,天南星半斤,干姜1斤。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有寒痰,呕逆眩运。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八

处方14、五积散

处方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去根、节)180克

制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备注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摘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处方15、杏子汤

处方人参 半夏 茯苓 细辛 干姜 芍药 甘草 官桂 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温补肺气,化饮止咳。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痰饮停积,咳嗽经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杏仁(去皮、尖,锉)5枚,生姜5片,煎至135毫升,去滓,空腹时服。如感冒得之,加麻黄等分;如脾胃素实者,加罂粟壳(去筋膜,细锉,以醋淹,炒)等分。

摘录《易简方》

处方16、佐关煎

处方厚朴(炒)3克 陈皮(炒)3克 山药(炒)6克 扁豆(炒)6克 炙甘草2.1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干姜(炒)3~6克 肉桂3~6克

功能主治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肾气未损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服。如腹痛甚者,加木香0.9~1.5克,或吴茱萸亦可,如泻甚不止者,酌加破故纸或肉豆蔻。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7、温阳消散汤

处方制附片30-60克,干姜30-60克,白芍30克,甘草30克,大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路路通10克,橘核10克,当归10克。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行气散结。主痰湿壅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河南中医》

处方18、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处方19、栝蒌散

处方栝蒌实60克,败酱草15克,细辛15克,炮干姜15克,姜炙厚朴15克,炒桔梗15克,人参15克,防风15克。

功能主治化痰开郁,散瘀解毒。主热毒内盛。

用法用量上为散,水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处方20、温中化痰丸

别名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青皮(去白)良姜(去芦,炒)干姜(炒)陈皮(去白)各15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心眩目晕,嗜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30~50粒,用温开水送下,不拘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处方21、温脏丸

处方人参 白术(米泔浸,炒)当归各120克 芍药(酒炒焦)茯苓 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细榧肉 使君子(煨,取肉)槟榔各60克 干姜(炮)吴茱萸(汤泡一宿,炒)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神曲调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气虚寒,虫积既逐而又复生者。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或10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如脏寒者,加制附子30~60克;脏热者,加黄连30~60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22、温中补脾汤

处方人参 黄耆(蜜炙)白术(土炒)干姜 陈皮 半夏(姜制)附子(制)茯苓 砂仁 肉桂(去粗皮,研)白芍(炒焦)甘草(炙)丁香

功能主治治小儿慢脾风,闭目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呕清水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煨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处方23、分气丸

处方黑丑(半生半熟,取头末)4两,青皮(炒)1两,陈皮(炒)1两,干姜(炮)1两,肉桂1两。

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气,化酒食。主心腹痞闷疼痛,两胁气胀,痰涎上攻,咽嗌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姜汤送下。

摘录《扁鹊心书·神方》

处方24、吴茱萸散

处方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 肉豆蔻仁 干姜(炮)甘草(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60克 缩砂仁 陈曲(炒)白术各30克

制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牌燥湿。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25、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锉)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甘草(炙)半两,蒺藜子(炒去角)半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半两,续断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肾。脚胫瘦细,小便数,或赤似血色,脏腑虚冷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夜2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处方26、姜枣红糖汤

处方干姜 大枣 红糖各30克

制法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加红糖同煎汤服。

功能主治补脾胃,温中益气。适用于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型痛经。

用法用量每日2次,温热服。

摘录《民间方》

处方27、九味异功煎

别名九味异功散

处方人参2-3钱,黄耆(炙)1-2钱,当归2-3钱,熟地2-3钱,炙甘草7分-1钱,丁香3-5分或1钱,肉桂1钱,干姜(炮)1-2钱,制附子1-2钱。

功能主治痘疮,寒战咬牙,倒陷,呕吐泄泻,腹痛虚寒。

用法用量九味异功散(《痘科类编释意》卷三)。如泄泻腹痛,加肉豆蔻(麸炒)1钱,或加白术1-2钱。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28、人参术附汤

处方人参3克,白术12克,附子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主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升降失常。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高辉远方

处方29、羊肾丸

处方山茱萸 干姜 川巴戟 芍药 泽泻 北细辛 菟丝子(酒浸)远志(去心)桂心 黄耆 石斛 干地黄 附子 当归 牡丹皮 蛇床子 甘草 苁蓉(酒浸)人参各60克 菖蒲30克 防风45克 茯苓15克

制法上为细末,以羊肾1对研细,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耳聋,耳内虚鸣。(耳鸣)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盐、酒送下。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处方30、温降汤

处方白术9克 清半夏9克 生山药8克 干姜9克 生赭石(轧细)18克 生杭芍6克 川厚朴4.5克 生姜6克

功能主治温胃降逆。治胃寒而气不降,吐血、衄血,脉虚濡而迟,或饮食停滞胃口,不能消化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31、禹余粮丸

处方禹余粮 乌贼骨 吴茱萸 桂心 蜀椒各75克 当归 白术 细辛 干地黄 人参 芍药 芎藭 前胡各38克 干姜90克 矾石8克 白薇 紫菀 黄芩各23克 蟅虫30克

制法上十九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后积冷坚癣。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酒送下20丸,一日二次。无效则加量。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处方32、加味调中饮

处方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厚朴8分(姜汁炒),陈皮1钱5分,白术1钱5分,山楂2钱,干姜8分(泡),神曲2钱(炒),草果1钱,黄连8分(姜汁炒),甘草8分,枳实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食积类伤寒,头疼身热,恶寒,身不痛,气口脉紧盛。宿食口渴,胀满,嗳气如败卵,脉浮滑。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处方33、茵陈四逆汤

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处方干姜45克 甘草(炙)60克 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陈180克

功能主治治黄疸阴证。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温里助阳,利湿退黄。治黄疸阴证。黄色晦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用法用量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摘录《卫生宝鉴·补遗》

处方34、加减回阳救急汤

处方北丽参5钱,漂于术(土炒黄,勿焦)5钱,葫芦巴(炒、研)2钱,淡苁蓉(漂净,晒干)5钱,北枣杞3钱(盐水炒),破故纸2钱(盐水炒),黑熟附片5钱,上安桂(去粗皮)8分或1钱,淡吴萸1钱,抱茯神3钱,炮干姜8分,炙甘草1钱。

功能主治一切阴寒危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若非手足厥逆,冷汗腹痛者,未可乱投。

摘录《寿世新编》卷下

处方35、神效佛手散

处方鹿茸 当归 苁蓉 禹余粮 菟丝饼 桑螵蛸 紫石英 熟地 白芍 川芎 干姜 覆盆子 酸枣仁 五味子 琥珀 茯苓各等分

制法共为末。

功能主治治金疮重伤,筋骨断折将死者。

用法用量每服10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跌损妙方》

处方36、半夏白术天麻

处方半夏1钱半,白术2钱,天麻1钱,茯苓(去皮)1钱,橘皮1钱,苍术1钱,人参1钱,神曲(炒)1钱,麦糵(炒)1钱,黄耆1钱,泽泻1钱,干姜半钱,草果半钱。

功能主治头眩恶心烦闷,气喘短促,心神颠倒,兀兀欲吐,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苦头痛眩晕,身重如山,不得安卧。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3片,煎至1钟,食远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处方37、化痰丸

处方干姜(或用姜屑)1两,半夏(炮)1两,南星(炮)1两,枯矾1两,滑石1两,巴豆霜1钱。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坠涎,止嗽定喘。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生姜汤送下。食后微溏利妙。

摘录《普济方》卷一五八

处方38、加减回阳汤

处方潞参1两,附子片5钱,干姜3钱,白术5钱(土炒),上元桂1钱半(去皮,研),当归3钱(土炒),扁豆5钱(炒),半夏3钱,蔻米5分(研),茯神3钱,伏龙肝3钱。

功能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阴寒,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揣摩有得集》

处方39、乌犀丸

处方犀角屑30克 羚羊角屑60克 天南星30克(醋浸一宿,炒令黄)天雄30克(炮裂,去皮,脐)天麻60克 乌蛇6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黄)桂心30克 白僵蚕30克(微炒)干蝎30克(微炒)防风60克(去芦头)麻黄60克(去根、节)芎藭30克 独活30克 干姜30克(炮裂,锉)川乌头30克(炮裂,去皮、脐)白术30克 当归30克 白芷30克 细辛30克 牛膝30克(去苗)槟榔30克 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白附子30克(炮裂)桑螵蛸30克(微炒)阿胶30克(捣碎,炒令黄燥)牛黄7.5克(细研)麝香7.5克(细研)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半身不遂,身体顽麻。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时用热酒送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

处方40、少腹逐瘀汤

处方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处方41、阴旦汤

处方芍药 甘草各6克 干姜 黄芩各9克 桂心12克 大枣4枚

功能主治温阳解肌,发表除烦。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用法用量上六味药,哎咀。以水1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夜二服。覆令小汗。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处方42、桃花汤

处方赤石脂30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9克 粳米30克

功能主治温中涩肠。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7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50毫升,纳赤石脂末5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备注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摘录《伤寒论》

处方43、芎藭补中汤

别名芎归补中汤(《万病回春》卷六)、芎归补血汤(《妇科玉尺》卷三)。

处方干姜(炮)阿胶(锉,蛤粉炒)芎藭 五味子各30克 黄耆(去芦,蜜水炙)当归(去芦,酒浸)白术 赤芍药各30克 木香(不见火)人参 杜仲(去皮,锉,炒)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妇人半产、早产。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

处方44、燥肠丸

处方附子1个(炮)龙骨15克 干姜30克 吴茱萸15克 米壳15克 诃黎勒皮15克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伤寒汗下后,大小便自利,膻中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下。利止勿服。

摘录《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处方45、枳壳散

处方枳壳(去瓤,锉,麸炒)荆三棱 橘皮(去白)益智仁 蓬莪术 槟榔 肉桂(不见火)各30克 干姜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青皮(去白)肉豆蔻 木香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顺气宽中,消症破积。治五种膈气。三焦痞塞,胸膈满闷,背膂引疼,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噎塞不通,呕吐痰涎,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5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三

处方46、宁肺生化汤

处方川芎3克,当归6克,杏仁10粒,知母1.8克,甘草1.2克,炙干姜1.2克,桔梗1.2克。

功能主治养血温肺。主外感风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灵验良方汇编》卷下

处方47、交泰丸

处方干姜(炮制)0.9克 巴豆霜I.5克 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各3克 柴胡(去苗)小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4.5克 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至21克)酒煮苦楝 白茯苓 砂仁各9克 川乌头(炮,去皮、脐)13.5克 知母12克(一半炒,一半酒洗。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吴茱萸(汤洗七次)15克 黄连(去须。秋、冬减至4.5克)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各18克

制法上药除巴豆霜另入外,余同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升阳泻阴,调营和中。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水送下。

摘录《脾胃论》卷下

处方48、九味蟠葱散

处方延胡索1两,肉桂5钱,干姜(炮)2钱,丁香1钱,茯苓6钱,甘草(炙)3钱,苍术(泔浸,炒)3钱,槟榔3钱,羌活3钱。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散寒开结。主疝因风寒湿气,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连须葱白2茎,水煎,食前热服。取微汗效,不愈再服。腹胀便秘,有食积梗痛,去羌活、加三棱、蓬术、缩砂仁。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风寒湿三气交互乘间袭入经中,故疝结小腹,睾丸肿痛不止。羌活散风寒以胜湿,苍术燥脾湿以消肿,槟榔破滞气以开结,延胡通经气以活血,丁香温中散寒,肉桂暖血祛风,茯苓和脾胜湿,甘草和中和胃,干姜暖胃气以散寒湿;为散,葱白汤下以通阳,连须更通络脉,使滞化结开,则风寒解散而湿气无不化,疝气无不消,何睾丸肿痛之不瘳哉。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49、乌附白芨方

处方乌附片6克,白芨30克,肉桂6克,干姜6克,煅瓦楞15克,广木香6克,佛手6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散寒温中,活血生肌。主中焦虚寒。

用法用量加水5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加糖和防腐剂适量。每日空服2次,每次50毫升。

摘录余景谋方

处方50、立应丸

处方干姜(炮,另末)30克 百草霜30克 巴豆(连皮,炒用)30克 杏仁(同巴豆和皮炒黑色,杵为泥后,入霜研用)30克

制法上药用黄蜡120克,熔开蜡,次入前四味,用铁器搅匀,旋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腑泄痢,脓血不止,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甘草汤下;白痢用干姜汤下,空腹时服。若水泻,温水下。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五

处方51、归地滋阴汤

处方当归9-15克,熟地9-15克,白芍(酒炒)4.5克,川芎3克,干姜(炒透)1.8克-2.1克,炙甘草3克,荆芥穗1.8克。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主阴虚阳燥。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五

处方52、万全丸

处方赤石脂 干姜各30克 胡椒1.5克

制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肠寒滑,泄泻不禁,小便精出,诸热药未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米饮送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53、加味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附子、丁香、柿蒂。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吐利后,胃中虚寒,呃逆。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十三

处方54、胃关煎

处方熟地10~15克或30克 山药(炒)6克 白扁豆(炒)6克 炙甘草3~6克 焦干姜3~9 克吴茱萸(制)1.5~2.1克 白术(炒)3~9克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寒,泄泻,甚则久泻腹痛不止,冷痢。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时温服。泻甚者,加肉豆蔻(面炒用)3~6克;气虚势甚者,加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3~9克;腹痛甚者,加木香2~3克,或加厚朴2.4克;滞痛不通者,加当归6~9克;滑脱不禁者,加乌梅2个,或北五味子20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3~6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55、芎桂散

处方川乌头60克(作片,水浸一宿,切作算子条,更以米泔浸一宿,不洗,晒干,麸炒)川芎45克 桂心30克 甘草(炙)干姜(炮)各7.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中风四肢疼痛,两足痿弱,行走不便。

用法用量每服6克,温盐酒调下,一日三次。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56、理中丸

别名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0克

制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用法用量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57、桂枝人参汤

处方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 人参9克 干姜9克

功能主治解表温中。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用法用量以水900毫升,先煮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四味,取500毫升,纳桂枝,更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二次,夜一次。

备注本方证因表邪未解,故用桂枝以解表,又因中焦虚寒,故以理中汤温中祛寒。表里两解,以里为主,自然利止痞消,表证亦解。

摘录《伤寒论》

处方58、源泉汤

处方当归4.5克 大生地6克<研碎,酒浸一时)熟地9克 白芍4.5克(酒炒)阿胶(蛤粉炒成珠)4.5克 枸杞3.6克 青蒿2.1克 丹参7.5克 干姜(炒黑过心)1.5~2.1克 淮药4.5克 元参3克 陈皮2.1克 地骨皮3克

功能主治补阴血,清虚热。治血虚,劳热骨蒸,五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妇人血虚发热者尤宜。

用法用量水煎,日服一剂,或多服。如尺脉弱、血虚有寒者,加肉桂3克;如妇人产后,加益母草9克;若五心不热,减元参;如骨不蒸热,去地骨皮;如胃寒作呕者,去生地。

摘录《会约医镜》卷二

处方59、丁香煮散

处方丁香(不见火)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川乌(炮,去皮、脐)陈皮(去白)干姜(炮)良姜(炮、去芦头)各120克 益智(去皮)165克 胡椒60克

制法上药锉为粗散。

功能主治主脾脏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咳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翻胃吐逆,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盐1捻,煎至10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滓再煎。病退即止。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60、芎归百草饮

处方当归3克,人参3克,川芎3克,甘草3克,炒干姜1.5克,百草霜3克。

功能主治补血降火。主脾不摄血。妊娠鼻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产科发蒙》卷一


相关文章